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貝靈發明白喉抗毒素的傑出成就,使得世界上不少兒童得以免除白喉的威脅,因此他在1901年獲得了首屆諾貝爾醫學獎金。最早的法醫學著作
法醫學是醫學的一個部門,在研究實際偵查和審理工作中所發生的具有醫學性質的問題的科學。
公元前44年3月15日,古羅馬的獨裁者——愷撒,被布魯圖一夥刺殺,傷23處。當時,一個安提斯地亞斯的醫生,驗明他的致命傷是胸部的第二個創口,這一直被人認為是世界法醫活動的最早紀錄。但是,1975年我國湖北雲夢出土的秦代竹簡,推翻了這一看法。因為在公元前200多年的竹簡上,已經有關於縊死、流產、外傷檢驗的記錄。在《經死》例中,還規定檢驗縊死者的方法:“盡視其身、頭發中及篡(會陰部)”。這些出土文物有力地證明,我國在公元前200多年不僅有了法醫活動,而且有了法醫的著作。
當然,這些竹簡還不能稱之為係統的學術著作。世界上第一部係統的法醫學著作,是成書於1247年(宋理宗淳祜七年)的《洗冤集錄》。作者宋慈,字惠父,建陽(現在的福建)人。他曾經在廣東、湖南做過提點刑獄官,執掌司法和刑獄的大權。他在任職期間,辦案精審,處事嚴謹,既能博覽醫籍,又能不恥下問,而且遇到疑難,還躬親檢驗。在辦案實踐中,他痛感經驗缺乏,典籍不足憑。於是他收集五代和凝父子的《疑獄集》、宋代無名氏的《內恕錄》、趙逸齋的《平冤錄》、鄭興裔的《檢驗格目》、桂萬榮的《棠陰此事》等前人著述,校勘斧正,采摭眾說,摻合己見,熔之於一爐,而編纂成書。全書共分53項,涉及解剖、生理、病理、藥理、診斷、治療、急救、內科、外科、婦科、兒科、骨科各個方麵。此書一出,我國曆代刑名官吏,均人手一冊。
《洗冤集錄》現在流傳的有四卷本和五卷本,內容有檢複總說、驗屍、四時變動(四季的屍體變化)、自縊、溺死、殺傷、火死(燒死)、湯潑死、服毒以及其他各種傷死等53項;並對犯罪、犯罪偵查和傷害保辜,亦多論述。它的內容非常精湛,和近代的法醫學相比較,論述的項目和範圍基本上相吻合,並具備了近代檢驗方麵所需的基礎知識。因此,這部書深受國內外法醫界所重視。
在歐洲,法國的外科權威昂·帕雷,不過在1575年寫了兩本有關法醫學的論文,竟被尊為歐洲醫學的鼻祖。隻是在27年之後意大利醫師F·菲德裏斯的四卷《法醫學》專著問世,歐洲才算有了第一本完整的法醫學著作。但是,這已經是1062年的事了,和《洗冤集錄》相比,晚了355年。
《洗冤集錄》在1862年被譯成荷蘭文,1908年又譯成法文,以後又被譯成德、日、朝、俄、英等國文字。體溫達到最高和最低的人
低等動物的體溫是隨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起變化的,因此這些低等動物被稱為變溫動物。對於多數的哺乳類動物以及人類來說,體溫並不因周圍環境溫度的變化而發生太大的變化。正常人體口腔溫度一般總是保持在36~372℃之間,而肛門溫度要比口腔溫度高出約05℃左右,腋下溫度則要比口腔溫度低05℃左右。人的體溫所以能基本保持恒定,這主要是由於人體具有體溫調節的功能,使產熱與散熱的過程處於一種動態平衡之中。如果這種平衡失調,則體溫就不可能維持恒定,繼而就會出現體溫的升高或下降的病理狀態。
一般來說,人的體溫超過40℃時,人體內部就會出現新陳代謝嚴重的紊亂和中樞神經係統的嚴重障礙;相反,人的體溫下降至27℃以下時,可使人失去知覺。如果人的體溫升高到超過42~43℃或者體溫降低到低於22~25℃時,就可危及生命。
令人驚奇的是1980年盛夏,熱浪席卷美國的亞特蘭大,一個名叫瓊斯的居民體溫高達4705℃,由於搶救及時,幸免於死,創造了體溫的最高紀錄。與此相反,有一位名叫瑪麗·苔維絲的女孩,由於她所居住的臥室內的氣溫低達零下31℃,以致這名女孩完全失去了知覺。當時,她的體溫竟下降到16℃,成為目前有記錄的世界上體溫達到最低的人。這位女孩經搶救治療後,也奇跡般地恢複了正常。第一個聽診器
聽診器在臨床醫學上的應用,至今還隻有160多年的曆史。
在聽診器問世之前,西醫對胸膜、心肺疾病的聽診,用耳朵直接貼附於病人的胸中來進行的。這種方法在遇到肥胖病人時,就顯得無能為力,甚至一無所獲。
1816年,法國名醫蘭尼克的病房中,住進了一個年輕而肥胖的女病人,蘭尼克懷疑她患的是心髒病,但無法用耳朵緊貼於病人的胸部進行聽診來證實。
一天,蘭尼克由家步行到醫院的路上,看到一些兒童在玩別針劃刺木頭的一端而在另一端聽聲音的遊戲,他得到很大的啟發。他迅速地走到醫院病房內,臨時找了一本紙封麵的薄書本,他把它卷成圓筒狀,將圓筒的一端放置於病人的心髒部位,另一端貼在自己的耳朵上,結果使他大為驚奇,因此聽到的聲音竟比以往用耳朵直接聽診更為清晰。蘭尼克的這個發明,可以說是聽診器的最初雛型,當時他年僅35歲。
後來,蘭尼克繼續進行思考與實驗後,設計並製造了世界上第一個木質的聽診器。這個聽診器呈直管狀,空心,長30厘米,圓筒直徑3厘米,管腔直徑5毫米。在圓筒的中部可以分開兩節,以便於攜帶。當時,蘭尼克把這種聽筒稱為“探胸器”,這是取之於希臘文的“胸部”與“檢查”兩個字的含義而成。但是,由於這種直管狀的聽筒外觀頗象笛子,所以人們曾稱之為“醫者之笛”。直到現在,類似最初直管狀的木質聽診器,在產科還是很受歡迎,因為用它傾聽胎音具有一定的優越性,從這點來說,其作用還是不減當年。第一隻足趾移植再造手
人體喪失了單手或雙手,能否再造、重建功能呢?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斷手指再植成功,顯微外科的發展,第二足趾遊離移植再造拇指和手指手術的成功,為遊離移植足趾再造手奠定了基礎。
據報道,世界上第一隻足趾移植再造手是我國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首創的。1978年10月,上海第六人民醫院骨科主任於仲嘉及其他醫生為一位因外傷而喪失了雙手的病人,使用人造掌骨作支架,將病人兩腳的第二中趾遊離出來,應用顯微外科,通過十分細致的手術,成功地為患者再造了一隻兩個手指的右手,從而首創了用遊離足趾再造手的手術。這隻再造的手,經過近7年的觀察,情況良好,具有正常人的痛、溫、觸的感覺靈敏度,能進行握、捏、撚、勾等多種基本動作,能提35千克重的物體,並能自如地寫字、畫圖、劃火柴,扣鈕扣等,生活能基本自理。
該院骨科在第一隻再造手獲得成功的基礎上,又造了一隻具有3個手指的手。於1981年8月10月分兩次手術,應用雙足為供趾,為一位雙手缺失的女病人再造了具有兩個手指的兩隻再造手。從而開創了世界上第一例再造兩隻手的奇跡。最先在自身施行心髒導管術的人
心髒導管檢查術,是將X線不能透過的細軟管子,通過一定的途徑插入到心髒各部,借以了解心髒畸形與病變,測定心血液含氧量以及血液動力學等的檢查方法。這種技術不僅是用於心髒病的診斷,而且還為肝腎的代謝機能研究、心髒病的手術治療以及內心膜的起搏等,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心髒導管檢查術是本世紀20年代末才發明的,最先在自己身體上施行這項檢查技術者,是德國青年醫生福斯曼。
1929年,25歲的福斯曼在埃貝斯瓦耳德的一所醫院裏擔任外科助理醫生,他一直思考著在緊急的手術情況下,為了更有效地進行搶救,能否利用橡皮導管通過靜脈管道,將救急的藥物直接送到右心房內。
福斯曼起先在屍體上試驗,令他感到驚奇的是,導管竟能相當容易地從右臂靜脈到達右心房內。隨後,他決定在自己身上進行這項實驗。他請一位同事為他操作,但是,當導管推進靜脈內35厘米時,他的同事膽怯起來,不敢將導管再繼續向心髒方向推進,使這次實驗半途而廢。
一周後,福斯曼再次實驗。他在自己的左肘窩施行局部麻醉後,切開了肘前靜脈,通過靜脈管的切口,他自己把導管插入靜脈內,在X線熒光屏透視下,將導管沿著靜脈向心髒方向徐徐推進,後終於把導管推入到了右心房。
1929年,福斯曼報導了他在自己身上施行心髒導管術成功的經過,並且論述了這種技術在診斷與治療上的作用,但在當時沒有引起重視。
過了好幾年,美國學者柯南德和理查德對福斯曼的心髒導管術加以改進,並應用到血液動力學及循環呼吸生理學的研究上,獲得了不少成就,使這項技術的價值被更多的人認識。
福斯曼以自己的勇敢和毅力,發明了心髒導管術,柯南德和理查德則改進這項技術,並使它在臨床上得到推廣,因而他們三人於1956年共同獲得諾貝爾醫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