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飲食保健與養生2
煮飯不宜用生水
人們煮飯時,都習慣用生冷的自來水,其實這是不科學的。因為生冷的自來水含有一定數量的氯氣,在燒飯過程中,它會大量破壞糧食中所含的人體不可缺少的維生素B1。
據測定,用生冷的自來水燒飯,維生素B1的損失程度與燒飯時間、燒飯溫度成正比,一般情況下,損失30%左右。如果用燒開的熟水燒飯,維生素B1就可以免受損失,因為燒開後的熟水,氯氣已經隨水氣蒸發掉了。
烹調蔬菜小常識
要吃新鮮蔬菜:因為新鮮蔬菜裏所含有的維生素C要比幹菜、鹹菜多。
要連老葉一起吃:蔬菜外麵的葉子比菜心養分高,所以不要把外麵的老葉全扔掉,光吃嫩菜心。
能帶皮吃的菜不要去皮:因為皮含維生素C最多,如南瓜、洋芋、蘿卜等。
菜要先洗後切:因為菜裏含的多種維生素,都能溶解在水裏,先切後洗,蔬菜裏含的維生素就會被洗掉一部分。
切後隨即下鍋:蔬菜裏含的維生素多半不大穩定,如果把菜切碎了不下鍋,維生素便容易被空氣氧化而損失一部分。
掌握好火候:煮菜時間不能太長,水不要太多,一般急火快炒比較好。
炒菜時要加點醋:醋對於維生素C有保護作用。
炒菜要得要領
有人實驗,大白菜在旺火上急炒8分鍾,維生素損失率為62%;小火慢煮20分鍾以後,維生素一般隻能保留30%。
因為蔬菜加熱到60℃時,維生素就開始被破壞,到70℃破壞得最嚴重,而到80℃以上時,維生素的破壞率反而下降。炒菜用旺火急炒,能使菜進鍋後溫度迅速達到80℃以上,避開最大的破壞溫度,這樣就能比較多地保存蔬菜中的維生素。
利用蔬菜的營養素
做米飯:淘米不要搓洗和浸泡過長時間,衝洗次數不宜過多。最好采用燜飯和蒸飯法,少采用撈飯法;如果撈飯,米湯可以做稀飯,但盡量不加堿。
做麵食:多用蒸、烙,少用油炸。煮麵條,水餃的湯應該設法食用。
做肉類食品:應該多用炒、蒸、煮的方法,既能保持製品鮮嫩,又能保存比較多的營養素。骨頭最好拍碎煮湯,並加些醋,這樣可以促進鈣的溶解,有利人體對鈣的吸收。
做蔬菜食品:多選用新鮮蔬菜。在洗菜時,不要在水中浸泡過久,洗了就切,大小適當,切後就炒,急火快炒,不棄湯汁,現做現吃。
豆製品營養成分
黃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而膽固醇的含量卻比較低。黃豆還含有40%左右的碳水化合物和鈣、磷、鐵以及多種維生素。如果把黃豆炒、煮、爆後食用,人體對它所含營養的吸收率隻有50%左右,一半都被損失掉了。因為黃豆裏有一層薄而結實的細胞膜包著它含有的營養收分,不把這層細胞膜破壞掉,營養成分就不容易被人體吸收。黃豆裏還有一種胰蛋白酶抑製素,它如果沒有沒破壞,又會妨礙人體內胰蛋白質的消化利用。過多地吃炒、煮、爆的黃豆,往往會感到肚子發脹或者消化不良,甚至引起腹瀉,其原因就在這裏。
用黃豆製成的豆製品,情況大不一樣了。由於黃豆經過技術加工後,裏麵的細胞膜和胰蛋白酶抑製被破壞了,它的營養成分就容易為人體所吸收,胰蛋白酶的消化作用也不受妨礙了,所以,豆製品的營養比黃豆好。
掌握食用畜肉時間
食品檢驗的結果表明,一般剛屠殺的畜肉為中性或弱堿性(pH72~74之間)。因肉中澱物粉酶的作用,動物澱粉和葡萄糖變為乳酸,使肉質開始僵硬。一般情況下,夏季宰後的畜肉經過2小時,冬季宰後的畜肉經過4小時開始僵硬,這時肉中三磷酸腺甘迅速分解,形成了磷酸,PH值繼續下降至5~4,到此,肉質即完全僵硬。在澱粉酶的繼續作用下,完全僵硬後肉質又開始變軟,產生一定的彈性與肉汁。由於蛋白質的凝固,此時畜肉的表麵會形成一層有光澤的膜,能阻止微生物的侵入,這種現象也叫“後熟”。所以說豬、牛、驢、馬等大牲畜宰殺後,夏季要經過1~2小時,冬季要經過3~4小時後開始烹飪為宜;鳥類可比這些肉類早1小時烹飪。宰後24小時前後是乳酸在肉中積蓄量最高的時刻,這時是營養最佳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都認為宰殺的畜肉下鍋的時間越短越好吃,其實不然。實踐證明,畜肉必須經過“後熟”過程,才能更味美可口。剛宰殺完就下鍋,畜肉往往肉質硬韌,不易煮爛。
吃雞蛋有講究
雞蛋是營養豐富的食品,若能科學食用,可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
(1)搭配食用效果好。雞蛋與大豆合食,可提高大豆蛋白對人體的作用;雞蛋與牛奶配食,不但可補償牛奶中所缺少的礦物質,而且味道香甜,可以增進食欲。兒童生長需要有各種礦物質和維生素,所以,吃雞蛋時應適量配食蔬菜和水果等。
(2)嫩吃雞蛋易消化。雞蛋營養價值雖高,但食法不當,仍不能很快被人體消化、吸收。據實驗,煮嫩的雞蛋在胃中消化需15小時;全熟的雞蛋由於蛋白質分子凝固得非常致密,成為膠性物變得發硬,因而需3小時才能消化;煎、炒雞蛋,進入胃腸中不易和消化液接觸,必須待油脂被消化掉,雞蛋才能與消化液“見麵”,因而消化、吸收也很慢,約25小時。由此可見,煮嫩雞蛋最易消化,從營養學角度來看,蒸雞蛋羹、水汆蛋、蛋花湯等食法最可取。
常見食物營養含量
(每百克中的含量)
含蛋白質最多的穀物是黃豆
(363克)。
含蛋白質最多的動物食物是雞肉
(233克)。
含鈣最多的是蝦皮(2克)。
含維生素A最多的是雞肝
(5萬單位)。
含維生素B1最多的是花生米
(103毫克)。
含維生素B2最多的是羊肝
(375克)。
含維生素C最多的是鮮棗
(380毫克)。
含鐵質最多的是黑水耳
(0185克)。
玉米麵營養成分
玉米麵的營養價值很高,在糧食中,它的脂肪含量僅次於大豆,500克玉米麵含脂肪20克,而且它含的脂肪是不飽和脂肪,有助於人體內脂肪與膽固醇的正常代謝,對心血管疾病有一定防治作用。500克玉米麵中含有蛋白質45克,比大米多75克。它的鈣、磷、鐵等成分的含量也比大米高。玉米還含有豐富的澱粉。500克玉米麵可產熱量達1834千卡,在穀物中是最高的。玉米中的穀氨酸含量較多,它有健腦作用,能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有助於腦組織裏氨的排除。玉米中的卵磷脂含量較高,有增加記憶力、防止動脈硬化的作用。玉米中的鎂,可抑製癌的發展,還能幫助血管舒張,加強腸壁蠕動,增加膽汁促使肌體廢物的排除。玉米中含有較多的粗纖維,對便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因此,多吃玉米麵,對人體是有益的。
黃豆營養成分
提起黃豆的營養價值,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黃豆汁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維生素B1、B2以及尼克酸等。其實,黃豆的營養價值遠非這些。據研究發現,黃豆中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
測定結果表明,在1000克黃豆中含鎂22367毫克、鈣25920毫克、錳278毫克、鐵1841毫克、鉬155毫克、鋅161毫克、銅156毫克、鈷39毫克、鍶39毫克、鎳04毫克、氟15毫克、鉻05毫克、鉻05毫克、硒03毫克、釩03毫克。這些元素在黃豆中的含量明顯高於同一地區其他作物中的含量。
微量元素在人體內具有促進酶的催化作用,參與激素的分泌和新陳代謝,與人體免疫功能、生長發育有密切關係。
研究發現,人體攝入鈣、鎂、錳、硒、鈷、鋅等不足,或攝入鎘過多,都會導致高血壓、冠心病和中風等病發生。
西紅柿營養成分
西紅柿為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實汁飽肉肥,酸甜爽口,營養豐富。據分析,每百克西紅柿含蛋白質12克、脂肪03克、糖26克、熱量18千卡、鈣8毫克、磷11毫克、鐵08毫克、胡蘿卜素031毫克、果酸2克,以及維生素PP、硫、鈉、鉀、鎂等物質。營養學家研究測定:每人每天食用50克~100克鮮西紅柿,即可滿足人體對幾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需要。西紅柿含的“番茄素”,有抑製細菌的作用;含的蘋果酸、檸檬酸和糖類,有助消化的功能,對腎炎患者有利尿作用。近年來科學家發現,西紅柿中還含有一種抗癌、抗衰老的物質——穀胱甘肽。臨床測定,當人體內穀胱甘肽的濃度上升時,癌症的發病率明顯下降,還可推遲某些細胞的衰老。高血壓患者每天早晨生食西紅柿200克,可降血壓;夜盲症患者每日用鮮西紅柿250克、豬肝60克煮熟作菜食用,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牙齦出血者每日用鮮西紅柿60克蘸白糖連吃半個月,有止血作用;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者每日飲西紅柿汁2~3次能助消化;西紅柿和西瓜汁混合服用,可治發燒煩渴;西紅柿洗淨切片煎湯代茶飲,可防暑。盛夏,每日食鮮西紅柿能生津止渴、健胃消食。
黃豆芽營養成分
在各種綠色的蔬菜中,都含有比較豐富的維生素C。維生素C不但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而且還可以預防壞血病等多種疾病。但是,冬天新鮮蔬菜比較缺乏,人的食用量不多,人體中維生素C的來源也就大大減少。因此,冬季是維生素C缺乏症的高發季節。在冬季怎樣才能補充身體中所需要的維生素C呢?最好的辦法是多吃些質脆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的黃豆芽。根據醫學家測定,大約在100多克黃豆芽裏,就含有10毫克左右的維生素C,一個正常的人每天大約有70毫克左右的維生素C就夠用了,一個人如果每天能吃1斤黃豆芽,就能補充50毫克左右的維生素C。所以,黃豆芽是補充人體維生素C的好食品。另外黃豆芽除了含有比較豐富的維生素C外,還保存了大豆原有的全部營養成分。
猴頭菇營養成分
猴頭是一種著名的食用菌。我國的野生猴頭數量較少,主要產於東北的大、小興安嶺。現已能工人培養。鮮嫩的猴頭,味道鮮美無比。因此,曆來猴頭與燕窩、熊掌、海參並列為四大名菜。食用時,需選擇頭大、刺短的猴頭,烹調前將它浸入水中,然後擠壓3次,每次擠壓後換水1次,配雞、鴨、火腿肉等菜煮,鮮美無比。
猴頭屬擔子菌綱。猴頭的子實,體呈白色塊狀,表麵有複刺。猴頭是一種木材腐生菌,在自然界中一般都在八九月份生長。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對猴頭的藥用價值有明確的記載。元朝《飲膳正要》中記載,猴頭有利於五髒、幫助腸胃消化等功能。但以往並沒有把猴頭作藥用,後經有關醫療單位鑒定,猴頭正式作為藥物。如市場上的“猴菇菌片”、“猴菇片”等,能治胃竇炎、慢性胃炎、胃悶脹、胃痛等療效俱佳,並對上腹脹痛、噯氣泛酸、大便隱血、食欲不振有顯著的療效。
香菇營養成分
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在金陵登基時,天下大旱,遂沐浴戒葷以祈降雨。吃慣了雞鴨魚肉的皇帝,麵對滿桌素菜,正苦於無從下箸,國師劉伯溫命人獻上一盤香氣撲鼻的香菇,朱元璋不禁食欲大開,吃後讚不絕口,傳旨為宮中常備之物。從此,香菇成了歲歲朝貢的宮廷珍饈。現代科學分析表明,香菇不僅味美,而且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佳品。每百克幹香菇中,含蛋白質13克(接近肉類、禽蛋的含量),脂肪18克,碳水化合物54克,鈣124毫克,磷415毫克,鐵25毫克;維生素B1、B2、C的含量比胡蘿卜、西紅柿、菠菜等蔬菜還要多。香菇還有一個特點:與之同烹的其它食物所含維生素B等養分不致因受熱而破壞。香菇蛋白質中含有18種氨基酸,人體必需的8種氨基酸中,香菇就占了7種,而且多屬L型氨基酸,活性高,易被人體吸收,消化率高達80%。由於香菇中富含穀氨酸及一般食品中罕見的傘菌氨酸、口蘑氨酸及鵝氨酸等,故風味特別鮮美。
香菇還具有相當高的醫療價值,元代名醫吳瑞的《日用本草》說,香菇“益氣不饑,治風破血”,是一種使人精力旺盛的保健食品,能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我國民間常將香菇用於治療小兒天花和麻疹。香菇中含有一般食物中少有的麥角甾醇,經人體吸收後,可轉變為維生素D2,從而防治佝僂病和貧血。美國密西根大學克蘭博士證實,香菇孢子上有一種檳榔狀粒子的誘抗物質,對治療流行感冒有良好效果。香菇還含有能降低膽固醇的成分腺嘌呤。日本國立營養研究所鈴木博士曾對480人進行臨床試驗,每人每天吃香菇9克,一周後,女學生膽固醇平均降低6—12%,老人組降低7—15%。據認為,對於膽固醇過高而引起動脈硬化、高血壓以及急慢性腎炎、尿蛋白症、糖尿病等患者,香菇無疑是食物療法的佳品。名古屋大學萬穀教授發現,香菇所含特殊氨基酸,能使患者尿蛋白顯著下降。臨床資料表明,香菇可治療多種腎髒疾病,且無副作用。
安全讓飯菜過夜
鋁鍋、鋁盆怕酸怕堿。飯菜長時間放在裏麵容易產酸而腐蝕器皿,另外在這個化學變化過程中產生鋁的化合物,混在飯菜中對人體也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