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高校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的相互關係
護花春泥
作者:杜惠秋
[摘 要]高校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的關係十分密切,二者相依相存、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研究二者的關係,對於二者的繁榮與發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作用。本文從聲樂教學源於並麵向舞台表演實踐、舞台表演實踐支撐並促進聲樂教學、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有機結合、完美統一三大理論層麵,對二者的關係進行了全麵係統、深入細致的研究與論述。
[關鍵詞]高校 聲樂 教學 舞台 表演 實踐 關係
高校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的關係十分密切。研究二者的相互關係,對於二者的繁榮與發展,既具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價值,又具有重要的實踐參考作用。本文對此發表幾點拙見,以期引起關注與討論。
具體而言,二者的關係可以分解為以下三大理論層麵進行分層次的係統化解讀。
一、高校聲樂教學源於並麵向舞台表演實踐
高校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相互關係的第一個層麵,是高校聲樂教學源於並麵向舞台表演實踐。
一切教學均來源於實踐,教學與實踐二者的關係,在哲學上不同於母雞與雞蛋的關係那樣難以區分,而是實踐第一位、教學第二位的關係。從人類文化史上來考察,各國家、各民族曆來都是先有社會實踐,然後才有教育和教學。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實踐是主觀見之於客觀的能動的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基礎與動力,也是認識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和動力。生產活動是最基本的實踐活動。實踐具有客觀性、能動性和社會曆史性。人類的全部曆史由人們的實踐活動構成。
我國的教育方針明確規定: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麵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同樣,高師聲樂教學也來源於舞台表演實踐並麵向舞台表演實踐,要為舞台表演實踐培養複合型、創新型聲樂人才,其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也都是舞台表演實踐的經驗總結與藝術結晶。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1919年“五四”運動以後,周淑安、應尚能等一批留學歸國的歌唱家在中國的藝術舞台上,采用歐洲傳統的美聲方法與音樂會的獨唱形式演唱外國歌曲、中國民歌以及運用歐洲作曲技法自己創作的歌曲,給我國的文藝舞台帶來了勃勃的生機,大大拓寬了中國民族聲樂表演藝術的內涵,成為開展專業聲樂演唱與教育的奠基人。
聲樂教學是一門獨特的、難琢磨的教學。因為“歌唱樂器”就是人的身體,“演奏”過程又在體內,全憑師生間相互捕捉聲音形象,通過聽覺來辨別正誤唱法。教師隻有通過語言解釋、發聲範唱、體態演示等教學手段來啟發學生獲得正確的歌聲,因此,聲樂教師要盡一切可能將一些抽象的理論用淺顯、易懂的語言進行解說、引導。學生憑著敏銳的聽覺和較好的理解力、想象力,將歌唱中正誤發聲法的不同感覺銘記在心,然後盡力應用到實踐中去。聲樂理論的意義主要有兩點:一是用正確的聲樂審美觀念來影響聲樂實踐;二是知道怎樣唱以及這樣唱的道理。這對於我們把握聲樂理論與實踐的關係以及正確地理解聲樂理論是至關重要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解和認識聲樂藝術的客觀規律也是如此。實踐之樹是長青的,聲樂教學和演唱如果不經過實踐,整天隻看聲樂書、在琴房練、在家中想,那是得不到教學方法和舞台感覺的第一手資料的。許多資深的聲樂教師都十分珍惜舞台實踐的機會,不為別的,隻為在每一次的演出中尋找專業研究的創新點,保持優點並改掉缺點。而藝術實踐過程又往往能從中悟出新的演唱方式、新的聽覺感受。在聲樂教學中加強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學生們在離開校園走上社會時,就能盡快地融入工作中,甚至還能帶去新的技能、表演、組織、教學的思想和方法。這就要求培養音樂教師的學校堅持走出去,了解社會、了解大中小學、了解各文藝團體的需求,在教學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走在社會所需之前,讓學生們盡可能快地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隨後,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修科、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等院校相繼開展了聲樂教學,培養出歌唱家喻宜萱、李獻敏、斯義桂等。建國以後,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天津音樂學院等,又培養出胡曉平、張建一、梁寧、劉維維、廖昌永等一大批歌唱家。
由此可見,高校聲樂教學源於並麵向舞台表演實踐,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二、舞台表演實踐支撐並促進高校聲樂教學
高校聲樂教學與舞台表演實踐相互關係的第二個層麵,是舞台表演實踐支撐並促進高校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