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要針對病因。疼痛嚴重時,根據症狀可使用鎮痛藥和鎮靜藥,對局部封閉也有效。進行腰部硬膜外封閉時,作為合並症有時可出現血壓下降、惡心、呼吸停止等,所以封閉後至少在1小時內要注意血壓、呼吸、脈搏等變化。此外,為了緩和疼痛可用腰圈固定控製腰部運動。疼痛嚴重時,要注意安靜、保溫。
32.腦血栓的防治要點
腦血栓是在腦血管、血液成分及血液動力學等改變的情況下發生的。
本病常見於高血壓病及動脈樣硬化的中老年職工。60歲左右發病率較高,約占急性腦血管病的50%。某些顱內感染和頭頸部外傷等,也可引起腦血栓形成。
起病一般比較慢,病前數日常有頭痛、頭暈,或短暫性肢體麻木、無力等症狀,以後逐漸出現偏癱、說話不清、失語、口角歪斜、共濟失調等表現。腦血栓形成一般在腦血流緩慢、血液粘度增高的情況下發生,因而病人常在安靜或睡醒時發現肢體不靈,一般神誌清楚。有時也可呈急性發作,甚至昏迷。一般發病後幾天內病情趨於穩定,由於側支循環建立,病變區水腫消退,症狀逐漸減輕。如果被堵塞的血管繼續發展下去,又無良好的側支循環腦組織就會發生變性、軟化和壞死。
根據患病職工臨床表現,經CT檢查,就可明確診斷;進行腰椎穿刺,可見腦脊液清晰無血,這是與腦出血鑒別的要點。
除一般護理外,發病早期正確而又合理的治療,對減少後遺症和縮短病程非常重要。
治療中要注意調整血壓及原發病的處理。及時給予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毫升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10日;或複方丹參液10~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7~10日為1療程。若能同時用胞二磷膽堿250~500毫克靜脈滴注,則療效更好。在急性期尚未發生腦水腫前,或發病24小時內,可適當給予血管擴張劑,輕症而無水腫者,可適當延長用藥時間。如起病24小時至2周內有腦水腫、血壓下降或有血壓下降趨勢者,禁用血管擴張藥。常用的血管擴張藥有罌粟鹼30~60毫克加入5%葡萄糖液250~500毫升中靜脈滴注,每日1次,連用7~10日。煙酸、山莨菪堿也可酌情使用。有腦水腫和顱內壓增高者可用甘露醇、山梨醇,快速靜脈輸注;抗凝劑肝素、雙香豆素應慎重使用;溶栓酶製劑如鏈激酶、尿激酶、清栓酶等可酌情使用,但一定要注意其副作用。
另外,在恢複期可選用維腦路通、腦益嗪、抗栓丸等。特別要注意加強護理和功能鍛煉。針灸、按摩等對癱瘓肢體功能的恢複亦有明顯的作用。
本病的預防要注意以下幾點:
(1)不宜過多食用高糖食物,防止血液粘笛度加重;飲食不宜過鹹,食鹽過多容易導致血液凝滯;吸煙、飲水過少、不吃早餐等生活習慣都可使血液粘稠度增遍而誘發血栓形成。平時飲食結構搭配要合理,葷素互食,晚上活動少,血流速度變慢,晚餐更不宜食原味應以清淡為主,多吃些含維生素的食物,如各種新鮮蔬菜及水果。
(2)保證足量飲水。飲水不足則體內血液粘稠度會增高,囤積的廢物也難以排出。如晨起空腹飲一二杯白開水,可降低血液的粘笛度,使血管擴張,以利改善機體新陳代謝,減少血栓形成。平時還要及時補充足量的水分,以滿足生理需要。
(3)適當選用預防血栓形成的食物。如大蒜、洋蔥、番茄韭菜、芹菜、海帶、紫菜、黑木耳、銀耳、桃仁山植、香瓜、木器廠瓜、草莓、檸檬、葡萄、菠蘿、鮭魚、鱔魚、沙丁魚等,對降低血粘度,減少血液中不正常凝塊都有較好的防治作用。
(4)適當參加體育鍛煉。體育鍛煉可增加血液中的高密度脂蛋白,對動脈硬化有極重要的防治作用。同時,還可提高血液中的纖維蛋白溶解酶的活性,以防止血凝過高,有效地預防或延緩動脈硬化。
(5)保持情緒的穩定。情緒過於緊張、激動、大怒,都可以引起血管痙攣,血壓驟升,血液變稠,從而影響人體正常血液循環,誘發血栓形成或血管破裂。因此,中老年人日常應心情開朗、樂觀,以使情緒保持相對穩定。
33.偏頭痛的藥物治療
偏頭痛是一種周期性發作的血管性頭痛,多在青春期起病,女性多見。多有家族史。本病是由於顱內、外血管舒縮功能障礙所致。
典型偏頭痛發作前有先兆,如各種視幻覺、偏盲、閃光暗點、麻木、輕偏癱等,曆時10~20分鍾後消失,即開始一側頭痛,頭痛劇烈呈搏動性、鑽痛,伴惡心嘔吐,患側麵色蒼白,眼鼻黏膜充血,皮膚青紫水腫,多汗、流淚,心率加速或減慢。個別病人可伴眼肌麻痹。每次發作數小時或數日不等,周期性反複發作和緩解。
偏頭痛發作期可給予以下藥物治療:
麥角胺咖啡因
開始服1~2片,半小時後若無效再用1~2片。如患者頭痛劇烈並伴嘔吐,不能口服者可用酒石酸麥角胺注射液05毫克皮下注射。高血壓、冠心病、肝腎疾病、孕期等禁用。
鎮痛劑
可用阿斯匹林。痛重,用麥角胺無效者可用可待因。偏頭痛持續狀態可給予強的鬆40~60毫克/日。
氟滅酸
發作先兆時服藥可防止發作。發作期服用可每小時服2片,總量不超過6~8片。
β受體阻滯劑
可選心得安、氨酰心安、倍他樂克等。注意藥物禁忌症。
鈣通道阻滯劑
可選尼莫地平、氟桂嗪、異搏定等。尤以尼莫地平效佳。
34.結核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任何部位的關節都可發病,但最容易發生於髖關節,其次依次為膝關節、踝關節、肘關節、肩關節、手關節。
本病大部分呈慢性經過。局部有輕微疼痛和壓痛、肌肉痙攣,隨後出現關節活動受限。以後關節上下肌肉呈廢用性萎縮,致使關節呈梭形腫脹。
結核性關節炎治療可使用鏈黴素、對氨基水楊酸鈉、雷米封、利福平等抗結核藥。對以上藥物有耐藥性或出現副作用時,可使用乙胺丁醇、卡那黴素、乙硫異煙胺等。抗結核治療有的要持續幾年,要注意鏈黴素和卡那黴素引起的副作用(聽力障礙)。由於這種聽力障礙先是高音受到損害,所以在一般生活中很難注意到。
由於病變部位的骨質很易損壞,所以可固定局部,或安裝使腳不直接接觸地麵的特殊裝置。
由於該病隻用抗結核藥治療很難治愈,所以可做手術清除病灶。關節固定手術是一種廣為使用的有效方法,但由於關節不能活動,會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關節整形手術,是在抗結核藥治療的基礎上,將關節的結核病灶徹底清除,並盡量恢複關節功能。
35.類風濕性關節炎的防治措施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以關節和關節周圍組織的非感染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如累及其他髒器,可引起心包炎、心肌炎、胸膜炎,還可並發血管炎以及末梢神經損害等。
本病患者可出現關節症狀和關節外症狀。
關節症狀的早期表現為:對稱性多關節紅腫熱痛,常見四肢小關節指間近端關節梭形腫脹,掌指(蹠趾)、腕、膝、肘、踝甚至顳頜關節等腫痛。晨起關節僵硬,午後逐漸減輕,為本病重要特征。中、晚期表現為:隨著病情進展轉為慢性、遷延性,關節滑膜滲出發展為增殖、肉芽病變,關節活動受限,繼而侵蝕骨、軟骨,引起關節麵移位及脫臼,加上韌帶、關節囊及關節周圍組織破壞,致使關節變形。
關節外症狀表現在皮膚、眼部和骨骼肌內係統。部分患者出現皮下結節,多發於受壓和受摩擦的部位。結節可呈移動性或固定性,無痛或稍有壓痛,圓形或橢圓形,質地堅韌如橡皮,直徑1~3厘米大小不等,一般有結節的患者,多示病情活動,預後較差。患者常見鞏膜或角膜周圍深層血管充血,視物模糊,表現為慢性結膜炎、鞏膜炎、虹膜炎、脈絡膜炎、角膜結膜炎等。還可出現肌炎、腱鞘炎、骨質疏鬆所致的病理性骨折等。
本病患者嚴禁風寒、潮濕等誘發因素,出汗後不可當風。根據身體狀況,適當活動,可減輕症狀,有利於康複。要保持情誌暢達,避免消極情緒。
治療此病可用以下藥物:
(1)水楊酸類:阿斯匹林,成人每日3~5克,症狀控製後劑量減半;撲炎痛1克,每日3次。本類藥副作用大,常有惡心、嘔吐、胃部不適等。
(2)二線藥物:為改變病情的藥物。適宜於經過一線藥物治療後不能控製病情者,或開始治療時已有骨侵蝕者,可任選一種。一般用藥3個月以上方能生效。
(3)金諾芬:每次3毫克,每日2次,口服金諾芬比使用金諾芬注射劑用藥安全、方便。但需定期複查尿常規及腎功能。
36.如何防治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進行性全身骨鈣量減少,骨皮質變薄,骨小梁減少,從而易於骨折的一種疾病。
骨質疏鬆症發病隱襲而緩慢,如無骨折等並發症時多無症狀,部分病人周身骨痛,以腰背部為主,呈持續性,活動時痛甚從而導致活動受限,日久則有下肢等處肌肉萎縮。骨折以脊椎常見,並可導致駝背、身長縮短。
本病患者宜多食富含鈣、磷、蛋白質的食品,如豆製品、牛奶等。富含維生素D及C的食物亦有裨益。應戒煙戒酒。堅持體育鍛煉,定時曬太陽,每日戶外日曬不少於半小時。可適當選用食療及保健品,如核桃、黑芝麻,或更年康、龍牡壯骨衝劑等。可采用以下藥物治療此病:
(1)鈣劑:葡萄糖酸鈣片05克、活性鈣衝劑5克、甘油磷酸鈣2克,每日3次。
(2)維生素D:阿爾法D3025毫克,每日2~3次。
(3)鈣爾奇D:每日1片(600毫克)。
(4)氟化鈉:20毫克,每日2~3次。
37.腰椎間盤突出症的治療方法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以腰腿痛為主症的病症,好發於青壯年,但以體力勞動者較多見。發病原因多由於持續及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體位需要隨時變換,腰背部肌肉較長時間處於緊張狀態,椎間盤受到擠壓、牽拉及扭轉的機會較多,容易引起脊椎內外的平衡失調,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形成神經根、馬尾或脊髓的壓迫症狀。由於人體下腰部的活動最多,負重量也最大,所以臨床中以腰4、5椎及腰5骶1椎間盤突出的發病率最高。
本病患者感腰腿痛,疼痛可隨步行、彎腰、伸腰、坐起及咳嗽、噴嚏等動作加劇。嚴重者,影響坐臥翻身、站立,甚則出現步態跛行。疼痛可以呈持續狀,也可以呈間歇狀。腰腿痛多呈單側狀(側偏型),也可呈雙側或馬鞍區(中央型),或是兩側交替發作。但腿痛呈逐漸向下行放射狀。一般先由臀部開始,再向大腿後側、小腿外側至足(足踝、足外側至小趾、足背及拇趾等)。多表現為脹痛、刺痛、麻痛。久病則可出現放射疼痛區域的感覺麻木,如小腿外側、足背小趾、足掌、大趾等。
本病急性期疼痛劇烈者應絕對臥硬板床休息2~3周,不可坐起或下地站立,進餐、排便均應取臥姿,以減少脊柱垂直壓力。
本病的治療分牽引治療、推拿治療和中西藥物治療。
牽引治療
最好采用仰臥式骨盆持續牽引法,牽引重量10~15千克。足跟部的床角應墊高15度左右。腰部可加墊用紙裹成的硬卷,直徑約10厘米。開始加腰墊時,患者會感覺疼痛加重。此時墊的時間不宜太久,撤掉休息後可繼續墊,待疼痛不明顯後再延長加墊的時間。
推拿治療(患者俯臥位)
在腰、臀部施用滾法,再點按腎俞、關元俞、環跳、殷門、委中、承山、大溪、昆侖等穴,以緩解疼痛。
按、捏、拿兩側腰肌,鬆解痙攣。
側搬腰法,先健側後患側,搬時用拇指按壓側凸部,用力不宜過猛。
搬腿後伸壓腰,以病人能耐受為度。
伸拔牽拉下肢,同時在腰部施用手掌按壓脊柱。
中西藥物治療
藥物髓核溶化治療。
口服西藥消炎痛、布洛芬,或口服中藥木瓜丸、小活絡丹、舒筋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