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美術學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1 / 2)

美術學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研究與實踐

護花春泥

作者:李茂丹

[摘 要]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河南省包括黃淮學院在內的一批地方本科院校將發展類型定位為應用型本科院校。因此,傳統的課堂教學將無法滿足學校培養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應用型人才的需求。而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是發展應用技術教育的重要途徑,作為一種有別於傳統課堂教學的新型教學模式,中外高校在產學研一體化的探索發展中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本文結合黃淮學院美術學本科應用型專業的特點,提出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必要,在分析該模式內涵的基礎上,就如何構建具有黃淮學院特色的美術學本科專業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進行了探討,並就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一些做法進行了介紹。

[關鍵詞]產學研一體化 應用型 美術學專業 黃淮學院

一、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發展趨勢

近年來,產學研一體化作為一個出現頻率較高的名詞,越來越多地受到我國高等教育界學者的關注,並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通常認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內涵,是指高等學校在教學過程中,與相關生產企業、科研機構進行聯合,將三者的功能有機結合,集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人才培養及培訓、技術推廣及開發應用、生產與銷售為一體,充分發揮各自的優勢,推動科技與經濟的結合,轉變高校傳統教學模式、提升教學水平、發展生產、發展科技、培養社會行業需求的應用型人才的過程。對於高校來說,重要的是利用這種模式,將教學、科研和生產結合起來,改變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把以課堂傳授理論知識為主的學校教育與直接獲取實際操作經驗、實踐能力為主的生產、科研實踐有機結合起來,從而培養出具有較強實踐技能和較高理論水平的、可以與未來工作崗位實現“無縫對接”的高層次行業應用型人才。

近年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大批地方性普通本科院校的辦學定位逐漸由研究型或師範型向應用型轉變。在這種高等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之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顯然已經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必將麵臨重大的改革和調整。可以這樣認為,以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為主要人才培養目標的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模式將在普通高校中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必將在應用型本科院校中成為教學模式的主流。

二、黃淮學院美術學專業在構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中的探索和實踐

黃淮學院地處河南省駐馬店市,其前身為駐馬店師範高等專科學校。2004年,與中原職業技術學院合並後升格為綜合性本科院校,是一所典型的地方本科院校。在近幾年的發展中,黃淮學院以培養“就業能稱職、創業有能力、深造有基礎、發展有後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作為人才培養目標,學校的辦學定位逐步向應用型本科院校轉變。

黃淮學院藝術設計學院美術學本科專業創建之初,主要的人才培養目標是為中小學培養美術師資,分為國畫和油畫兩個專業方向,課程設置與教學方法較為傳統和單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市場對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應用型文化藝術產業人才越來越受到市場的歡迎,而中小學美術師資的需求逐漸萎縮。為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使專業獲得長遠的發展,美術學專業在係院和學校的支持下進行了改革。通過修訂本科培養方案、根據藝術市場的人才需求拓展專業方向、合理設置課程體係、加大實驗室和實訓場所的建設投入、積極與行業企業結合推行項目化教學、強化學生實習實訓環節、改革課程考核方式等舉措,初步完成了美術學專業由師範性專業向應用型專業的轉變。在學校辦學定位轉型發展的背景之下,美術學專業在構建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要目標的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中做出了一些探索性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經驗。現簡要介紹如下:

1、改革培養方案和課程體係,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奠定基礎。

首先,通過對培養方案的修訂與調整,對美術學專業的人才培養規格和人才培養目標做出調整,即人才培養目標由原來的以培養中小學美術師資為主,轉變為培養可以在文化藝術機構、新聞出版、設計與工藝品企業、學校等單位從事藝術活動組織、藝術展覽策劃、美術編輯、藝術創作、藝術產品設計與開發、美術教學等工作,創新性地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同時,對於學程也進行了一定的調整,由原先的“3.5+0.5”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三年半,另外半年進行畢業創作、畢業設計和校外實習,調整為“3+1”模式,即學生在校學習三年,用一年的時間到本專業相關的行業企業進行在崗實習,並對學生在崗實習的一年建立一套嚴格的監督管理製度,使學生的實習能夠真正落實。其次,對於課程體係也進行了較大的調整。在注重課程體係的科學性與整體性的前提之下,合並與刪減部分內容重複、理論性與研究性較強而缺乏實踐性的課程,並針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需求,開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培養的課程。通過對原有的培養方案的修訂,對課程體係的調整,從而明確了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強化了實踐教學的地位,為產學研一體化教學模式的確立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