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餐前餐後的注意要則(2 / 3)

——邊唱邊吃

在一些較高檔的餐廳和卡拉OK歌廳等娛樂場所,邊唱邊吃成為一種時尚。其實,邊吃邊唱對人的身體有弊而無利。

心理學研究表明,邊唱邊吃易導致行為性厭食症。這是因為某種信息的重複刺激,可使人產生條件反射。通常,邊吃邊唱,一到吃飯的時候就難免想唱幾句,一旦不具備條件,就可能食不知味,對食物產生厭惡感。邊吃邊唱還會使整個消化係統不能專一協同的工作,唾液、胃液不能正常分泌,時間一長,就會導致胃炎、胃潰瘍、腸炎等疾病。更重要的是,娛樂場所的麥克風一般使用頻率較高,使用者眾多,難免會留下流感、肝炎、肺結核等病毒,邊吃邊唱,極易引起感染。

——邊看電視邊吃

一項研究表明,電視機會產生高濃度的溴化二惡英和其他溴係有毒物質,這些劇毒化學物主要是電視機內的阻燃物在高溫時裂變、分解產生的。日本國立環境研究所檢驗發現,在電視機內的灰塵裏,平均每克就能測出4.1微克溴化二惡英,同時還含有230微克聚溴化二苯醚。

溴化二惡英的致癌作用非常大,而且還會引發心血管病、免疫功能受損、內分泌失調、流產或精子異常等。由於其來源廣泛、毒性強,已被世界各國公認為是對人類健康具有極大潛在危害的全球性散布的重要有機汙染物。

另外,吃飯看電視還使部分學生與父母的溝通減少,容易造成性格孤僻,使青少年成為既不健康也不快樂的人。

暖食最佳:熱不灼唇冷不冰齒

食物過燙,對口腔、消化道傷害很大;食物過冷,又會對脾胃產生傷害。進食的最佳溫度應該是暖食,即熱不灼唇、冷不冰齒。

有人吃飯時喜歡喝很熱的湯、吃很燙的飯,覺得隻有這樣,才能吃出飯的“香味”。這是一種不科學的飲食習慣,對口腔、食管和胃都有害無益。

太燙的食物,容易燙傷舌頭、口腔粘膜、食道等,對牙齒也可造成損害,有時還會造成食管黏膜燙傷。

經常吃燙飯、喝燙湯的人,易引起食道和胃的癌變。食道燙傷留下的瘢痕和炎症,會影響營養素的吸收。損傷的食管黏膜壞死後,形成假膜,脫落後就成為潰瘍。這種潰瘍愈合後,能形成瘢痕,造成食管狹窄,影響正常的進食,這是食管炎的一種。得這種病的人,常自覺胸骨後麵疼痛和有灼熱感,有時會出現吞咽困難的症狀,還可引起急性單純性胃炎。

人的口腔、食管和胃黏膜的耐受溫度為50℃~60℃。為了避免對口腔、食管黏膜的損傷,減少食管炎、急性胃炎、食管癌的發生,應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不要吃太燙的湯、飯。

而進食生冷,則會寒傷脾胃,使其運化失調,食滿腹脹,甚至導致嘔吐、腹瀉、痢疾等疾病。

定時定量:有規律地進食

古今中外的健身格言和長壽要訣,幾乎都有節製飲食這一條。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醫書《黃帝內經》指出:“飲食有節是人活百歲的要訣之一。”唐代大醫學家孫思邈活到101歲,他在《千金要方養性》中指出:“善養性者——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由此可見,健康飲食,不僅要注意吸收各種食物中的營養,有規律地進食也是必需的。有規律進食即飲食要定時定量。定時定量進食,是人體生物鍾的要求,也是最佳的養生之道。

有規律進食要做到以下三忌:

1.忌暴飲暴食

有些人在過年過節或朋友相聚時,不能克製自己,喜歡暴食暴飲。有些人遇到喜歡吃的食物,就無所顧忌地猛吃,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則一口不嚐。結果是饑飽不均,造成偏食,影響胃腸功能,日久就會得慢性消化道疾病。

明代的敖英曾指出“多食之人有五患”:一是大便增多,二是小便增多,三是幹擾睡眠,四是身體困重,五是食難消化。久而久之,健康人也變成了病人。

暴食暴飲損傷胃腸,不但可引起胃腸功能紊亂,還會誘發各種疾病。如急性胃擴張、胃下垂等,甚至引起暴死。油膩食物還迫使膽汁和胰液大量分泌,有發生膽道疾病和胰腺炎的可能。這些疾病會嚴重影響人體對營養素的攝取。

此外,暴食暴飲還會使大腦早衰。最近,一些飲食衛生專家將飲食過飽與大腦功能聯係起來,指出食量過多可引起頭腦遲鈍。

總之,三餐太饑則傷腸,太飽則傷胃。無論什麼時候,什麼場合,都不可因貪食而暴食暴飲,應以七八分飽為宜。

2.忌盲目忌食

一提到糖、鹽和肥肉,許多人就不約而同地說道:“應對之忌口,因為它們對人體的健康有害。”而事實真是如此嗎?

事實上,麵食和糖果並無區別,它們都是碳水化合物,簡單碳水化合物和複雜碳水化合物都能分解成葡萄糖,然後被血液循環係統吸收。血液循環係統將葡萄糖攜帶入肝髒和大腦,或者消耗,或者貯存。

倘若你至愛的食物屬於高脂、高鹽或高糖類,吃的要訣是適量調節進食這類食物的分量和次數。萬物皆有度,隻要掌握好這個度,你的健康便不會因為它們而受害了。

拒絕食用含膽固醇的食物對人體健康也不利。膽固醇實際上也是一種營養,少量的膽固醇非但無害於人體,且有利於健康。但對於已患高血脂、動脈硬化的中老年人來說,這就是一句忠告。

3.忌零食過多

像大多數食物那樣,零食當然也能提供給身體多種必要的營養物。例如,一塊巧克力提供了三種宏觀營養物: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質以及包括維生素B、維生素E、鈣、鐵和鎂在內的微觀營養物。

但是,零食也能使人肥胖。過量食用某種零食,又會造成某種營養過剩。因此所有的食物都能成為均衡飲食的一部分,適量才是關鍵。

食不厭雜:多元化的飲食

人體是一個極其複雜的係統,所需要的營養是均衡的,而不是單一的,要保證人體健康需要多種物質的供給。除母乳外,沒有一種天然食品能提供人體所需要的全部營養素,這就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多元化地攝取食物,以滿足肌體生理活動的需要。也就是說,飲食貴在多元化。

在古代,我國醫學家就已經提出了“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的博士思想,實際上就是我們現在所提倡的“食不厭雜”。

古人認為,多元化進食的正確辦法是: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注意糧豆混食、米麵混食,適當輔以包括肥肉在內的多種動物性食品。

“食不厭雜”也是同樣的原理,它建議人們盡可能多吃幾種食物,由雜而廣,從而使肌體囊括更多的物質,提高營養保證率。當然,這裏所說的“雜”,主要指的是食物的種類要多,多種食品搭配食用,在營養成分上和生理功能上往往能起糾偏補缺的作用,從而使肌體永葆健康。

一般來講,我們平常所吃的食物應該包括五穀類(如米、米粉、麵、燕麥等)、鮮果、蔬菜、適量低脂肪的奶類產品、魚類、瘦肉、家禽、糖及鹽類等等。各種食物營養含量不同,有的維生素較多,有的礦物質較多,有的熱性,有的寒性,有的精細,有的多渣。隻有多元化地攝取,才可能獲得較為全麵的營養,也隻有多元化的飲食才是人體健康的首要保證。

需要注意的是,雖然有很多食物不宜進食過多(如糖類、鹽類等),但也絕對不可不食,否則身體就會有所“不滿”,長期缺乏甚至會引發各種疾病。

以偏食者為例,偏食的人往往喜歡吃某一類食物,而對不喜歡吃的食物嗤之以鼻,這樣很容易導致身體中某種營養的缺乏。比如不愛吃葷菜的人,體內就容易缺乏蛋白質;而偏愛吃葷菜,又會導致熱量過剩和各種維生素及礦物質的缺乏。

除此之外,我們知道,人體所需要的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主要來源於蔬菜、水果及其他食物。雖然水果和蔬菜都含有維生素等營養物質,但二者不可相互替代。有的人不愛吃蔬菜,認為吃些水果就可以了,這樣得到的隻是水果中的營養素,而水果中所不具備的營養素就得不到。攝取其他食物時,道理也是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