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結論與啟示
從前麵分析可以看出,1995年以來雲南省農業碳排放量具有明顯的上升趨勢,化肥、農藥、柴油、農膜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碳排放的強度從1995年到2011年,年均增長率為3.58%;人均農業碳排放強度由1995年到2011年,年均增長率4.56%,均高於全國水平。從其影響因素分解來看,農業生產效率因素、農業經濟發展水平對農業碳排放具有正效應,農業結構因素對農業碳排放呈現負效應,農業人口規模對農業碳排放的影響先正後負。
雲南省要實現從高碳農業向低碳農業的轉變,控製農業生產過程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從以下兩方麵著手:一是走出“大量投入—大量使用資源—大量碳排放”的傳統生產模式,走循環農業、生態農業、有機農業之路,推廣保護性耕作、輪作施肥、秸稈還田、施用有機肥等技術,實施沃土工程變“三跑土”(跑水、跑土、跑肥)為“三留土”(留水、留土、留肥),增加農田土壤有機質和固碳潛力,促進農業生產過程碳排放的有效改善;二是因地製宜實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廣農業生產過程中的適度規模經營,促進農村剩餘勞動力向第二、三產業轉移,通過製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利用等多種手段,減少農業能源消耗,減少碳排放,實現農業生產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雙贏。
參考文獻
[1]IPCC.Climate change 2007: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M].New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7
[2]Hoffmann,Ulrich.Promoting Poles of Clean Growth to Foster the Transition to a More Sustainable Economy UNCTAD Trade and Environment Review[EB/OL].
[3]冉光和,王建洪,王定祥.我國現代農業生產的碳排放變動趨勢研究[J].農業經濟問題,2011(2):32-38
[4]李波,張俊飆等.中國農業碳排放時空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8):80-86
[5]田雲,李波等.我國農地利用碳排放的階段特征及影響因素分解[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9-63
[6]伍芬琳,李琳等.保護性耕作對農田生態係統淨碳釋放量的影響[J].生態學雜誌,2007,26(12):2035-2039.
作者簡介:盧冬冬(1988-),女,漢族,河南南陽人,畢業於雲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農村發展;郭勇(1986-),男,漢族,四川廣安人,畢業於雲南財經大學,研究方向:農村經濟、農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