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帥剛才的話就差指著鼻子罵人了。
馮鋼炮這個圈子裏出了名的暴脾氣,怎麼能忍,直接拿起話筒就回擊道。
“我這個人不像陳導和喬導是帝都電影學院畢業的高材生,講不出那麼多的大道理。我隻想說王曉帥導演怎麼就知道我快樂了,我覺得拍喜劇也很開心。
而且我通過我的喜劇給觀眾帶來快樂,也不見得就比他們的什麼文藝電影要差勁兒吧。如果說我的電影沒有拿獎,那確實有點遺憾,但是你們的電影在中國也沒幾個人看啊!難不成你們的文藝電影為國產電影做出的貢獻就是拍出一大堆中國人不看的電影,送去讓外國人品頭論足嗎?”
不愧是職業九段的大噴子,馮鋼炮的這話說得就差把你丫這傻x到底懂不懂電影了。
嘖嘖,深得罵戰之精髓,“罵人要揭短,打人就打臉。”
不隻是王曉帥,賈彰科和王權安的臉也都快綠了。
王曉帥站起來反駁道。
“文藝電影的排片量少,拍片場次差,也沒有機會讓更多的觀眾在電影院中看到。在藝術電影生存如此艱難的情況下,把藝術電影放到市場上與商業電影競爭是不公平的。文藝電影是小眾,但這隻是因為中國電影市場不夠成熟,觀眾的審美也有待提高。而且電影中的很多隱喻,都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隻是觀眾們更願意去選擇一些商業電影,而不願意花時間用心體會。這也需要我們電影人去培育市場,起到引導觀眾的審美塑造。”
喬含章翻了個白眼。
又是那一套文藝電影需要保護的論調,真是一點都不新鮮。
“王導,作為一種精神產品,一部影片與觀眾見麵後,總是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和效果,這種影響和效果無論是正麵的還是負麵,都是一種客觀存在。這就是你說的導演觀點對觀眾的影響沒錯吧?”
喬含章反問道。
這話說的一點毛病都沒有,王曉帥他們也隻有點點頭。
“電影在傳播文化的同時兼具著娛樂功能。這是在電影產生之初就有的功能。觀眾走進電影的目的就是為了娛樂,又不是來電影院上課,還非不許他們享受娛樂。
電影好不好是要靠觀眾來評判的。其實中國的觀眾的鑒賞能力也沒有你們說的那麼差。他們對於電影的主要要求就是拍出一個好故事。這個故事不一定非要有多麼複雜,或者有多少隱喻在裏麵。隻要故事的邏輯通順,劇情精彩,能讓觀眾看了之後不會出戲,就是一部成功的電影。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再有它獨特的靈魂,這就是經典。
我們的很多導演,他們拍的電影不是拍給你觀眾看的,他們隻考慮如何反應自己的思想,根本不考慮有沒有共鳴。而且能力、眼光不足,天天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裏,反應問題的角度特別小,一點都不大氣。就這麼拍出來的電影,還覺得觀眾看不懂是因為他們的素質不夠高,自己的絕世佳片無人懂得欣賞!”
如果說第五代導演的文藝電影的可取之處在於那一代人的家國情懷。
他們的電影題材可能是民國,也可能是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