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的變遷,民族的傷痛,這些都能在他們的電影中看到。
那麼第六代導演就是自嗨過頭的一批人。
他們的著眼點永遠是經濟轉軌的陣痛,他們這一代人對快速變化社會產生的迷茫和無助。
總是局限於這種邊緣人物的窠臼之中。
偏偏這些人的能力也不能和前輩相比,拍攝的電影還離不開一個性字。
表現方式迷幻紛亂,也難怪觀眾們看不懂。
“文藝電影,是我們電影人對藝術的追求,裏麵的內容深刻一些也是在所難免。就好像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我們的電影應該堅守文化傳播的陣地,而不是低俗化,商業化。我認為藝術電影的作用是商業電影永遠也無法替代的。
我認為,現在的電影市場瘋狂地追求電影的利潤是不對的。這樣的市場必然會導致電影院的排片偏向商業電影。事實上,國家應該對文藝電影進行保護,歐洲、北美都有專門的文藝院線,專門放映文藝電影。讓文藝電影和商業電影爭票房本來就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
王曉帥一看勢頭不對,又繼續反駁道。
台下的觀眾看著很樂嗬,本來的論壇變成了論戰,這幫大學生看得很過癮。
“文藝電影本來就是有它的觀眾群體,至少《紅高粱》、《芙蓉鎮》這些電影上映的時候,觀眾是願意看的。你的電影票房不好,也可能是你拍得不夠好。
這麼說吧,如果國內有了專門的藝術院線,你們的票房也不好。是不是就該怪國家的審查製度太嚴苛了。他們的審查限製了你們的藝術表達。但是這個問題商業電影也要麵對,這也是一個公平的競爭條件。
然後如果要是審查製度改成分級製度,你們的票房還是不好,是不是又要轉回來說觀眾不行,理解不了我們的深意。
這可就是胡攪蠻纏的做法了。
至於電影在市場追求利潤,這個才是正常的現象。
電影從誕生之初就不可能擺脫商業的需求。電影的製作需要有人投資,電影的宣傳、發行也需要資金做為後盾。我們不能如你們所說隻要票房不要藝術,但是也不能隻要藝術不要票房。這樣一來,電影人遲早會餓死的。
剛才王權安導演說,投資方很關心電影的收益問題。我覺得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你總不能指望投資方就是為你個人做慈善吧?他們的錢也不是大風刮來的。
甚至就是你們需要的文藝院線,它也是有錢才能蓋起來的,院線公司和國家憑什麼養你們拍出來的賠錢貨。”
喬含章的這番話說出來,至少那幾位公司老總是深以為然。
本來就是很簡單的道理,我給你投資,我給我掙錢。
要是投資電影不能掙錢,我還不如去炒股呢!
台下的大學生觀眾也能接受這個觀點,自己的電影不掙錢,就沒有人給你投資,公平合理,童叟無欺。想和更多誌同道合的人一起聊《華娛之星世紀》,微信關注“熱度網文或者rdww444”與更多書友一起聊喜歡的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