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文化的積累與設計(1 / 2)

城市文化的積累與設計

廣州人 廣州事

作者:江冰

江 冰 中國小說學會秘書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常務理事、廣東省當代文學學會副會長、廣州市文藝批評家協會副主席、中國小說年度排行榜評委。曾為文藝評論雜誌主編,報紙高級記者。現為廣東商學院人文與傳播學院副院長、教授,目前主要研究“80後”文學與文化。入選新世紀本領域最有影響的35篇論文,入選中國作家協會新銳批評家,2011年入選“廣東省十大優秀社會科學科普專家”。

今年夏天去北京辦事,有一日閑暇,決定去京城大名鼎鼎的潘家園和琉璃廠一遊。潘家園,有故事的地方,在關於北京的小說散文中無數次看過,一查曆史不長,1992年建立,但其中的貨品是舊貨,所以把那曆史像拉麵一樣拽得長長,要多長有多長,文明古國,中華古都,這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強項。S先生開車陪我去,車停得遠遠的,走過公路橋就到。幸好北京這兩天不算熱,但天灰蒙蒙的,偶有陽光,不烈,陰處就涼。

潘家園的魅力在舊貨,應有盡有,是全國各地商人大交易大流通之地,據說陷阱風險也在於此,因為一些舊貨不舊,是人為造舊的。想想也是,“文革”都過去幾代人了,毀滅了幾回,消失了幾回,都是曆史,都是傳說,但今人不依不饒,依然頑強尋找真的古董古玩,為財富,為文化,為記憶?有一種衝動叫淘寶,我以為,潘家園的別名就是淘家園。多少收藏家在這裏收獲驚喜和至寶,同時也享受失落和失手,猶如精彩人生,大起大落,跌宕起伏。潘家園之所以被譽為中國最大的舊貨市場、古玩市場,與北京首都、中華古都的文化關係密切,古都首都就是他們的文化依靠、資源依賴,人脈強大、地氣強大,神州大地四麵八方那地不服都不行!你見那穩坐地攤的買主張口試試,順嘴就是老佛爺當年如何如何,宮裏如何如何,“文革”如何如何,想看貨嗎?真買我還真有,就看你心誠不誠?心誠則成,心不誠你就看看熱鬧。地攤交易是考驗賣家和買家的地方,幾句話就知道你是不是行家裏手,沒幾斤幾兩你很難往前湊,看看而已,瞧瞧就罷。或者就是衝那些小玩意去,穿幾個珠子啊,買幾塊石頭啊。地攤雜貨區,猶如廣場交易,一個碩大的大棚,分攤位擺開,花樣太多,琳琅滿目,你幾乎目不暇接,無法分類。真是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我是外行的外行,湊前瞧瞧,拍拍照片。小玩意中有一個是賣核桃,新鮮果實當場破開,取出果核,供人在手中玩耍,也是老北京的手藝嗎?第一回看到,進園子時,乍一看還以為是賣梨子呢。

古代現代都是文物,銅的石的都是舊貨。一攤共處,眼花繚亂,魯迅也屈尊,皇族也平常,名人塑像與皇族繡像並處,不由地想到那首名詩:昔日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潘家園當然也有比較高端高檔一些的貨品,比如專門的店麵,裝修比較講究,注重專賣特點。裏麵的店主大多淡定,還有幾分雍容中的閑適,經營商品分類,品種特色鮮明,比如民國舊貨,“文革”舊貨,藏族工藝,雲南藝術,家居舊貨,地方小品,當然以北京地域貨品為主,北方居多,南方少些。走到最裏麵,靠牆是石像市場,從獅子、駿馬、麒麟到佛像,到關公,一地站滿。比如關公十幾個一般高一般模樣的石像,一字排開,煞是威風,氣勢非凡。果然是批發市場,大卡車裝貨,小馬車拉貨,罕有的場麵,動靜不小。

琉璃廠文化街與潘家園比起來,好比貴族與草根,一是字畫高雅,一是曆史悠久,明末清初就已經成市,那裏的故事更多更久遠,與宮裏朝裏,離達官貴人,離文人墨客更近更貼切。我手中有酒店裏的一張遊覽地圖,潘家園在四環東南角,琉璃廠卻在北京的中心地帶,離天安門廣場南邊前門不遠處,北京文聯大樓正麵一條街進去就是。琉璃廠文化街與新華街交界處為“廠甸”,是二百年來京城最盛大的春節廟會所在地。清人馬炯章的《廠甸記》中說“至正月則傾城士女,如荼如雲,車載手挽,絡繹於道。”這條記載不但說了正月廟會之熱鬧,而且美女如雲,不是一般美女,而是平日不可一見的士女,求女若渴的士人才子們如何會輕易放棄這大好機會?可見那裏就是出故事的地方,才子佳人的一見鍾情,愛恨情仇的江湖風雲。將來內地藝術家心境平穩寧靜一些,還有文化修養再深厚一些,可以挖掘的曆史、演繹的名人、構想的情節,太多太多,日韓電視劇就是前麵成功的例證,我們的文化資源卻又是遠在日韓之上。行文至此,提醒自己別有文化沙文主義,不過細想一下,對於日韓文化,我們今天還很難說有何優勢可言,看看我的青年學生對日韓動漫津津樂道的程度,就大致明白了。所以跨文化交際處於下風,多說幾句自我鼓勵的話,也當在情理之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