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預防內科疾病2(2 / 3)

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病殘率高,而且發病率隨年齡的增長而增高,男性多於女性。本病的常見症狀有:

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可出現頭痛、頭暈、肢體麻木、行走不穩、輕度偏癱、流涎、語言不清、吞咽不暢等症狀之一或一種以上,多在短時間內消失,一般持續數分鍾到30分鍾,最長不超過24小時,多無意識障礙。

腦血栓形成病前多有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史,常在睡眠中或安靜時發作,可有頭暈肢麻、暫時性神誌不清等前期症狀,逐漸產生偏癱、失語、意識障礙等症狀,症狀逐漸加重,數小時至數天達高峰。

腦栓塞突然出現頭痛、嘔吐,或抽搐、偏癱、失語,意識障礙較輕,多在短時間內恢複。

腦出血多在活動中,如勞動、用力排便以及情緒激動時發病。可出現劇烈頭痛、頭暈、嘔吐,數分鍾至數小時內發生口眼歪斜、肢體偏癱、意識障礙等。

蛛網膜下腔出血在勞動或日常生活中,突然劇烈頭痛,迅即出現脖子硬、惡心嘔吐、煩躁、怕光、怕聲、少語等症狀,嚴重者可出現意識障礙。

本病的治療分西醫藥治療、中醫藥治療和飲食療法。

西醫藥醫療

(1)腸溶阿司匹林片:每次03克,每日2次,口服。

(2)維腦路通:每次02~04克,每日3次,口服。

以上兩種藥物用於短暫性腦缺血發作、腦血栓、腦栓塞。

腦出血和蛛網膜下腔出血可應用對症治療,如降壓、止血等。

中醫藥治療

(1)風痰阻絡型:起病較緩,口眼歪斜,口角流涎,語言不利,肢體麻木或半身不遂,舌苔白膩,脈濡數或滑。治宜祛風通絡。可服小活絡丹。

(2)氣虛血瘀型:半身不遂,肢體麻木不仁,肌肉鬆弛,酸軟無力,懶言少氣,舌淡苔白,有瘀點或瘀斑,脈沉細無力。治宜補氣養血、化瘀通絡。可服人參再造丸、華佗再造丸等。

(3)陰虛陽亢型:麵紅頭暈,目眩耳鳴,半身不遂,肌肉酸痛或麻木不仁,煩躁易怒,大便幹燥難出,舌紅少苔,脈弦細。治宜補益肝腎、滋陰潛陽。可服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

飲食療法

(1)毛冬青燉豬腳:毛冬青150克,豬腳1隻,除毛洗淨,放入藥鍋內,加生薑、蔥、食鹽、紹酒、清水等適量,用文火燉4小時即成。食用時加味精少許。適用於風痰阻絡型,20日為一療程。

(2)炒蛇片:烏蛇1條,去皮、頭尾和內髒,洗淨切成薄片;將茶油放鍋內,燒至七成熱時,將蛇肉片倒入,反複翻炒,八成熟時,加入食鹽、紹酒、生薑、蔥、胡椒粉等適量,繼續翻炒至熟即成。適用於風痰阻絡型。

(3)歸參芍山藥豬腰:豬腰500克,剔去筋膜,洗淨,放在藥鍋內;黨參25克,當歸、赤芍、山藥各15克,裝放紗布袋內紮緊,放入藥鍋內,加清水適量,燉熟,撈出豬腰,切薄片,放盤中加醬油、醋、薑絲、蒜末、芝麻油、味精等適量即成。適用於氣虛血瘀型。

(4)人參蓮肉湯:白人參10克,去心蓮子10枚,丹參25克,加水適量泡發,再加冰糖30克放入蒸鍋內,隔水蒸燉1小時。喝湯吃蓮肉,剩餘人參、丹參,次日再加蓮子如法蒸燉,服用人參,棄渣。連用3次。適用於氣虛血瘀型。

(5)何首烏粥:製何首烏30克,放入砂鍋內,水煎,去渣留汁;再將粳米100克、紅棗3枚、冰糖少許放入鍋內,用文火熬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6)天麻燉豬腦:天麻15克,浸泡後切薄片,豬腦1個,洗淨放入搪瓷盆內,加入薑片、蔥段、味精、食鹽、水適量,隔水燉熟即成。適用於陰虛陽亢型。

27.預防心肌梗死的方法

心肌梗死就是指心肌缺血性的壞死,即心肌的某個部位由於缺血發生了壞死。當冠狀動脈發生病變,如動脈粥樣硬化,就會使血管變窄,流血速度減慢。在一些情況下會形成血栓,把血管完全堵死,使血流減少或完全中斷,血管所支配的心肌就可能發生壞死。心肌壞死之後病人的表現首先是疼,病人的心肌酶增高,心電圖有特異性的變化。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一個類型,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

心肌梗死容易發生在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重度抽煙、過度緊張、疲勞和休息不好的職工當中。總的來說冠心病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可改變的危險因素主要有高脂血症或血脂異常、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精神緊張等。不可改變的危險因素是年齡增大、絕經、有早發冠心病家族史等等。

患病職工應該采取積極態度預防心肌梗死。預防包括一級預防和二級預防。一級預防是指在沒有發生心肌梗死之前所采取的藥物等方麵的預防。二級預防是指發生了心機梗死以後,為了避免再次發生或減少死亡率所采取的方法。人們麵臨四個殺手:一是悄悄殺手,如高血壓;二是無聲殺手,如高脂血症;三是微笑殺手,如吸煙;四是甜蜜殺手,如糖尿病。預防這四個殺手我們有四個朋友:一是合理調整飲食;二是適當運動;三是戒煙、限酒;四是心理平衡。

患有心肌梗死的職工出院以後的活動量,主要取決於病人自身的心功能狀況。如果心功能不算很差,日常活動還是不大受限的。如果心功能很差,就要盡量避免劇烈運動。

冠心病患者應正確對待病情,積極治療,做到心態平衡。另外還要掌握“勞逸結合、飲食科學、起居規律、睡眠充分”這十六字方針。

在飲食上,心肌梗死患者在患病早期,即8小時之內要禁食,恢複期的病人應該吃流食。膳食應該是低鹽、低脂肪的清淡食品,要少吃多餐,少食含油量大、膽固醇高的食物,飲食中的熱量不能太高。

28.預防心肌病的措施

心肌炎患者應有一個良好的心理狀態。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適當的心理調護。

應對心肌炎和心肌病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如心肌炎和心肌病的病因、危險因素、發病機製、危害及目前的診療手段,另外還包括如何預防心肌炎和心肌病等。

生活應有規律性,應注意勞逸結合,生活上應采取平淡、從容的態度,事業上應保持樂觀向上的態度。

認識自我,量力而行,積極參加適合自己的文化娛樂活動,如練書法、學繪畫、種花、養鳥、垂釣、聽音樂等。

加強體育鍛煉,如氣功、散步、慢跑、打太極拳等,可根據自身病情、體質等情況選擇鍛煉。

醫護人員和家屬應了解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住院期內的多種需要,包括心理需要:被尊重的需要;適應陌生環境的需要;獲得信息的需要,包括了解住院生活製度的信息,了解如何安排治療的信息,了解病情進展和預後的信息等;安全的需要等。

情緒對心肌炎和心肌病的影響很大,心肌炎和心肌病患者應盡量避免情緒激動,特別是當家中發生災禍或不幸時,應保持冷靜,注意休息,設法保持良好的睡眠,也可從事一些輕體力勞動,以轉移注意力。

29.三叉神經痛如何治療

三叉神經痛為發生於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內的短暫的、反複發作的劇烈疼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病因不明;後者多由炎症、外傷、腫瘤、血管病等引起。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為驟然發生的劇烈疼痛,呈切割樣、針刺樣和陣發性。每次發作持續數秒鍾至數分鍾,可連續多次發作。從事一些涉及三叉神經運動功能的動作(如刷牙和咀嚼)或觸及三叉神經支配區域內的一些觸發點可激發疼痛的發作。嚴重者在發作時伴有同側麵部肌肉的反射性抽搐。緩解期正常。隨病程進展,緩解期日益縮短。病症多為單側性,個別病人可先後或同時發生兩側疼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多見於青壯年,疼痛的部位、性質及觸發點與原發者相同,但疼痛較持久。

三叉神經痛患者應保持情誌舒暢,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飲食應清淡而富有營養;起居規律,保證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室內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

西醫藥治療

(1)卡馬西平:為首選藥物,初服100毫克,每日2次,服1日以後每日增加100毫克,直到疼痛解除。每日最大服量不應超過1000毫克,可逐漸減小藥量,確定最小有效量維持。但應定期檢查肝功能與造血功能,孕婦忌用。

(2)苯妥英鈉:初服100毫克,每日3次;如無效可每日增加100毫克,最大服量不超過每日600毫克。如產生頭暈、行走不穩、眼球震顫等中毒症狀應立即減量到中毒反應消失為止。

(3)如以上藥物無效,可用氯硝西泮,每日4~6毫克,副作用有嗜睡和步態不穩。

中醫藥治療

(1)風寒阻絡:顏麵陣發性疼痛,緊束感,遇寒則甚,遇熱稍減,或伴惡寒發熱,鼻流清涕,口不渴,舌淡苔薄白,脈浮緊。治宜祛風散寒、通絡止痛。

(2)風熱傷絡:麵部灼熱疼痛,遇熱則甚,惡風,微渴,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治宜疏風散熱、通絡止痛。

(3)痰火上擾:麵部陣發性悶脹灼痛,常進食時發作,局部喜冷涼,頭昏而沉,口渴不欲飲,時吐痰涎,胸脘滿悶,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治宜化痰清熱、通絡止痛。

(4)肝膽火熾:顏麵陣發劇痛,刀割樣,灼熱感,煩躁易怒,脅痛口苦,頭暈目赤,咽幹口渴,尿赤,舌紅苔黃,脈弦數。治宜清肝瀉火止痛。

(5)陽明胃熱:顏麵灼痛,前額脹痛,齒痛口臭,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燥,脈弦滑。治宜清胃瀉熱。

(6)陰虛陽亢:顏麵灼痛伴抽搐,頭目眩暈,麵色潮紅,腰膝無力,耳鳴失眠,舌紅無苔或少苔,脈細數。治宜滋陰潛陽、熄風通絡。

30.肋間神經痛怎樣防治

肋間神經共有12對,在胸部和腹部成帶狀盤繞,其中神經痛多發生在5~9肋間神經。一般為一側性,多發生在右側。肋間神經痛大都為疾病引起的症狀性神經痛,所以當出現肋間神經痛時,一定要查明病因。

沿著肋間神經發生帶狀皰疹後,有時可發生神經痛。也有因感染、外傷和手術等引起的肋間神經炎而導致神經痛。既有因缺少維生素的代謝性神經炎以及由酒精、鉛等中毒性神經炎等所引起,也有因胸膜炎和肋骨、脊椎、脊髓、脊髓膜等炎症或腫瘤等所引起。

此外,還有因肋間肌和皮下組織的結合炎症引起肋間神經痛。因此,一定要認真檢查致病原因。

本病無前驅症狀,沿肋間神經走向可突然出現劇烈疼痛。肋間神經雖是由脊髓前根與後根結合而成的一根神經,但後根受到刺激後也可引起類似肋間神經痛那樣的疼痛。若前根受到刺激,可以出現同部位的肋間肌與腹肌痙攣。

交感神經同時受損時,可伴發血管擴張和收縮。壓痛點因病變部位不同而異,可在脊椎兩側、肋間神經中央、胸骨側或腹直肌(沿腹中央縱走的肌肉)附近等。當壓迫這些部位時,就會出現疼痛。

治療肋間神經痛,一般是對致病因素進行治療,一旦消除了致病因素,肋間神經痛也就不治而愈了。

對致病原因的治療由於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對既存的疼痛可並用鎮痛藥、鎮靜藥等對症治療,也可用維生素B12和痛痙寧等,植物神經阻滯劑對此也有療效。

患者要盡量保持安靜,避免刺激,睡眠要充足。疼痛頻發時容易出現不安,要注意保持精神穩定,注意保溫。

31.坐骨神經痛的防治方法

坐骨神經是身體中最長的神經,在各個部位都容易受機械性壓迫或炎症影響而引起神經痛。很少有原發性,大多數因某種原因所致。

致病因素多種多樣,其中最多的是椎間盤脫位,約占80%。因脊椎變形症、腰椎結核、骨盆、脊髓、脊髓膜疾病等使坐骨神經受到壓迫或發生炎症,也可引起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鞘的肌膜與肌肉等炎症也是致病原因之一。因挫傷或劇烈運動以使坐骨神經發生障礙,也是引起神經痛的原因。

此外,還有糖尿病、動脈硬化、梅毒、中毒、炎症等各種原因。因此,為鑒別這些疾病需做各種檢查。

疼痛主要是由臀部向下肢後部擴散,一般越向股部、下腿部擴散越痛。疼痛劇烈時,不能站立與行走,但下肢不致麻痹。因疼痛下肢大都彎曲,若伸直,疼痛則加劇。若伸直下肢髖關節曲屈時,大腿後麵可出現劇烈疼痛,這叫作拉塞格氏征,以協助診斷。咳嗽、打噴嚏、用勁、排便等都可加劇疼痛。站立時疼痛側下肢不能承受壓力,所以有時可見脊椎彎曲與骨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