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農業碳排放時序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
民生金融
作者:盧冬冬 郭勇
【摘要】本文通過Kaya恒等式變形對雲南省農業碳放影響因素進行分解研究,結果表明,農業生產效率因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碳排放具有正效應,農業結構因素對農業碳排放呈現負效應,農業就業人口規模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先正後負。
【關鍵詞】雲南 農業碳排放 時序特征 因素分解
農業在雲南省整個國民經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全省66%的人口為農業人口,75%的國民收入、70%的財政收入、60%的創彙收入和80%的輕工業原料直接或間接來自農業。雲南省農業屬於山地農業,農業灌溉用水的利用率不到40%,化肥的利用率不到30%,高碳農業依然是當前雲南農業發展的主要特征。研究雲南省農業碳排放的情況,對雲南省經濟社會和生態可持續發展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
一、研究方法選擇及數據來源
(一)農業碳排放量估算方法
農業碳排放研究相對複雜,目前國內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對農業碳排放估算的方法也有一定的差異性。李波等(2011)選擇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灌溉用能、秸稈焚燒5個測算指標。田雲等(2011)認為農業活動所導致的碳排放來源於六個方麵:化肥、農藥、農膜、和農用機械使用引發的碳排放;農地翻耕對土壤表層的破壞,使有機碳流失而形成的碳排放;農業灌溉用能引起的碳排放。綜合現有學者研究及數據可獲得性,本文在指標選擇上選擇化肥、農藥、農膜、柴油、翻耕、灌溉作為研究指標。
(二)農業碳排放分解方法
楊來科等(2012)對碳排放影響因素測算的研究方法進行了梳理,將其分為單一型和組合型,單一型具體包括情景分析法、指數分解分析法和傳統計量法,組合型包括情景分析下的投入產出、CGE、係統動力學。指數分解法(LMDI)是目前運用較為廣泛的方法,利用日本學者Yoichi Kaya建立的Kaya碳排放恒等式,從曆史數據中分解出影響地區碳排放總量的因素,並實證測算各因素對碳排放量影響程度大小。本文選擇指數分解分析法作為碳排放分解研究方法。
(三)數據來源
本文中翻耕數據以當年農作物播種麵積為準,種植業產值、農業總產值農業生產總值剔除了物價因素,以1995年為價格基期,農業就業人口以當年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為準。模型中所用數據均來自《雲南省統計年鑒》和《中國農村統計年鑒》。
三、雲南省農業碳排放實證分析
(一)雲南省農業碳排放時序特征分析
根據公式(1),對雲南省1995~2011年農業碳排放進行了測算。
1.從環比增長率來看,1995~2011年碳排放總量變化分三階段:(1)1995~2000年,此階段農業碳排放總量波動較大,主要原因在於農膜、農藥的使用導致碳排放增長率先降後升,在2000年各碳源的碳排放增長率明顯,化肥、農藥、柴油、翻耕、灌溉、農膜的碳排放增長較上一年均有增長,其增長率為曆史最高;(2)2001~2007年,此階段農業碳排放增長率穩定在4%水平,柴油、農膜的碳排放增長率有明顯下降的趨勢,同期農藥的碳排放為逐漸上升趨勢;(3)2008~2011年,此階段農業碳排放總量增長率約8%,2008年各項指標在2007年基礎上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柴油使用碳排放年增長率仍處於10%以上的高水平,此階段農業碳排放特征與雲南省農業結構及生產方式調整有關,但高碳排放的根本趨勢並未得到改善。
2.碳排放強度分析。碳排放的強度從1995年的254.55kg/ha增長到447.22kg/ha,年均增長率為3.58%;同時,人均農業碳排放強度由1995年的31.64kg/人增長為2011年的64.73kg/人,年均增長率4.56%,均高於全國水平。可以看出,雲南省農業碳排放的強度處於全國水平之上,其原因從一定程度上是由經濟水平所決定的,2011年為例,雲南省三次產業比重為16.1:45.6:38.3,全國三次產業比重為10.1:46.8%:43.1%,另一方麵是由於雲南省特殊地貌特征造成的化肥、農藥的有效使用率較低。
(二)雲南省碳排放影響因素分解分析
利用公式(5)-(9)對影響因素對碳排放量的影響進行量化。可以看到不同影響因素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效應有較大的差別。農業生產效率對農業碳排放影響在2000年形成拐點,在2000年前對農業碳排放影響較大,影響作用具有先正後負的短期波動性特征,其原因在於此期間農藥、化肥、農膜、柴油的使用量大幅波動,2002年以來農用生產資料利用效率有所提高,但受傳統生產方式影響,總體上處於一種低水平的增長態勢;農業結構因素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作用在2001年是拐點,由不顯著逐漸趨向明顯的負效應,與農業產業結構內部的調整相關,2001年以來農業內部結構逐漸調整,林、牧、漁等農產業得到顯著的發展,種植業在農業中的比重由64.42%降為56.70%;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作用也是在2003年形成一個拐點,由不顯著轉為明顯趨勢的正效應,在2008~2010年期間較為平穩,2011年有較大幅度的上升,與農業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的變動相一致,說明高能耗、高物耗、高排放、高汙染的農業發展模式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勞動力人口規模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處於低水平的先正後負效應,與1995~2011年期間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先增後減的特征相一致,2002年形成拐點,表明第一產業就業人數的減少有益於適度規模經營,生產方式的調整有助於減少了農業碳排放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