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節5

腎移植指征

一般來講,腎移植是慢性腎功能不全最理想的治療方法,故凡是慢性腎功能不全發展至終末期,均可用腎移植治療。但為了提高腎移植存活率,臨床上選擇合適的患者較為嚴格,一般從病情、原發病種類、年齡等方麵考慮。Scr>1326μmol/L(15mg/dL),Ccr<5mL/min是腎移植的基本依據。從原發病來講,最常見的適合作腎移植受者的原發病是原發性腎小球腎炎,其次是慢性腎盂腎炎、間質性腎和囊性腎病。年齡雖然不是選擇的主要指標,但以在15~55歲的青壯年為好。

適應證

(1)自體腎移植的主要適應證為腎動脈起始部具有不可修複的病變者。在複雜腎內結石或畸形采用一般方法難以解決的時候,亦可行離體腎髒修複後,再移植至髂窩(即Bench手術)。

(2)同種腎移植適於每個患有不可恢複的腎髒疾病並有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常見的有腎小球腎炎、間質性腎炎、腎盂腎炎、腎血管硬化症和多囊腎。此外還有外傷所致雙腎或孤立腎喪失者。

禁忌證

與腎功能衰竭有關的疾病應列為腎移植術的禁忌證。

(1)當腎髒疾病是由全身疾患所引起的局部表現時,不能考慮腎移植,因為這一疾病將蔓延到移植的腎髒。如澱粉樣變性、結節性動脈周圍炎和彌漫性血管炎等。

(2)全身嚴重感染、肺結核、消化性潰瘍和惡性腫瘤病人,不能考慮腎移植。因在移植後應用免疫抑製劑和類固醇時,疾病將迅速惡化。

腎移植治療疾病國內指南

1960年吳階平院士率先實行第一例人體腎移植。

20世紀70年代腎移植全國正式展開。

自1989年以來,每年施行1000例以上,至1994年底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至1993年底,1年生存率從1984年的86.7%提高到93.7%,長期存活率也逐年上升。

1994年底國內開展腎移植累計13594例次。開展腎移植醫院由1991年77個增至1993年的95個。

至1998年底,全國開展腎移植的單位已達80個,腎移植總數達到2萬餘例。

2000年5月國內腎移植累計已達2.53餘萬例次.我國每年實施腎移植4000餘例次,居亞洲之首,最長健康存活達23年。目前國內已有91家醫院能夠開展臨床腎移植手術。

2005年3月20日在武漢總醫院獲得成功國內首例自體腎移植手術完成。

目前腎移植5年以上存活者超過1000例,10年以上超200例,最長存活18年。

腎移植治療疾病國際指南

1933年烏克蘭外科醫生Voronoy施行了第一例人同種異體屍腎移植,但失敗了。

1936年蘇聯醫生沃羅諾伊(Voronoy)進行了最早的同種腎移植。

1947年,美國醫生Hume將腎移植於病人手臂血管上獲得了短期有功能存活,使得這位急性腎衰病人得以生存。

1954年,在美國波士頓的布裏格姆醫院,約瑟夫·默裏(JosephMurry)醫生做了世界第一例純合雙生子間的腎移植手術,獲得成功,開辟了器官移植的新紀元,也為其他器官(如肝、胰和心髒等)的移植鋪平了道路。

1955年美國醫生Hume在腎移植中使用了類固醇激素,使同種移植有了新的進展。

1960年英國醫生卡恩(Calne)在狗的腎移植中用了6-硫基嘌吟,後來在臨床中發現副作用而停止使用。

1962年硫哇嘌吟臨床應用使腎移植的成功率大幅度提高。隨後淋巴細胞免疫球蛋白製劑的普及,以及使用了脾切除術抑製排斥等方法為移植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從1988年至2000年,全世界共有137347例腎移植,其中活體腎移植的數量占30%。最普通的人類疾病

鼻感冒可算得上是世界上人類最普通的疾病了。所謂鼻感冒,在醫學上稱為普通感冒(俗稱傷風),它主要是由鼻病毒所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人們患了這種普通感冒後,全身出現的症狀都比較輕微。成年人患此病,一般不發熱或僅有一些微熱,同時還可伴隨輕度頭痛、疲乏無力等不適;小孩患此病則體溫可較高,症狀也較重。這種普通感冒的傳染性和散發性很高,非常容易在氣候突變時流行。任何年齡的人都可患此病。由於鼻感冒後產生的免疫力很微弱,而且又甚短暫,所以一個人一生中可以一再發生這種疾病,遭受這最為普通的病苦。

世界上最為普遍的疾苦,則要算是齲病(俗稱蛀牙)了。美國人口中有53%受蛀牙之苦。在一生中一個蛀牙都不發生的人確實為數不多。最早的麻醉術

世界上最早的麻醉術,據文獻記載,要算是我國名醫華陀發明的麻沸散了。早在公元2世紀,華陀就應用中藥“麻沸散”作為外科手術時的麻醉劑,進行全身麻醉剖腹手術,使祖國醫學在麻醉學和腹腔手術方麵遙居世界前茅。後因失傳,在很一段時間裏,外科醫生施行手術是在沒有麻醉情況下進行的。病人非常痛苦。當時為了能使病人忍受手術的疼痛,一般在手術前先在病人嘴裏塞上一團布,讓病人在難以忍受的痛苦中,以咬碎布團來分散或減輕手術時的疼痛。也有的采用放血、壓迫頸部血管,造成腦部缺血昏死等辦法進行手術。這不僅使病人對手術產生恐懼,常常在慘痛中死去,就是醫生也感到可怕。疼痛直接阻礙了外科手術的發展。

19世紀初,隨著工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化學工業的發展,為麻醉藥發明奠定了基礎。英國化學家戴維,有一次走進一間充滿著氧化亞氮的房間,他的牙痛突然停止了。氧化亞氮這種作用引起了美國牙科醫生威爾士的興趣,猜想氧化亞氮有麻醉作用。經過幾次試驗後,他在波士頓一家醫院裏作了在氧化亞氮麻麻醉下進行無痛拔牙的表演,可惜因麻醉不足而失敗,威爾士被當作騙子趕出醫院。後來,威爾士的學生摩頓對老師的失敗進行了總結和研究,又從化學家傑克遜那裏得到啟示,采用乙醚進行麻醉,經過反複實驗,終於在1846年10月獲得成功。它的成功為手術無痛開辟了廣闊前景,推動了現代醫學的發展。最早的角膜移植術

角膜猶如一架照相機的鏡頭,是眼球表麵的一層透明膜。據估計,世界上約有500萬人因角膜病變而導致失明。為了使這些失明者重見光明,1906年眼科醫生席姆在一個因眼外傷而必須摘除眼球的病人身上取得眼的角膜後,將其移植給一個患角膜潰瘍白斑的病人,獲得成功。1931年,眼科醫生費拉托夫進一步解決了角膜移植術中角膜的來源問題。他從剛死亡人的身上摘取眼球,置適當溫度下冷藏保存,以供作移植角膜之用。由於角膜有了來源,通過角膜移植術重見光明的人也就多起來了。目前,在美國每年進行角膜移植手術近萬例;在我國每年進行角膜移植手術已達600—700例。最早的心髒移植

心髒是人體血液循環的動力,人的生命的任何時刻都離不開搏動的心髒。如果心髒因病損壞到無法再繼續工作的程度,且采用各種治療措施也都無濟於事的時候,那麼能不能給病人換上一個健康的心髒呢?現代醫學科學的成就——心髒移植,回答了這個問題。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開普敦的一家醫院中以巴納德教授為首的、人數達30人的手術小組,為一位55歲的病人華希坎斯移植了心髒,成為將心髒移植用於臨床的第一個實際事例。可是病人在同年12月21日死亡。以後曾有22個國家的64個醫療中心先後對400多例終末期心髒病患者進行了心髒移植,但獲得長期存活的不多。我國於1978年4月由上海第二醫院附屬瑞金醫院的醫務人員,成功地進行了第一例心髒移植,病人手術後活了109天。

美國斯坦福大學醫療中心進行的心髒移植最多,該醫療中心從1968年至1978年,共進行了157次心髒移植;心髒移植後病人1年的存活率是47%,5年的存活率是20%,移植手術後存活最長的病人有達7年的。

由於心髒移植的因難,人們目前正在探索用另一種途徑——研製人工機械心髒來替代。第一個種牛痘的人

天花,中醫稱為痘瘡,是由天花病毒引起的一種烈性傳染病,是嚴重危害人們身體健康的疾病之一。幾千年來,天花的傳染使千百萬人喪失生命或毀容。

我國早在16世紀前後已知道使用人痘接種法(采用輕症天花病人痘漿接種於健康人的鼻孔)來預防天花。1567~1572年間明朝已經設立了痘疹專科,接種痘漿法逐漸得到推廣和普及。這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在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發明的,它是現代免疫學的先驅。後來,人痘接種法傳到歐亞各國。

1768~1796年左右,英國醫生琴納在中國人痘接種法的啟發下,經過20多年的悉心研究和觀察,終於證實患過牛痘的人就不會再患天花。琴納在1796年第一次給一個8歲的孩子菲茨樸斯接種牛痘,並且取得成功。後來,他總結自己的經驗,寫了一本名叫《接種牛痘的原因和效果的調查》的書。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醫生,特地在瑞士日內瓦建立了一座琴納雕像,並在紀念碑上鐫刻著:“向母親、孩子、人民的英雄致敬。”最大的人體膽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