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椒藥用價值
胡椒是世界上重要的調味品。它原產於印度,傳人我國時間較晚,解放後才在海南島試種成功。近年我國胡椒產量不斷上升,不僅滿足了國內需要,而且還可以出口。
胡椒含有胡椒素、胡椒堿和辛香油,具有令人舒適的辛辣與芳香。它辣味不象辣椒、大蒜那樣濃烈,是一種輕爽的微辣,並能很快消失,口腔不留任何難聞的氣味。它的辛辣與芳香,可以增強菜肴的風味,胡椒不僅是醃製榨菜和做辣醬端正的調味料,還是製做五香粉等不可缺乏的原料。魚類和肉類罐頭,也常要用到它。
胡椒在醫藥上可作健胃劑和解熱劑,有健胃、祛寒的作用。感冒時,吃一碗加了胡椒粉的掛麵湯,能發汗、通氣。在高寒潮濕地區,常吃一些加胡椒粉的菜肴,可以預防疾病。
食鹽藥用價值
食鹽是調味品,也有很好的藥用價值。其性味寒,有清熱解毒,涼血、潤燥、滋陰、通便、止嘔吐的功效。民間用食鹽治病的方法很多:
(1) 治便秘。患有便秘的人,每日空腹飲鹽水一杯,可加強消化,減輕便秘。
(2) 治暑熱脫水。暑天大汗後脫水,可用生薑2片,食鹽45克,綠茶6克,煎湯飲。
(3) 治胃腹滿。食酒肉時引起的胃腹脹滿不適,用食鹽擦牙,溫水漱口即好。
(4) 治牙出血。牙齦出血,早晚用細鹽末刷牙,連續有效。
(5) 治寒肚病。腹部受寒疼痛時,用食鹽250克,炒熱裝入布袋,燙敷腹部,每次5~10分鍾,每天2~3次,有散寒止痛的作用。
(6) 洗頭時,往水裏加點食鹽,可減少頭發脫落。
(7) 治皮炎。用點鹽水洗手腳(洗後再用清水洗淨)可起到預防皮炎的作用。
(8) 治關節炎。患有風濕性關節炎或關節疼痛的患者,用大粒食鹽500~1000克,炒熱裝入布袋,燙敷患處,每晚一次,每次半小時,7天為1個療程。
(9) 治鼻衄。食鹽5克、食醋200毫升、冷開水300毫升。先將食鹽溶於冷開水先服,間隔2~3分鍾再服食醋,以上為一次量,早晚各服一次,連服3天。
(10) 治蕁麻疹。食鹽(青粒鹽最佳)38克。將食鹽溶解於100毫升的開水之中,溫度以患者忍耐為度。先將患處清洗之後,用食鹽液反複擦洗,次數多者,效果較好。擦後有一層白色結晶附於皮膚表麵,不要衝洗,蓋上被子,使之出汗,更能提高療效。如能結合食鹽顆粒或粉末搓擦,則療效更佳。
食鹽新妙用
新買的牙刷放在鹽水中浸一浸,可提高耐用性;
新買來的玻璃器皿和瓷器用鹽水煮一煮,不易炸裂;
鹽水煮茄秧根可治腳氣病;
患了凍瘡,用熱鹽水洗,可止癢,油炸食物時,在油鍋中放點鹽,油不外濺。
蘋果藥用價值
蘋果有治幼兒腹瀉的藥物作用。蘋果中所含的鞣酸和蘋果酸,有較強的收斂作用,蘋果中的粘膠、細纖維等物質有吸附並進而消除細菌或毒素的作用,所以可用蘋果治愈輕度小兒腹瀉。方法是:將成熟不腐爛的蘋果去皮去核,取其肉質研成蘋果泥,每日給小兒喂食5次。周歲左右每次喂半個,2歲左右每次喂1次,治療期間不要給小孩吃其它零食。
梨的藥用價值
梨不但是果盤中的佳品,而且還是祛痰治病的良藥。我國明代著名藥學家李時珍在他的《本草綱目》中對梨就有如下記載:“梨品甚多……,有青、黃、紅、紫四色。乳梨即雪梨、鴨梨、錦梨,消梨即香水梨也,便為上品,可以治病”。
中醫學認為,梨味甜微酸,性涼,無毒,具有生津、止渴、清熱、化痰的作用。肺結核、急慢性氣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常吃些梨,一可潤肺祛燥,二可止咳化痰、三可生肌養血,四可清喉利便。
梨還有保肝、降血壓、促進食欲、助消化的作用,在中醫中就有、“生梨清六腑之熱,熟梨滋五髒之陰”的說法。患有肝髒病、高血壓病的人,如將梨做為一種輔助治療的食品,對於改善症狀、緩和病情是很有益處的。
梨的藥用方法有如下幾種:
一是洗淨生吃,可以生津止渴,潤嗓清喉;
二是將梨核去掉,加糖或蜂蜜用水煮熟,然後吃梨喝湯,可以消熱祛痰、定喘止咳;
三是將生梨搗碎,取其汁服用。也可與其它藥物合用,可治各種傷津熱病;
四是膏服,將梨加糖熬成膏,長久服用,可治療肺熱咳嗽。
青香蕉藥用價值
一些外國專家認為,青香蕉有明顯預防和治療胃潰瘍的作用。
英國阿斯頓大學藥學係教授路易斯對此進行了大量的研究。路易斯教授將經過幹燥的香蕉磨成粉末後進行試驗,其結果表明:青香蕉有刺激胃粘膜細胞生長的作用。因此,胃酸和胃壁得以保護,進而起到預防和治愈胃潰瘍的作用。
栗子的藥用價值
栗子也叫板栗,全國各地均有出產。栗子為“木本糧食”,饑荒之年,可代糖食用。《清異錄》雲:“晉王嚐窮追汴師,糧運不繼,蒸栗以食。軍中遂呼栗為河東飯。”清禦膳房曾把栗子麵製成小窩頭供給慈禧食用。栗子又有“幹果之王”的美稱。
栗子除供食用外,也可藥用。《名醫別錄》認為栗子具有“益氣,厚腸胃(止瀉),補腎氣,令人忍饑”等作用。現知栗子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及多種維生素。中醫認為栗子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瀉等功效。
栗為腎果,腎病宜食栗,老年腎虛居多,故老人尤宜食栗,生吃能治腰腳不遂。宋代蘇子由(蘇轍)曾作詩道:“老去自添腰腳病,山翁服栗舊傳方。客來為說晨興晚,三咽徐收白玉漿。”可見吃栗須細嚼,連液吞咽,則對人有益。
宋代陸遊也曾作《夜食炒栗有感》詩雲:“齒根浮動欲我衰,山栗炮燔療食饑。喚起少年京輦夢,和寧門外早期時”。這是詩人由體衰而食栗補虛,聯想到國家現實不勝感慨,未酬壯誌,躍然紙上。
栗子風幹者味甜,可以生吃,每日早晚各吃5~6個,細嚼慢咽,能治老年腎虧、小便頻數、腰腳無力。
經常愛長口瘡的,可吃炒栗子,適量常吃可以見效。慢性咳喘可用栗子燜老母雞吃,有一定效果。栗子和米煮成粥,名叫栗子粥,有補腎氣、益腰腳的功效。
栗子雖說有許多好處,然而不可多吃,多吃容易滯氣戀膈,影響消化,易使人便秘,這又不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