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結石是指膽囊裏長了石頭。這種石頭醫學上稱為結石。膽結石多為砂石。

膽結石的形態有的呈圓形、橢圓形,也有的呈多角形。它的數量可多可少,大小則很不一致。1952年12月29日,在英國倫敦一家名為戚林·克洛司的醫院中,漢弗萊·愛爾瑟大夫為一名80歲高齡的患膽結石的老婦,取出了一塊重達1258千克的世界上最大膽結石。對於患膽結石的病人來說,由於結石的存在,往往發生上腹部的悶重感,或者發生劇烈的絞痛。有時這種疼痛可以達到使病人難以忍受的程度。而這位老婦身上的膽結石如此巨大,不難想象這塊結石給她造成了多大的痛苦。人們患了膽結石,應該抓緊時間進行治療,否則不僅在發作時會帶來痛苦,而且還會因此而引起膽囊穿孔、化膿性膽管炎、毛細膽管炎、肝膿腫、膽道出血、急性胰腺炎等。最早發現的磺胺藥

磺胺藥是現代醫學中常用的一類抗菌消炎藥,其品種繁多,已成為一個龐大的“家族”了。可是,最早的磺胺藥卻是染料中的一員,從染料變成抗菌消炎的尖兵,其經過是頗耐人尋味的。

在磺胺藥問世之前,西醫對於炎症,尤其是對流行性膜炎、肺炎、敗血症等,總是棘手得很,因無特效藥可施。19世紀後半葉,微生物學家發明細菌染色法後,有人觀察到一些染料的殺菌作用,可是後來又發現,不少染料在試管內有殺菌作用,但對人體卻有毒性而不能應用。

1932年,德國化學家合成了一種名為“百浪多息”(Prom-tosil)的紅色染料,因其中包含了具有消毒作用的成分,所以曾被零星的用於治療丹毒等疾患,雖獲得一些療效,但它在試管內卻無明顯的殺菌作用,因此未引起醫學界的重視。

同年,德國生物化學家杜馬克在試驗偶氮染料過程中,發現“百浪多息”對於感染了溶血性鏈球菌的小白鼠,具有很高的療效,後來他又用兔、狗實驗,獲得成功。此間,杜氏的小女兒正巧因手被刺破引起感染,不久發生了敗血症,雖經名醫多方醫治,均無濟於事。杜氏在焦急不安之中決定用“百浪多息”給女兒一試,結果她竟從九死一生中得救。

1935年初,杜馬克發表論文報告了他應用“百浪多息”的效果。當時許多學者對這種染料在試管內無殺菌作用,而在動物及人體內竟會有如此大的功效,莫不感到驚訝與迷惑,因此紛紛對這種奇妙的紅色染料進行研究。不久,法國特利弗爾等研究認為,上述染料的抗菌消炎作用,是由於它在體內分解為氨苯磺胺(簡稱磺胺)的緣故。他們將“磺胺”進行動物實驗,發現對鏈球菌的療效與“百浪多息”相同,於是磺胺的名字迅即在醫學界廣泛傳播。其實,氨苯磺胺早在1908年就被化學家合成了,可惜它的醫療價值當時沒有被人們發現,因而默默無聞了20多年。磺胺迄今仍然是消炎殺菌的重要“武器”之一。最早的叩診

叩診,是現代臨床醫學常用的一種物理診斷方法。醫生通過手指叩擊人體的一定部位,根據各部位質地、密度及其器官中氣體和液體含量不同所產生的各種不同聲音,來判斷各器官的生理或病理狀態。這種方法由於簡便易行,因此即使在醫學科學日趨發達的今天,仍然被世界各國的醫生廣泛應用。

叩診是在18世紀中葉發明的。一位名叫奧恩布路蓋的維也納醫生在進行屍體解剖的時候,發現有些死者的胸腔內充滿著液體。這種現象引起了他的深思,為什麼胸腔積液在死者生前不能被發現?應該如何發現?一次,他忽然想起他那經營酒業的父親,經常用手指敲打酒桶,憑其發生的清、濁聲音來估計桶內酒量的多少。人體的胸腔不也可以用手指叩擊它,聽其發出不同的聲音而估計胸腔內有無積液。經過不斷的摸索,奧恩布路蓋終於發明了最早的叩診方法,即用四隻指頭直接叩擊人體胸部,並對胸部疾病與叩擊音的變化關係作了較深刻的研究,於1761年在維也納發表了題為《用叩診人體胸廓發現胸腔內部疾病的新方法》的論文。

但是,奧恩布路蓋的發明在當時並未能引起人們的注意,相反還遭到了某些名醫的冷嘲熱諷,甚至被指責為“瘋子”。到19世紀初,由於法國醫生高爾維沙爾的推薦和法國臨診病院的應用,叩診才逐漸被人們重視。1818年,在上述直接叩診法的基礎上,創製了叩診板和叩診錘,於是就產生了間接叩診法。1838年,維也納著名醫生斯科達對叩診進行了更為深入的研究,並應用聲學原理闡述了出現不同叩擊音的原因,為叩診找到了理論依據。以後,以對上述兩種叩診法作了改進,醫生用自己左手中指的背部作為叩診板,用右手中指進行叩診。這種方法一直沿用到現在。心髒停止跳動最久被救活的人

心髒對人類生命的重要性是人所皆知的,一旦心髒突然停止跳動,如不及時、正確地搶救,則病人將會因全身缺氧而死亡。過去認為,如果心髒停止跳動超過4~6分鍾,則病人就沒有救活的可能。隨著現代醫藥水平的不斷提高,對於心髒停止跳動超過6分鍾,包含18分鍾、25分鍾的病人,都搶救成功了。1962年4月間一名挪威男孩亞恩真沉入河底22分鍾,被救起後心髒停止跳動達3小時,經搶救,居然也被救活,成為世界上有記錄的心髒停止跳動最久而被救活的人。1977年1月8日,又有心髒停止跳動達3小時32分鍾而恢複正常跳動的新紀錄。刷新這一記錄的是由加拿大曼尼托巴的威寧培克醫學中心所組成的17人小組,將20歲的珍·喬朋救活。第一個帶金屬脊柱的人

一位年僅33歲的美國婦女傑西·托馬斯,脊柱上長了一個拳頭大小的骨腫瘤。根據治療的需要,醫生將患腫瘤的脊柱切除了。手術後的傑西·托馬斯隻好日夜呆在特製的架子上,無法自由活動。為了使傑西·托馬斯重新恢複行動的能力,於1979年7月17日,醫生把人造的金屬脊柱植到傑西·托馬斯的身上,代替脊柱骨架,使她恢複了站立和行走的功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帶金屬脊柱的人。

其實,我國上海市傷骨科研究所和上海瑞金醫院傷骨科早在1970年6月在為一位年僅27歲的患脊椎巨細胞瘤的男病人施行了腫瘤切除術以後,成功地作了脊椎移植手術。這一手術是以醫用不鏽鋼人工椎體替代的手術,術後兩個月,病人下肢癱瘓就消失了,6個月後已能起床,迄今已恢複工作多年。

從1970年以來,該研究所和該院已施行了4例這樣的手術,均取得了成功。可借這一臨床成果未能在國際上及時交流,如按實際情況來看,我國取得脊椎移植手術成功顯然比國外的要早。

對於金屬在人體內的應用問題,不少學者進行過研究。研究表明,當人體的某些構造受到破壞時,有些金屬能替代人體的這些構造。例如,用金屬鉭棒可替代骨胳,肌肉能夠在鉭棒上生長;用金屬鈦片和鈦螺絲可以修複骨折,而且骨頭還會生長在鈦片的小孔和螺絲的螺紋裏。這種可以替代人體某些構造的金屬,被稱為“親生物金屬”。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人

自第一次頒發諾貝爾醫學獎金以來,迄今已80年了,第一個獲得這項醫學獎金者,是德國微生物學家貝靈(1854~1917年),其主要成果是發明了白喉抗毒素。貝靈1878年畢業於柏林威廉皇家學院醫科,在做過一段時間軍醫後,於1889年到郭霍傳染病研究所工作。郭霍交給貝靈研究的課題是探索治療白喉的藥物。貝靈在進行這項研究的過程中,把培養出的具有致病力的白喉菌液注射於小白鼠體內,使之發生白喉,然後注射碘劑。結果,大部分白鼠被碘劑毒死,小部分死於白喉,隻有少數逃過了這兩道關口而生存下來。後來,他又給幸存的白鼠注射新鮮的白喉菌液,它們照常飲食,跑跳,並無白喉症狀。

幾天後,他再給這些幸存的白鼠注射加倍量的白喉菌液,它們依然如前,這使貝靈十分驚奇!他想,小白鼠在白喉病愈後,其體內必定產生了某種能抵抗白喉的物質。於是,他特從那些白喉病愈後的小白鼠身上抽出些血液,將其血清混和於新鮮而富於傳染性的白喉菌液裏,然後注射到一組未患過白喉的小白鼠體內;同時,他把不加免疫血清的同等劑量白喉菌液注射於另外一組未患過白喉的小白鼠體內作對照。結果,後者感染白喉死亡,而前者卻安然無恙。因而證明白喉病愈後,血清中的確存在著抗白喉的物質。

由於小白鼠太小,所產生的免疫血清有限,貝靈改用羊的免疫血清,經動物試驗,證明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同樣具有治療白喉的功效。1891年12月24日,貝靈第一次將他的新發明應用到臨床,被醫治者是一個白喉病危的小孩,他經注射羊的白喉免疫血清後得救,從而證實人類獲得了征服白喉的有力武器。

1895年,貝靈到馬爾堡建立白喉抗毒素研究所。由於臨床上對白喉抗毒素的需要量很大,貝靈後來改用牛免疫血清,最後又改用馬免疫血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