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家庭保健小常識2(2 / 3)

8當疼痛讓你無法忍受的時候。

27.腰部勞損及其康複措施

腰部勞損的特點是沒有明顯的器質性病變和陽性體征,長時間的腰背疼痛,時輕時重,或陰雨風寒、晨起時加重,稍稍活動後減輕,但勞累後又加重。

腰部勞損引起腰痛的部位,絕大多數都在係腰帶的地方。腰骶關節是人體單獨承受軀體重力的大關節,又是腰活動的樞紐,是軀體重力轉移傳送到下肢的橋梁,所以不論在靜態或動態情況下,受到體重衝力的影響比其它全身任何一個關節都高,也最易發生損傷。

采用腰背肌鍛煉、按摩、理療、痛點封閉、針灸等辦法以改善血供,都能取得療效。其中最重要也是最積極有效的康複措施,是加強腰背肌鍛煉。

1腰部前屈後伸運動。兩足分開與肩同寬站立,兩手叉腰,作好預備姿勢。然後穩健地作腰部充分前屈和後伸各4次。運動時要盡量使腰部肌肉放鬆。

2腰部回旋運動。姿勢同前。腰部作順時針方向及逆時針方向旋轉各1次,然後由慢到快,由小到大,順逆交替回旋各8次。

3“拱橋式”。仰臥床上,雙腿屈曲,以雙足、雙肘和後頭部為支點(五點支撐),用力將臀部抬高,如拱橋狀。隨著鍛煉進展,可將雙臂放於胸前,僅以雙足和後頭部為支點(三點支撐)來練習。反複鍛煉20—40次。

4“飛燕式”,俯臥床上,雙臂放於身體兩則,雙腿伸直,然後將頭、上肢和下肢用力向上抬起,不要使肘和膝關節屈曲,要始終保持伸直,如飛燕狀。反複鍛煉20—40次。

以上方法於睡前和晨起各做一次。

28.防治靜脈曲張知識問答

靜脈曲張影響腿的美觀

靜脈曲張的最初症狀是什麼?

腳和腿腫就是一個重要症狀。另外的一些症狀是:皮膚發紫,特別是踝和小腿內側發紫,此外,有皮疹和搔癢感。

是不是有些人患靜脈曲張的危險性特別大?

是的,那就是孕婦,因為額外的分量特別加重了腳的負擔;還有一種就是長得高的人,因為血液必須送到更高的地方。當然,任何人,甚至年紀很輕的人也會得這種病。總的說來,靜脈疾病是老年人最常見的疾病之一。

是否可以用人造靜脈代替老的、變脆的靜脈?

迄今隻能用塑料管換下很短的靜脈,有時在骨盆和大腿做這種手術。人造靜脈還沒有。

目前治療靜脈曲張最有效的辦法是什麼?

首先用繃帶把腿裹細,使腿部持續的高血壓和腫脹消失,然後把有病的靜脈擱置起來。長的、貫穿整條腿的曲張靜脈可以做手術去掉。

這樣是否一勞永逸地解決了靜脈曲張的問題了?

不是,因為引起靜脈曲張的體質是不能根除的。

能否采取預防措施?

盡可能把腿放高處,減輕其流體動壓。可以做專門的靜脈操,不要洗蒸浴,避免長時間的日光浴,因為熱的時候靜脈會擴張。不要穿瘦腿褲和緊繃繃的襪子,這會妨礙血液流通。多喝水,多吃有纖維的食物。最好的運動項目是遊泳。

增強肌肉有用嗎?例如在專門的健身房裏鍛煉肌肉。

沒有用,甚至有害。例如,舉重會增加靜脈受到的壓力。

穿彈性長統褲有好處嗎?

許多患者覺得這種襪子舒適,因為它對輕微的腫脹趨勢能起到十分積極的作用。但醫學上的作用還沒有得到證明。

29.足部自我保健

據有關專家統計,人的一生,雙足大約要行走15萬公裏或更多的路。所以,對足部要進行必要的保健。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注意足部的鍛煉和衛生,以保證足部的健康。

每天洗腳換襪,保持雙足清潔幹燥,同時應注意保持鞋底平整,以免在足底形成雞眼或胼胝;鞋跟應完好,不致因為失去平衡而造成意外損傷。

最好經常換穿幾種不同類型的鞋子,不同式樣及鞋跟高低的變化,可以使腿、足各群肌肉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活動,以避免造成足部疲勞。

每天將雙足抬高擱在椅子上休息15至20分鍾,這樣可以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並能消除足部的疲勞。

每天用手指按摩雙足,先從前腳掌開始,然後再按摩後腳掌、腳跟。最後,前後連續按摩,使雙足肌肉得到鬆弛。

用麻石或銼,不時地磨去腳跟底部硬皮和胼胝,但要適可而止,以免傷及皮膚,造成感染。做前要把雙腳用溫水浸泡片刻。

每天可運動雙足,赤腳在地板上行走,並擺動踢跳,使足部肌肉得到充分的鍛煉,以保持足部的健康。

30.夏秋季須防瘧疾

瘧疾,民間俗稱為“打擺子”,是一種傳播快、反複性大的常見寄生蟲病。特別是近幾年來,由於人口流動量的增加,在一些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迅速流行,又被人們稱之為“開發病”。瘧疾目前流行極為廣泛,遍及全球。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全球衛生情況報告中指出,在100個國家和地區估計有20多億人,幾乎占全世界人口的一半受到瘧疾的威脅,每年造成300多萬人死亡。有統計表明,除艾滋病外,瘧疾是目前世界上唯一有明顯上升趨勢的疾病。因此,人們在夏季秋應提高警惕,以防感染瘧疾。

瘧疾是經蚊蟲傳播的,傳播瘧疾的蚊蟲為按蚊。人對人體瘧原蟲具有普遍的易感性。不分年齡、性別、職業、種族,同樣都可以感染瘧疾。由於人體感染不同的瘧原蟲,進入人體的瘧原蟲數量不同,人體對瘧原蟲的耐受能力、抵抗能力強弱不同,人體出現的症狀也有一些不同,其臨床類型可分為間日瘧、三日瘧、惡性瘧、卵形瘧等4種。間日瘧分布最廣,遍及全國各瘧區。瘧疾發作的典型症狀有發冷、高熱、出汗三個階段。反複發作者可引起消瘦、貧血、單純皰疹、肝脾腫大等。瘧疾中的惡性瘧或腦型瘧,常表現高熱昏迷、驚厥、頸強直等凶險症狀,病死率甚高。

瘧疾的潛伏期一般是10—15天。發病高峰季節多數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此時雨量多,地麵積水麵積大,溫度適宜,按蚊大量繁殖,所以瘧疾的傳播機會增多。此外,如濕度、地形等自然因素也都會影響瘧疾流行過程。住房和環境衛生,生活和醫療水平,人口流動和饑餓、疾病,以及生態環境的改變都可影響到瘧疾的發生與流行。雖然按蚊自身也受溫度的製約,在氣溫降到10℃時,按蚊處於滯育狀態,瘧疾流行即告休止,但在寒冬臘月,或者蚊蟲還沒有開始活動的早春季節,也可有瘧疾發作,其中一部分病例是因為以前發病時治療不徹底,血內或肝實質細胞內瘧原蟲沒被全部消滅,舊病複發;另一部分係長潛伏期病人;偶爾也有輸入感染瘧原蟲的血液而發病的。

患了瘧疾,發作期應臥床休息,飲食以流質和半流質為主,不能進食者可予靜脈輸液。寒戰時應注意保暖,高熱頭痛時可用冰敷等方法降溫,必要時可給少量鎮靜退熱劑,如阿斯匹林等緩解症狀。常用的治療藥物有氯喹、奎寧、青蒿素。但由於有些藥物會出現副作用,故應用抗瘧藥物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治療。

預防瘧疾的根本方法是滅蚊和防蚊蟲叮咬,可結合各地的衛生運動滅蚊,降低蚊子密度。可使用蚊帳、蚊香、滅蚊劑等殺蚊,阻斷人、蚊接觸。此外,還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防止外源性傳染源的輸入;加強對輸血人員的瘧疾監測,防止輸血感染。高瘧區的人群在流行季節可以定期服抗瘧藥預防。

31.發燒主要是朋友而非敵人

發燒不一定就要醫。

人的自然生理節律會使體溫有大約攝氏半度的波動,但是有些人體溫波動的幅度可以大到1.2攝氏度,或者小到0.5攝氏度。兒童的正常體溫常比成人略高,對感染起反應時也較容易發高燒。老年人的體溫多半低於青年人

許多普通的行動,例如飽食之後消化、曬太陽、運動、嬰兒長時間啼哭等,都能使體溫上升。但是人體溫度很少會上升到41.3攝氏度以上——除非發生了以下兩種情況:丘腦下部受了傷或長了腫瘤,或是中暑。人中暑須立即治療,否則體內器官可能受損,甚至致命。

發燒是這樣形成的:白血球發現了入侵者,於是釋出蛋白質到丘腦下部,刺激丘腦下應通常是顫抖,從而產生熱。許多免疫功能都似乎在體溫較高時表現較好,有些細菌和病毒在較高溫度下不易生長。

最近的研究顯示,讓動物受細菌感染,但不讓它們發燒,其中有許多會死於本來不足以致命的感染。對出過水痘的兒童所作的研究發現:那些吃醋氨酚的兒童比別的兒童晚半天左右痊愈。

隻是發燒而沒有別的不適的人,通常不吃退燒藥反而有好處。但是,也有例外。患了冠心病和諸如關節炎與糖尿病等痼疾的人,如果發燒,應該趕快去看醫生。

千萬不要讓兒童或16歲以下的青少年用阿司匹林退燒,因為這會引致他們較易患上雷亥氏綜合症——一種罕見、可能致命的病。

一個體溫為38.3度、然而神情呆滯的孩子,和一個體溫為40度、但仍然頑皮的孩子比較起來,前者更值得我們關注,應該注意病人的神態和舉動,不要隻依賴體溫計。

對待新生兒和老年人尤應如此,因為新生兒的免疫係統還未能充分發生作用,老年人的免疫係統則已退化,他們往往即使病得很重也不發燒。幸而,感染還有別的征象。嬰兒如果生了病,可能眼神呆滯,膚色蒼白,四肢冰冷。想知道衰老的人是否得了病,要注意他們是否變得嗜睡,情緒是否有變化。

如果你或者你的家人發燒,醫生建議你這樣做:

出現下列情況就要打電話給醫生:不到3個月大的嬰兒體溫升到37.8度以上;3—6個月大的嬰兒體溫升到38.3度以上;6個月以上的孩子體溫升到39.4度。

成人出現以下情況就要打電話給醫生:體溫升到39.4度以上;體溫連續3天都保持在38.3度——即使沒有其他明顯症狀;一連幾個星期輕微發燒。

如果發燒並伴有以下症狀,也該打電話給醫生:嚴重頭痛或頸部僵硬、精神混亂、喉痛、酸痛與疼痛、咳嗽時有痰或血、容易發脾氣或嗜睡、出疹或嘔吐、呼吸困難、血痢或大便帶血。

要多喝水以防止脫水 這一點對老年人尤其重要,因為老年人脫水就容易有並發症,例如中風。要常常喝水,多得足以使你每兩小時就排出清的小便一次。但心髒病和腎病患者在開始強迫自己多喝水前,應先和醫生商量。

吃東西要適量 避免吃得太飽,不過餓了就應該吃。

輕輕用海綿洗擦身浴,兒童體溫升到40度以上的時候,給他們洗海綿擦身浴,體溫會降低,從而覺得舒服些。如果曾喂孩子吃過醋氨酚,要等30分鍾到一小時再給他用海綿擦身。這是為了避免孩子受寒。因為孩子吃藥之後,體溫已在下降了。要用溫水,因為冷水會使人顫抖,體溫上升。不要用酒精擦身,因為兒童的皮膚也許會吸收過量酒精,於身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