正文 以樂育人,以美輔德(1 / 2)

以樂育人,以美輔德

教育教學研究

作者:陳靜

音樂是人類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藝術形式之一,它以特有的語彙述說著自己的美的存在。我國著名音樂家冼星海曾說:“音樂是人類最大的歡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初中音樂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音樂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途徑,音樂教育應寓思想教育於音樂藝術之中。”這些都說明音樂能以美輔德,是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培養學生高尚情操,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建立學生正確審美取向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中學音樂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也是其他教育不能替代的一門藝術教育。所以我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實踐中一直堅持把德育貫徹和滲透音樂教育的全過程之中,收到了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現談談體會。

一、挖掘音樂教材內容,豐富德育教育

鑽研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教學的根本,一切教學活動要圍繞教材進行。翻開初中三個年級的音樂教材,不難發現幾乎大到每個單元,小到每首歌曲都包含豐富的德育內容,它們以不同教育形態呈現著,如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熱愛學習、熱愛科學、保護環境等。因此教師要立足教材,認真鑽研教材,深入挖掘教材,適時進行思想教育、審美教育,幫助學生樹立樂觀的人生態度、正確的價值觀與遠大理想。

1.運用影視作品深化德育。

比如我在讓學生賞析《辛德勒的名單》的主題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聽懂並融入這首歌,我給學生看了《辛德勒的名單》電影的幾個重要片段,並結合影視作品向學生介紹影片描寫的是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納粹德軍入侵波蘭,德籍商人辛德勒設法雇傭了大量猶太工人,使他們幸免於難,影片及歌曲充分表達了對法西斯罪行的憤怒。通過這樣的前提鋪墊,學生在賞析主題曲時非常投入,很快進入了這首歌曲的情感中,從側麵進行了一次愛國主義教育,效果很好。

2.加入地方特色,趣化德育。

如我在教學江蘇民歌這一單元時,讓學生用溧陽方言嚐試唱一唱,體會一下家鄉特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或者可以讓學生自編一個關於溧陽特產或美景的詩,大家一起用溧陽方言唱一唱、念一念。教學過程很熱鬧,學生很積極,對家鄉有了深刻印象。

二、淨化音樂教育環境,創造德育教育

除了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當下,流行音樂在現代生活中的影響越來越大,它強烈地衝擊著中學音樂教育、衝擊著一個個年輕躁動的心。在信息傳媒非常發達的當代社會,學校的音樂教育者硬把流行歌曲拒之門外,則有如掩耳盜鈴。當然我們不否認有些流行歌曲不適合青少年,會對他們的人生觀產生消極影響。恰恰如此,我們更應該仔細分析流行歌曲,為學生淨化音樂教育環境,讓學生在音樂教師的正確引導下有選擇地欣賞流行歌曲,有效創設德育教育情境。下麵就來談談我平時是怎麼做的。

1.精心挖掘現有教材的內涵,充分揭示作品中豐富的內容和藝術形象,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本教學內容能讓學生接受並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