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餐前餐後的注意要則
明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曾說過:“飲食者,人之命脈也”,這是千真萬確的。飲食養生要講究方式,不僅要飲得有營養,更要食得有章法。
饑要擇食:不宜空腹飲食的食物
饑餓是人最難承受的,此時人的意誌最為薄弱,往往抵製不住強烈的食欲,抓到什麼就吃什麼。但“饑不擇食”對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為有些食物不宜空腹食用,否則會給健康埋下隱患。
經過營養學界和醫學界多年的研究,以下食物不宜空腹食用:
1.牛奶、豆漿
這兩種食物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空腹飲用,蛋白質將“被迫”轉化為熱能消耗掉,起不到營養滋補作用。正確的飲用方法是與點心、麵餅等主食類食品同食,或餐後兩小時、睡前喝均可。
2.酸奶
空腹飲用酸奶,會使酸奶的保健作用減弱,而飯後兩小時飲用或睡前喝,既有滋補保健、促進消化作用,又有排氣通便作用。
3.白酒
空腹飲酒會刺激胃粘膜,久而久之易引起胃炎、胃潰瘍等疾病。另外,人空腹時,本身血糖就低,此時飲酒,人體很快出現低血糖的症狀,腦組織會因缺乏葡萄糖的供應而發生功能性障礙,出現頭暈、心悸、出冷汗及饑餓感,嚴重者會發生低血糖昏迷。
4.茶
空腹飲茶會稀釋胃液,降低消化功能,還會引起“茶醉”,表現為心慌、頭暈、頭痛、乏力、站立不穩等。
5.糖
糖是一種極易消化吸收的食品,空腹大量吃糖,人體短時間內不能分泌足夠的胰島素來維持血糖的正常值,使血液中的血糖驟然升高,容易導致眼疾。而且糖屬酸性食品,空腹吃糖還會破壞肌體內的酸堿平衡和各種微生物的平衡,對健康不利。
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空腹吃糖的嗜好時間越長,對各種蛋白質吸收的損傷程度越重。由於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基礎,因而長期空腹吃糖,更會影響人體各種正常機能,使人體變得衰弱以致縮短壽命。
6.柿子、西紅柿
柿子、西紅柿中含有較多的果膠、單寧酸,這些物質與胃酸發生化學反應會生成難以溶解的凝膠塊,易形成胃結石。
7.香蕉
香蕉中有較多的鎂元素,空腹吃香蕉會使人體中的鎂驟然升高而破壞人體血液中的鎂鈣平衡,對心血管產生抑製作用,不利於身體健康。
8.山楂、橘子
山楂和橘子含有大量的有機酸、果酸、山楂酸、枸櫞酸等,空腹食用,會使胃酸猛增,對胃粘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胃脹滿、噯氣、吐酸水。
9.大蒜
大蒜含有強烈辛辣味的大蒜素,空腹食蒜,會對胃黏膜、腸壁造成強烈的刺激,引起胃腸痙攣、絞痛。
10.白薯
白薯中含有單寧和膠質,會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燒心等不適感。
11.冷飲
空腹狀態下暴飲各種冷凍食品,會刺激胃腸發生攣縮,久而久之將導致各種酶促化學反應失調,誘發腸胃疾病。在女性月經期間還會使月經發生紊亂。
飲食順序:餐前進湯兩餐間吃水果
每日飲食離不開飯、菜、湯和水果,可按什麼順序吃這些食物才合理,許多人並不清楚。實踐證明,有序進食才能保證飲食中的營養充分被人體吸收,那麼,究竟按怎樣的順序進食更有合理性和科學性呢?
1.喝湯(水)應在進餐前
首先我們來區分一下湯的種類。
(1)清湯:以瓜菜為主煮成的,如白菜湯、絲瓜湯、冬瓜湯等。材料可以選用時令蔬菜、冬瓜、絲瓜、黃瓜、冬菇、菜幹、豆腐等,飲用這類湯一般無禁忌。
(2)濃縮湯:以骨頭和去皮肉為主,長時間燉出的濃湯,或以豬骨、雞腳、連皮家禽、肥肉類煮成的飽和脂肪含量高的肥膩湯。這類湯由於含有大量嘌呤,痛風病人不宜喝。同時,這類湯對胃腸道有一定刺激,故胃腸功能虛弱者、老年人、兒童、孕產婦等均不宜飲用。
(3)其他湯:凡是加有果實類(如木瓜、蘋果、蜜棗、紅棗、蓮子)、藥材類(如黨參、當歸)、根莖類或幹豆類的湯水,入口甜膩或粉質感重的,喝得太多會升高血糖,因此隻宜少量飲用。
正確的方法是,飯前喝湯,而飯後喝湯或飯中喝湯(如開水泡飯)都不利於健康。
俗語說:“飯前喝湯,勝似藥方。”餐前飲用少量的湯,可以補充體內的水分,潤滑並保護口腔、食道、腸胃,有利於溶解食物,促進對食物的消化與吸收。
如果飯前不喝湯,吃飯時粗糙食物對胃的刺激大,極易傷胃,造成胃病。而飯後因胃液的大量分泌使體液喪失過多而產生口渴的感覺,這時才喝湯,反而會衝淡胃液,影響食物的吸收和消化。
吃飯時,有人習慣將幹飯或硬饃泡湯吃。由於湯泡飯飽含水分,鬆軟易吞,人們往往懶於咀嚼,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這就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日子一久,就容易導致胃病的發作。
需要注意的一點是,餐前喝過多的湯,會稀釋消化液,影響對食物的消化吸收。此外,胃的體積是固定的,大量的湯會占用胃部一定的體積,減少正餐的攝入量,降低攝入食物的豐富性和全麵性。因此,清淡的湯可以在飯前適量飲用一碗,否則應少量飲用。
2.吃水果應在兩餐之間
餐前進食水果,可使正餐的進食量減小,從而影響蛋白質、澱粉、脂肪等攝入;飯後馬上吃水果也不科學,久而久之會導致消化功能紊亂。這是因為,當人吃了熟食後進食水果,會使體內的白細胞顯著增多,猶如對付病菌入侵一樣處於“緊急戰備”狀態,這種有害習慣長期下去,會使肌體免疫係統功能受到幹擾和破壞。同時,消化慢的澱粉蛋白質會阻塞消化快的水果,所有的食物一起攪和在胃裏,水果在體內三十六七攝氏度高溫下,產生發酵反應甚至腐敗,出現脹氣、便秘等症狀,給消化道帶來不良影響。
此外,含鞣酸成分多的水果,如柿子、石榴、檸檬、葡萄、酸柚、楊梅等,不宜與魷魚、龍蝦、藻類等富含蛋白質及礦物質的海味同吃。如果同吃後,水果中的鞣酸不僅會降低海味蛋白質的營養價值,還容易和海味品中的鈣、鐵結合成一種不易消化的物質,這種物質能刺激胃腸,引起惡心、嘔吐、腹痛等。所以營養專家建議,食用了這些海味後,應間隔2~3小時後再享用水果。
因此,我們推薦水果的最佳進食時間是兩餐之間。一般可以在每天上午9~10點,下午3~4點或睡覺前2小時進食。正常人每日進食1~3次水果均可。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穩定的前提下,每日可在兩餐間攝取一次低糖型或中等量糖的水果,如西瓜、獼猴桃、蘋果、梨等。
總而言之,我們推薦的正確的飲食進餐順序應為:湯→蔬菜→飯→肉,水果在兩餐之間進食。
進餐姿勢:站立吃飯最科學
通常,我們吃飯的時候習慣坐著進食,也有人習慣蹲著或者站著吃飯,但是很少有人關心究竟哪種吃飯方式比較科學合理。最近有醫學家指出:站立吃飯最科學,坐式次之,下蹲式最次。
這是因為:下蹲時血流易受阻,而吃飯時胃腸道需要大量的血液,以幫助消化吸收。蹲著吃飯,下肢的血液不能很快回流,必然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易引起消化道潰瘍。而且,蹲著吃飯使腹部受到擠壓,吃進的食物在胃裏停留時間延長,也影響腸胃蠕動和胃液的分泌,久而久之,人的食欲和胃的功能就會受到不應有的抑製,使身體健康受到影響。而站式最有利於食物通暢、胃部血液的供應及消化腺體的分泌。
另外,以下的這些進餐姿勢更是要不得:
——邊走邊吃
從衛生的角度來看,大街上車水馬龍,車來人往,塵土飛揚,這時食物很容易被微生物、煙塵汙染。吃了被汙染的食物,對人體健康當然是不利的。
從人體消化係統的角度來看,消化係統的活動是受神經係統支配的,如果邊走邊吃東西,人的神經係統的活動就不能集中,一方麵要注意過往的行人,另一方麵還要指揮消化係統的活動。這樣一來,胃腸的蠕動、消化液的分泌都會減弱或減少,吃進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消化,長期下去,就會損害胃腸道的正常功能,易患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