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藥食同源:食療是最好的藥物(2 / 3)

4.維生素

肝病嚴重時,因維生素吸收障礙而引起維生素C、B1、B2等缺乏。增加維生素的供給量,有利於肝細胞的修複,增強解毒功能,提高肌體免疫力。維生素C、E和K聯合使用治療肝炎,可改善症狀和促進肝功能好轉。因此,肝炎病人可選用維生素含量豐富的食物,如綠葉蔬菜、番茄、水果等。

肝炎患者的飲食禁忌

1.忌大量飲酒

酒對肝髒來說是一種毒品。急性肝炎潛伏期的患者,由於大量飲酒,可突然發生急性肝功能衰竭;慢性肝炎患者一次大量飲酒可引起慢性肝炎活動,激發黃疸。

盡管啤酒中酒精含量僅為4%~12%,但其90%以上要經肝髒代謝、解毒。乙醇和乙酸代謝生成的醛,對肝細胞具有直接毒性,同時也影響肝髒對蛋白質、糖原、脂質、膽紅質、激素、藥物等代謝及解毒功能。長期嗜酒者,乙醇、乙醛的毒性常影響肝髒,導致嚴重肝損傷和酒精性肝硬化,並可使肝細胞發生變性、壞死。

恢複期肝炎、慢性肝炎等患者,肝功能已有損傷,肝髒完全恢複正常還需半年以上的時間。飲啤酒可使各種對乙醇代謝的酶類活性減低,肝髒解毒功能降低。因此,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本來就有實質損傷的肝髒再次受到打擊,從而導致疾病的複發加重。所以,肝功能恢複正常的人,在半年以內對於啤酒也應少飲或不飲為宜。

所以有肝病的患者,禁酒是自我療養的基本要求。

2.切忌暴飲暴食

肝髒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和解毒器官,飲食過量往往會造成消化不良,加重肝髒的負擔。長期飽餐加上習慣性便秘的肝病患者,更易誘發早期肝硬化。因為過剩的食物變成糞便後,在腸道中滯留時間延長,有害物質產生較多而又未及時排泄而累積,被大腸重吸收,長期如此會超過肝髒的解毒能力,促使肝髒從量變到質變進而硬化。

過剩的毒物還可透過血腦屏障,損害中樞神經係統,當肝功能不良時,便成為促發肝性昏迷、肝腦綜合征的重要誘因。

3.少吃油膩煎炸之物

肝炎患者如果多吃油膩煎炸等高脂肪食物,可引起消化功能減弱,過剩的脂肪沉積於肝髒,則形成脂肪肝,可致肝功能不良。如長期吃油膩煎炸食品,體重劇增,出現肥胖,加上煎炸斷裂的脂肪鏈可產生致癌的化學物質,導致肝硬化,甚至向癌症過渡。

4.不宜大量吃糖

有的患者聽說肝炎的飲食離不開高糖,肝炎的治療常要輸葡萄糖,因此認為大量吃糖對肝炎的治療有利。

過量吃糖對肝炎患者不但無益,反而有害。因為過多葡萄糖在體內可轉變為磷酸丙糖,並在肝內合成低密度脂類物質,它可使血流減慢及血粘度增加,使心、腦、肝及腎對氧的利用減少而造成器質性病變。

另外,肝炎患者由於休息較多,體力活動減少,補充營養過剩,體內脂肪沉積,身體發胖,若再大量補充糖類營養,則更加促使體內脂肪類物質增多,甚至引起高血脂和脂肪肝,可使原有肝炎病變加重。所以肝炎患者,不管是早期、慢性期或恢複期都不宜大量吃糖。

潰瘍患者的飲食禁忌

愈合的潰瘍有四分之三的比例,在一年後會複發,即使是最新發現的幽門杆菌感染治療、或是H2受體拮抗抗劑。其中最主要的複發因素,可以在人們錯誤的飲食習慣裏得到解答。

一般消化性潰瘍的患者,常常認為飲食細軟溫和的食物,可以減輕胃腸的負擔,而加快潰瘍的愈合,所以長期以稀粥麵條為主食,蔬菜也必定煮得爛爛的,並且長期喝牛奶來保護胃壁,還采取少量多餐的飲食方式。

這些觀念和飲食習慣,其實對潰瘍的愈合非但不利反而有害。為什麼呢?

食物在口腔咀嚼時,不僅通過味覺促進食欲,同時分泌的唾液又能稀釋中和胃酸,並能提高黏膜屏障的作用,唾液澱粉酶可以使部分澱粉得到初步的消化,減輕了腸胃道的負擔,如果吃流質或是半流質的食物,如稀粥麵條,往往沒有經過仔細咀嚼就吞入胃中,缺少進一步的消化過程,必然增加胃的負擔。

牛奶含鈣和蛋白質較多,兩者均可以刺激胃體壁細胞分泌的胃酸和胃泌素,同樣茶中的茶堿和咖啡中的咖啡因,也都是胃酸分泌的刺激劑,均不利於潰瘍的愈合。

少量多餐曾被推薦為消化性患者采用。近年研究表明,少進食固然可以對胃酸有暫時中和的作用,但每進食一次即可刺激壁細胞分泌一次,進食次數越多,胃酸分泌就越多,所以長期采用少量多餐不利於潰瘍的愈合。

對於消化性潰瘍患者,潰瘍病學專家提出了如下飲食建議:

(1)應該少吃過酸、過甜、過於辛辣的食物,不飲濃茶和咖啡。而少量低度酒和少量辣椒可促進和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環,刺激前列腺素的合成,對黏膜有一定的保護作用,不必列為禁忌。

(2)提倡細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潰瘍急性期可以短期進食稀粥等流質或半流質食物,但不提倡長年如此,煮得不爛的麵條,比米飯饅頭更難於消化。所以應該在急性期過後,即可恢複與一般人相同的飲食,隻是需要更加注意細嚼慢咽。

(3)潰瘍病急性期可以少量多餐,每日進食四五次即可,一旦症狀得到控製,應鼓勵患者盡快恢複到一日三餐。

(4)飲食應定時、定量,不宜過飽、過饑。過飽可使胃竇部擴張,刺激胃竇克細胞分泌過多胃泌素,從而導致胃酸分泌過多,影響潰瘍愈合。

(5)有規律的定時進食,以維持正常消化活動的規律。

(6)餐間避免零食,睡前不宜進食。

(7)飲食宜注意營養,但無須規定特殊食譜。但忌食有時會加劇症狀或引起泛酸的食物。

痢疾患者的飲食禁忌

痢疾,絕大多數是由痢疾杆菌所引起的,故又稱菌痢,是一種常見的腸道傳染病,臨床特征為有全身中毒症狀,腹痛,腹瀉及痢下赤白膿血。一般可分為急性菌痢與慢性菌痢。

急性痢疾宜吃清淡流質、半流質和具有清熱、化濕、和胃、行氣作用的食物,慢性痢疾宜吃具有益氣健脾、溫補行氣作用的食品。

痢疾潛伏期為數小時至7日,起病較急,患者畏寒發熱,體溫可達38℃至40℃。每年夏季發病率最高,小兒發病率較成人高。部分患者病程兩個月以上不痊愈者有可能轉為慢性菌痢。

為了預防菌痢傳播,除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外,在飲食上還有下列禁忌:

1.忌肉類濃汁及動物內髒

因其含有大量的含氮浸出物,如嘌呤堿和氨基酸等。含氮浸出物具有刺激胃液分泌作用,汁越濃作用越強,加重了消化道負擔。而且細菌性痢疾病人腸道有病變,消化吸收更差,所以此類食品應避免食用。

2.忌粗纖維、脹氣食物

如芥菜、芹菜、韭菜等纖維素較多的食物,不易消化,導致局部充血、水腫,炎症不易愈合。此外,牛奶和糖、豆製品也易引起腸道蠕動增加,導致脹氣。

3.忌刺激類食物

如煎、炸及醃、熏的大塊肉、魚,對腸壁有直接刺激,使腸壁損傷加劇。這些食物又難以消化,脹氣發熱,停留的時間長,會加重消化道負擔。

4.忌汙染食物

未經徹底消毒的瓜果蔬菜,既帶菌又易引起進一步中毒,這是致病因素,並使病人抵抗力下降。

5.忌性寒滑腸食物

如荸薺、甲魚、生梨、花生等物,性寒傷脾胃,易滑腸致瀉,故忌用。

6.忌辛熱刺激食物

韭菜、羊肉、辣椒粉、鮮辣椒和濃茶、酒、各種咖啡飲料,都是強烈的刺激品,致血管痙攣收縮,使胃腸粘膜充血、水腫、破損,故忌用。

7.忌食部分水果

不宜食香蕉、桃、梨、石榴、楊梅、葡萄、蘋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