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如何預防五官疾病1(2 / 3)

引起鞏膜炎的原因較多,有些尚不明了。外源性、內源性感染者少見,多與自身免疫有關,與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結核、痛風、風濕病等有關。

西醫藥治療

去除病因,局部滴或結膜下注射皮質類固醇,晚上塗可的鬆眼藥膏。伴有角膜炎或葡萄膜炎者,可用1%阿托晶點眼,以防虹膜粘連。

重症患者可根據全身總體情況,選用免疫抑製劑,如硫唑嘌呤、環磷酰胺等。

中醫藥治療

(1)肺熱亢盛:局部紫紅,結節隆起,伴咽痛咳嗽,舌苔黃,脈數。治宜清瀉肺熱、活血散結。

(2)肝膽火旺:目赤澀難睜,羞明流淚,口苦咽幹,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瀉肝膽。

(3)風濕熱邪內結:白睛結節,色鮮紅,周圍有赤絲牽絆,眼珠閃脹而痛,有壓痛感,羞明流淚,視物不清,伴周身骨節酸痛、沉重,胸悶,口苦,苔白厚或膩,脈滑或濡。治宜散風化濕、清熱。

(4)陰虛火旺:結節不甚高隆,血絲色偏紫暗,有輕度腫脹,壓痛不明顯,眼酸痛,畏光流淚,伴口咽幹燥,潮熱,便秘不爽,舌紅少津,脈細數。治宜養陰清肺、散結。

5.角膜炎是怎樣引起的

角膜炎由結核、梅毒等引起,或沙眼、流行性角結膜炎等病變波及角膜,或物理、化學刺激(外傷、酸和堿等),或營養障礙使角膜發生軟化所致。炎症可發生在角膜淺層或深層(基質層)。

淺層角膜炎

有由流行性角結膜炎引起的淺層點狀角膜炎;卡他性結膜炎、沙眼、維生素B12缺乏及淚液分泌不足引起的麻痹性角膜炎;外傷、流行性角結膜炎等引起的絲狀角膜炎;由皰疹病毒引起的樹枝狀角膜炎等。

淺層點狀角膜炎常出現刺痛、畏光、流淚,角膜有白色混濁,可能有輕度視力障礙。幾個月後,混濁可被完全吸收。

淺層麻痹性角膜炎有畏光、異物感、視力模糊等,但症狀很輕。

樹枝狀角膜炎症狀較重,眼睛疼痛,角膜感覺下降,而且容易複發。

角膜基質炎

角膜基質層內發生炎症,不會引起角膜潰瘍。可由結核、梅毒、風濕等引起。

梅毒性者,角膜周圍有充血,深層混濁,角膜後麵有沉著物。混濁逐漸波及整個角膜及其全層,進一步發展會侵及血管。混濁在幾個月後逐漸被吸收,但大都留下瘢痕(雲翳、斑翳或白斑)。通常在數月後,另眼也會發病。

結核性者,角膜周圍也出現充血,基質呈斑狀混濁,但大都是單側性。另外,病情時好時壞,病程很長,角膜大都留下瘢痕。炎症嚴重時,會並發虹膜炎和虹膜睫狀體炎。

治療主要是針對病因進行。結核性或梅毒性者,應進行抗結核或驅梅治療。可用抗生素、激素及維生素B12等肌注或用眼藥水滴眼。如為絲狀角膜炎,幾天後角膜表麵的絲狀物會脫落,但用紅外線照射會加快脫落,或用小鑷子將其除掉。

由於角膜炎大都原因不明,所以很難進行徹底治療,當病情發展後將很難治愈,並且易複發,故應盡早治療。

炎症消除後,殘留的角膜混濁,可進行熱敷和紅外線照射。如沒有吸收的希望,視力也受到影響時,配角膜接觸鏡有時會使視力得到部分恢複。如視力恢複不理想,可進行角膜移植術。

6.中耳炎的防治方法

急性中耳炎為中耳黏膜的急性炎症,它是耳鼻喉科常見多發病,是引起耳聾的主要原因之一。急性中耳炎多發生於兒童,且冬春季節多見。根據臨床和病理學特點,將急性中耳炎分為:分泌性(或稱非化膿性)及化膿性兩類。分泌性中耳炎以中耳積液為特點,臨床主要表現為聽力減退;化膿性中耳炎則表現為發熱、畏寒、耳痛、耳流膿等。

耳科檢查,分泌性中耳炎可見鼓膜完整、充血、標誌清晰,有時可見液平麵,聲阻抗測聽鼓室壓曲線為B或C型。化膿性中耳炎可見外耳道有多量粘膿,可混有血色,鼓膜紅腫和中心穿孔,有搏動性流膿。還可作穿刺,抽出液體即可確診。

西醫治療

(1)抗生素的應用:急性中耳炎主要致病菌為革蘭氏陽性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故一般選用青黴素或頭孢菌素類藥物有效。藥物使用至流膿停止後5~7天,以求徹底,故一般用藥時間為10~14天。早期取外耳道膿液作培養及敏感試驗,若治療效果不好,可根據此結果改用適宜的抗生素。

(2)局部用藥:先用3%雙氧水徹底清潔外耳道的膿液,再用抗生素溶液滴耳。抗生素溶液常用氯黴素、金黴素和複方新黴素等,局部用藥直至流膿停止。

促進咽鼓管的引流,可用1%麻黃素溶液或複方麻黃素溶液滴鼻或噴鼻。

手術治療

(1)鼓膜穿刺術:分泌性中耳炎經保守的抗生素及滴鼻藥治療未愈者,穿刺部位宜在鼓膜緊張部的前下或後下象限。

(2)鼓膜置管術:經鼓膜多次穿刺不愈者或已形成慢性的分泌性中耳炎者可考慮作此手術。

(3)鼓膜切開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全身症狀嚴重,鼓膜未穿孔或雖已穿孔,但穿孔小而引流不暢時可作此手術。

(4)乳突鑿開術: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發展為乳突炎,用以上療法效果不好,且有發生並發症可能時,應行乳突鑿開術。

預防此病首先要預防上呼吸道感染,包括合理的飲食,加強營養,增強體質;冬季注意室內通風,適當的戶外活動;隨氣溫變化增減衣服。

兒童的急性中耳炎常與鼻部及咽部的慢性疾病有關,如腺樣體肥大,慢性扁桃體炎、慢性鼻炎及鼻竇炎等,應積極治療,必要時手術切除腺樣體及扁桃體。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經治療後常遺留鼓膜穿孔,此時應特別注意防止複發,一是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二是避免耳內進水。在洗臉、洗澡時要特別小心,一旦進水,就會引起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複發,為此,可用一較大棉球,外麵塗上凡士林,堵塞患耳,洗澡後再取出。一般小的穿孔多數都能長好。

7.耳鳴是重大疾病的先兆

耳鳴是患者感到耳內有各種單一或多種聲音並存的響聲,分為主觀性耳鳴與客觀性耳鳴兩類。

主觀性耳鳴是僅患者自身能聽到耳鳴聲,它可由外耳和中耳疾病引起,如外耳道炎、耵聹栓塞、急性及慢性中耳炎或滲出性中耳炎等。較多見的原因為內耳輕度病變引起聽覺功能紊亂,如疲勞、睡眠不足、月經紊亂、情緒波動、頭部血循環不良或內耳缺氧等可引起耳鳴。內耳疾病如美尼爾氏病、藥物中毒性耳聾和老年性耳聾等多伴有耳鳴。耳鳴是聽神經瘤和頸靜脈球體瘤常見的早期症狀。此種耳鳴不易治愈,主要用擴血管藥和維生素B類藥物治療。另外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低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白血病、腎病、糖尿病和煙酒過度等亦可引起耳鳴,應積極治療原發疾病。

客觀性耳鳴為不但自身能聽到耳鳴聲,他人用耳貼患者耳上亦能聽到鳴聲。此類耳鳴可由血管畸形或受壓等引起,鳴聲與脈搏頻率一致。用手指按壓下頜下方、頸側能觸到頸動脈跳動,如加壓阻斷頸動脈血流則耳鳴消失。咽部肌肉(齶帆肌)痙攣可引起節律性“咯咯”聲,中耳內小肌肉強烈收縮時可出現間斷的“卡塔”聲。

有些耳鳴可能是某種疾病的先兆,應予注意。如注射鏈黴素時出現耳鳴,說明已有耳中毒應即停藥。高血壓病人耳鳴加重,提示血壓上升。耳鳴亦可為心髒病的先驅症狀,可到醫院進一步查明耳鳴原因。

8.耳痛的防治方法

耳痛一般指耳內或耳周疼痛,絕大多數是炎性疾病所致,少數為牽涉性痛或反射性痛。引起耳痛的原因大致有幾類:

耳部疾病,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疾病。有外耳外傷、炎症、異物刺傷等,在外耳可見充血、腫脹、創口,還伴有張口咀嚼障礙以及耳屏壓痛或耳廓牽拉痛,中耳炎及其並發病或中耳癌腫引起的耳痛並無上述外耳痛的體征,此類耳痛又稱為原發性耳痛。

由於鄰近或遠離器官的神經反射所致,如口腔科的阻生牙、齲病、顳頜關節炎,咽喉部的急性扁桃體炎、扁桃體周圍脹腫、扁桃體手術後、潰瘍或惡性腫瘤,頸性骨關節炎以及小兒上呼吸道與消化道疾病,都可引起牽涉性耳痛。通過三叉神經、舌咽神經、麵神經、迷走神經及頸神經的分支將疼痛反射到耳部,這種耳痛又稱為繼發性耳痛。

還有一些極少數的不明原因的神經痛,多為陣發性疼痛,專科檢查未見明顯病灶。

因此,對耳痛必須按病史進行口、耳、咽喉、頸部專科檢查,必要時加上X線、CT掃描,按不同的原發病灶予以不同的對因治療。

9.急性咽炎的中西醫治療

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組織和淋巴組織的急性炎症,為上呼吸道感染的一部分。病毒傳染,以柯薩奇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引起者最多。細菌感染,以鏈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雙球菌多見。另外,經常在高溫下作業,或接觸有刺激性的物質如粉塵、煙霧、煙草等,亦可引發。本病多發於秋冬及冬春之交。

急性咽炎發病較急,咽部幹癢、灼熱,漸有疼痛,吞咽時加重。全身可有頭痛、食欲不振、發熱等。咽部黏膜呈彌漫性充血、腫脹、齶弓、懸雍垂可水腫,咽後壁淋巴濾泡紅腫,化膿者在濾泡中央出現黃白色小點。下頜淋巴結腫大,有壓痛。

患者應適當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多飲水,避免刺激性食物,不吸煙不飲酒。保持口腔清潔,可用濕熱水含漱,或用含漱藥含漱。

西醫藥治療

局部可用複方硼砂液漱口,每日3~5次;亦可用杜滅芬、六神丸等口含藥含化。

見咽部淋巴濾泡有化膿者可給予抗菌素口服或肌肉注射。

發熱、頭痛明顯者可服阿斯匹林解熱止痛。

中醫藥治療

中醫認為本病為外感風熱,故宜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用銀翹散加減或口服六神丸。

10.如何預防慢性咽炎

慢性咽炎為咽部粘膜及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症,多見於中年人,是很常見的一種疾病。本病可以是由於急性咽炎反複發作所致,也有較多人因長期煙酒刺激引起。再有,上呼吸道的慢性炎症、貧血、消化不良、肝病、腎髒病等,以及一些職業因素(如教師或歌唱者及在不潔環境中工作的人),也常與本病有關。

急性咽炎反複發作後可轉變為慢性。患者受各種鼻炎及口腔牙病的影響;煙酒過度、常食辛辣食物及受粉沫、有害氣體的刺激;貧血、便秘、糖尿病等致機體抵抗力降低,均可引起本病。

患者咽部可有不適感或異物感,幹燥,瘙癢感,灼熱痛,微痛感,貼附東西感,刺激感等。以上感覺可致短促而頻繁的咳嗽,晨起較劇,並且容易引起惡心。上述表現在用嗓過度、氣候突發或吸入幹冷的空氣時及煙酒後均可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