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與上海,中國城市的一對雙子星座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許峰
北上廣、北上廣,今人在談論中國城市時常將北京、上海、廣州這三座通邑大都相提並論。和作為政治中心的北京不同,上海和廣州都是以淘金之樂土、發財之旺地而聞名於世的,正所謂“東西南北中,發財到廣東”,“(改革開放)80年代看廣東,90年代看浦東”。從坊間流傳著順口溜中不難看出穗滬兩城在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要地位,不難看出彼此之間的升降沉浮。王車易位也好,龜兔賽跑也罷,羊城和申城在激烈競爭的同時又彼此血脈相連、同氣連根。同為通商大埠、外貿重鎮的它們實在是中國城市中的一對雙子星座,一對歡喜“冤家”。
先施(1914)、永安(1918)、新新(1926)、大新(1934),這是老上海南京路上的四大百貨公司,是老上海百貨業的翹楚,舉世聞名。但是人們不一定知道,它們的後台老板:馬應彪、黃煥南(先施),郭樂、郭泉兄弟(永安),劉錫基、李敏周(新新),蔡昌、蔡興兄弟(大新)無一不是原籍廣東香山縣的澳洲歸僑。年輕時因家貧故而遠赴澳洲謀生,發跡後回國投資,先香港、廣州,然後北上申城。這是四大公司的創始人一般的人生道路,也是南京路上四大百貨公司一般的成立軌跡。作為“中華商業第一街”的上海南京路,其地標四大百貨公司居然無一例外都由廣東人創辦,掌控在廣東人手中。盡管如此,沒有哪個上海人會不把這四大公司視為上海乃至中國的驕傲,引以為豪。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這四大公司對於廣州人來說並不陌生,尤其是對於大新公司尤為熟悉,因為直到今天,在廣州的傳統鬧市區、廣州的南京路——北京路——中山五路地段,依然矗立著一座巍峨的百貨大樓——以“引領時尚,推陳出新”為宗旨的新大新公司(現已歸入廣百股份有限公司旗下)。不知原委者多將其讀成“新·大·新”,其實應該是“新·大新”——新的大新公司,因為1914年的時候,就在此地,當初的惠愛中路,蔡昌、蔡興兄弟把大新公司(THE SUN)從香港開到了廣州,1918年又在廣州西堤再開了一家大新的門店——也就是解放後大名鼎鼎的南方大廈的前身。當年的上海大新公司,其原址1953年時已由“上海第一百貨商店”進駐,然而,廣州北京路—中山五路的這家大新公司雖然在解放後也同樣曆經更名、重建,但在1990年重建開業後卻從“中山五路百貨商店”易名為“新大新”,一定程度上恢複了“大新公司”的金字招牌,把近八十年前老廣州乃至老上海一段輝煌的商業曆史直觀地保留了下來。要算起來,廣州的新大新、南方大廈與上海第一百貨商店,這兩地三店彼此之間還是同宗兄弟,都可以看成是大新公司的後代。正因如此,新大新的英文翻譯不應是現在的“XIN DA XIN”而應為“NEW THE SUN”。因為在粵語中,大新與“THE SUN”諧音。在過去,由於外國人最早是通過同屬於粵方言區的粵港澳地區進入中國和認識中國的,因此外國人對中國人名、地名等的音譯,最早是按照其在粵語而非在官話/普通話中的發音來進行的。所以如果把新大新譯為音、意結合的“NEW THE SUN”,更能體現出老字號的曆史風貌。
先施、永安、新新、大新這四大百貨公司都是先在香港、廣州開業,再一步步進軍上海,它們的後台老板都來自廣東。僅此一例就足見開埠後廣東財閥在上海的勢力是如何強大,足見廣州與上海兩地商界之間的聯係是如何緊密。
四大公司在南京路上落成時已經是20世紀初了,但老廣們進軍上海早在上海開埠時就已經開始了。道光二十三年九月二十六日(1843年11月17日),上海正式開埠。然而,這並不是上海道台或英國領事一聲令下就能實現的,也不是上海縣城中區區一點原住民就能完成的。上海縱然航運條件得天獨厚,地理方位無與倫比,但是自然條件再優越最終也必須依靠人力去開發利用。像開埠這樣的浩大工程,離不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共同參與。淘金客、避難者、打工仔、傳教士……揣著各式各樣如意算盤,操著形形色色口音腔調的人士在開埠後不約而同雲集到一個叫“上海”的地方。和紐約、深圳等一樣,開埠時期的上海是座地地道道的移民城市,是座貨真價實的“民族大熔爐”,源源不斷的外來人力資源為上海這座城市注入了強勁的活力。概括地來說,在潮水般湧入上海的外來人員中,以寧波人、蘇州人為代表的江浙財閥,以廣州府、肇慶府人士為代表的廣東商人、買辦和以蘇北人為代表的下層民眾,共同組成了上海開埠的三股主要力量,分別為上海開埠帶來了資金、技術和勞動力。憑借著地緣優勢,來自寧波、蘇州等地的江浙財閥“挾著皮包”來上海做買賣、搞投資,近水樓台先得月。而廣東人長期與洋人打交道,懂洋務、識洋文,憑借鴉片戰爭前“一口通商”所積攢的優勢,他們當仁不讓地跑來上海做買辦、做“康白度”。廣東人在上海越來越多,虹口地區也就是今天中超勁旅“上海申花”的主場虹口足球場及魯迅公園一帶,當年就曾是廣東人和日本人的聚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