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城市文化的積累與設計(2 / 2)

時近中午,夏日之下,遊客漸少,進到滿是中國傳統風格門麵店鋪的小街,看硯台看樂器看國畫看書法,都是中華傳統的一路,名店薈萃,名家薈萃,那是幾百年故都,如今首都地麵上的文物,身價不能低,身段自然高,皇城根下,天子腳下,平添幾分貴氣,多了幾分底氣,你不服都不行,天下獨一份!北京啊,首都啊,連門牌都嚇死你!我朋友的小女,上的是幼兒園,問她啥名,國務院幼兒園,到跟前一看,郭沫若題的大字,書法氣勢雄偉,遒勁有力,那個牛啊,我等外地人就覺兩個字:震撼!

回到酒店,打開電腦,寫幾條微博,留下感想,約略思考,北上廣三地印象實在是各具特色,鮮明非常。六月去了上海,對比田子坊新天地,你在潘家園琉璃廠就看不到“文化設計”的痕跡,北京的文物是曆史一點一點的自然堆積,是皇都歲月一點一點的文化積累。因此,我沒有在上海的那種驚訝,隻有誠服,兩種情緒,前者是跳躍的,後者是平靜的,前者是靈動張揚的,後者是漸入沉靜的——思緒不由地又回到我居住的廣州,假如說北京屬於“文化積累”,上海屬於“文化設計”,那麼,廣州又是什麼呢?亞運會之後,我印象最深的是新中軸線和珠江新城的崛起,我最惋惜的也是它們與原有廣州中軸線的聯係的中斷,我難過於舊廣州與新廣州之間的某種斷裂,嶺南文化的特色在新比舊好的簡單思維中被淡化乃至被拋棄了!新中軸線離愛群大廈麵對的珠江、離上下九恩寧路、離風景獨一的沙麵老租界太遠太遠,距離尚在其次,關鍵是神韻已去,貌不合神已離——我們在“文化積累”上不如北京,在“文化設計”上落後上海,巨大的氣場使得北京在文化傳承上順理成章沒有間隙,強烈的設計意識使得上海百年的文化傳承貫通一氣。也許殖民文化就是伴隨上海起家發達的緣故吧,傳統江南的元素,殖民海外的元素,現代國際都市時尚的元素,都被上海人與生俱來的精明的設計大網罩住,融會貫通,自成一體,比如石庫門,比如外灘兩岸,無論如何評價,至少在文化連接意識上,在文化自戀熱愛上,我們有差距——由此回看北上廣,三地文化特色也許就會更加清楚,因為意識和態度之中,就有二十年三十年五十年的文化作為,而每一座大城又都是在這種作為中被今人不斷塑造的。也許五十年、一百年以後,我們的子孫才能心平氣和地評價我們今天三城人的作為吧?奧運會、世博會、亞運會有可能是評價的三個時間節點。唯願日後的讀者,可以讀到今天的一點關於北上廣的一個文化人的一點想法。

本期講述上海與廣州曆史淵源的稿子值得一讀,研究城市文化的許峰博士為我們提供了上海在十九世紀開埠之時——大批廣州人蜂擁而至的曆史事實。比如,在十三行幹過的商人鴉片買辦吳健彰通過捐官,居然當上了上海地麵的“一把手”。來自廣州的商人懂洋文,識洋務,有“一口通商”的實踐經驗,與上海建立了千絲萬縷的聯係。“90後”的黃丹媛則真實真切地敘述了她對廣州的感覺,她的感覺細膩而準確:廣州“始終在為著生計而不斷奔波的一個狀態中”。我一向以為個體的感覺常常大於一種理論的概念,甚至可以說,當你對一座城市有感覺的時候,你的認識才剛剛開始。曆史與今天聯係中的廣州,在新一代的青少年那裏是什麼樣的感覺,也是本欄目十分關注的話題。因為,城市的未來屬於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