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預防內科疾病1(3 / 3)

特發性消化不良

此型症狀不典型或病人對自身症狀描述不確實而無法歸類。本型治療有一定難度。應積極處理誘發因素,如應激、營養不良、酗酒、隱性憂鬱症等。對症治療給抗酸劑、促胃腸動力藥、抗幽門螺杆菌藥物等治療。

要培養良好的飲食習慣,要定時定量,少吃油炸、煎的食品。

搞好飲食衛生,食物要新鮮清潔。

預防各種常見病和傳染病,提高胃腸道的消化機能。

去除各種精神上的刺激,保持心情愉快。

14.急性腹膜炎的防治辦法

急性腹膜炎是腹腔細菌感染引起的腹膜急性炎症病變,可分為原發性腹膜炎和繼發性腹膜炎。原發性腹膜炎較少見,多見於免疫功能低下的肝硬化、腎病綜合症伴有腹水患者;繼發性腹膜炎較為多見,特別是由腹腔內髒器急性穿孔所致者更為常見。

急性闌尾炎、消化性潰瘍、急性膽囊炎、傷寒所致的腸潰瘍、胃及結腸癌、潰瘍性結腸炎、潰瘍性腸結核、腸阿米巴潰瘍、腸道憩室炎等穿孔所致的急性腹膜炎,大多為彌漫性腹膜炎;如穿孔前病變的髒器已與毗鄰組織或大網膜發生粘連,則為局限腹膜炎。其他尚有腹腔內髒器急性感染的擴散,而非穿孔,亦常為局限性腹膜炎。

急性腹膜炎感染的細菌,大多為腸道細菌的混合感染。髒器急性穿孔所致的彌漫性腹膜炎一般僅有原發病的症狀,發生穿孔時,突然腹痛加劇,呈全腹痛,腹肌緊張,反跳痛,常伴有惡心、嘔吐、腹脹、發熱,血白分增高,有時可伴休克、血壓下降、脈細速等虛脫現象。如為消化性潰瘍穿孔者,腹部X線平時顯示有橫膈下遊離氣體,腹部叩診,肝濁音界消失,這對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診斷很有幫助。

原發性腹膜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而繼發性腹膜炎一般應盡早采用手術治療,包括切除原發病灶或修補穿孔,吸盡或引流腹腔膿液。對起病已超過48小時的急性腹膜炎,如腹痛有所減輕,壓痛範圍手術或暫緩手術,患者均應暫時禁食和作胃腸減壓,並接受抗生素和補液等治療。

對可能引起腹膜炎的腹腔內炎症性疾病,應及早進行適當的治療,是預防腹膜炎的根本措施。任何腹腔手術,甚至包括腹腔穿刺等,都應嚴格執行無菌操作。腸道手術前,給予抗菌藥物口服,可減少腹膜炎發生。肝硬化的患者,尤其出現低蛋白症時,發生腹膜炎的機率較高,可預防性用諾氟沙星。

15.藥物性肝炎的防治措施

藥物性肝炎即指由於用藥不慎而引起的對肝的損害。有關統計資料表明,目前約有11類200餘種藥物可不同程度地對肝髒有損害作用。臨床症狀可有肝區不適、腹脹、食欲減退、惡心、乏力等,實驗室檢查,最早最常見的為血清轉氨酶增高,亦可發生黃疸、血膽紅素增高,其他尚有血堿性磷酸酶、Y-穀氨酸轉肽酶增高。

藥物性肝炎的臨床表現很像急性病毒性肝炎,如果不注意病人用藥情況,誤診為病毒性肝炎住入隔離病房者屢見不鮮。由此可見,病人在服藥期間應密切觀察,一旦出現上述肝炎征候,應考慮藥物性肝炎的可能。如服用對肝有損傷作用的藥物時,服藥期間務必注意兩點:

用藥劑量不宜過大,必須嚴格遵守醫囑,不要道聽途說自行買藥服用。

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如需長期服用,還應定期隨訪肝功能試驗,以便及早發現肝損。早期發現肝損害,及時停用有關藥物,極大多數病人可望恢複,隻有很少的藥物性肝炎可演變為慢性肝炎。

藥物性肝炎的防治應做到以下四點:

(1)用藥前應慎重選擇,宜少而精。聯合用藥,應警藥物間的代謝產物,形成新的肝毒性物質。

(2)用藥時應避開不利情況。如空腹或饑餓,營養缺乏,嗜酒或醉酒之後服藥等。避免巴比妥或冬眠靈類藥物同服或煙肼與利血平同服忻齡在55歲以上者藥物對肝髒毒性增加,對己患有肝病的病人及肝功能不正常者更應慎重。

(3)利用藥物代謝的互相作用防止肝損害。半胱氨酸可減輕撲熱息痛的毒性,對氨基水楊酸能減輕或防止異煙肼對肝的損害,皮質激素類能防止大多數藥物性肝損害,含硫氫基藥物能防止藥物性肝損害。

(4)早期診斷,立即停藥,是藥物性肝炎最有效的治療方法。另外,安靜休息,加強營養,補充高蛋白、高糖和低脂肪、維生素類及各咱氨基酸皆有利於藥物排泄。對重症患者應立即住院,采取綜合性措施,可給予穀胱甘肽、激素、消膽胺以及透析療法等係統治療,以緩解病情進展,不可耽誤時機。

16.病毒性肝炎對身體的危害

病毒性肝炎是一種複雜的內科或傳染科的疾病,其病理特點為肝炎病毒所致的以肝髒實質細胞變性、壞死為主的炎症,以及機體對其損傷而出現的生理、生化、臨床等方麵的一係列反映,一般明確診斷是醫生在了解病人的症狀、體征等臨床情況後,還必須結合肝功能檢查、病原學等方麵的檢查結果,綜合判斷才能確定。

病毒性肝炎的初起症狀為發熱、困倦、乏力,經休息不能緩解。病人食欲減退,不想吃東西,厭油膩,進一步出現惡心、嘔吐、腹脹及大便溏滑、肝區不適、脹痛等症狀。

本病急性期早期臥床休息是重要的。一般急性肝炎患者在臨床症狀消失後,仍應休息1~3個月,恢複工作後應定期複查1~2年。

急性期患者飲食宜清淡,應多食富含維生素B和C的食品。慢性期采用動靜結合的療養措施。可適當進食高蛋白,避免過高熱量飲食,也不宜進食過多的糖。可用一些非特異性護肝藥物,如維生素族類、促進解毒功能的藥物(如肝泰樂等)、促進能量代謝藥物(肌苷、輔酶A、ATP等)及促進蛋白質合成的藥物(如複方氨基酸水解蛋白等),但不宜濫用。另外,還可適時選用阿糖胞苷、幹擾素輔酶Q10、雲芝等。重型肝炎應加強支持和對症治療,使病人渡過危險期,以便肝髒能有機會進行修補與再生。

17.慢性肝炎的防治方法

肝發生炎症及肝細胞壞死持續6個月以上稱為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臨床表現輕重不一,可毫無症狀、有輕微不適直至嚴重肝功能衰竭。常見的症狀為乏力、全身不適、食欲減退、肝區不適或疼痛。肝炎的病因最常見的是慢性病毒感染,可由乙型、丙型及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另外,藥物和毒物及自身免疫因素均可引起肝炎,按病理學分為慢性遷延性肝炎、慢性小葉性肝炎、慢性活動性肝炎。前兩者經適當休息可逐漸好轉,預後一般良好,無需特殊治療;慢活肝是較嚴重的一種類型,易發展為肝硬化以致肝癌。

本病的治療,活動期需住院治療,臥床休息,給予多種維生素,嚴禁酒類,婦女應避免妊娠。常用藥物有幹擾素(隔日肌注(3~5)106單位,連續6個月)、阿糖腺苷(每日10~15毫克/千克,7日後減至每日5~8毫克/千克,一般用3日)、腎上腺糖皮質激素、阿甘洛韋以及免疫調節劑如轉移因子、胸腺肽、左旋米唑。護肝藥物有水飛薊素,可口服3~6個月。中醫藥對改變症狀及肝功能有較好療效,對病毒作用尚未肯定。

慢性肝炎的預防應注意以下幾點:

調攝

祖國醫學認為“怒則傷肝”,情緒抑鬱、憂思惱怒、焦慮不安等不良情緒對慢性肝炎的康複十分不利。此病病人多情誌失常,易於激動,稍受刺激即發怒,所以達理冶情和忍耐謙讓尤為重要。所謂達理冶情,即遇惱怒之事首先為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不以情亂理,因小失大,善於用理智克製感情,緩和過激情緒。所謂忍耐謙讓,即待人以寬,這樣有利於平肝降逆,調氣養血。對疾病要有正確的認識,對治療要充滿信心,保持樂觀,不思少虛。要製定嚴格的生活作息製度,首先絕對禁酒戒煙,要注意休息,避免勞累。

運動

在保證充分睡眠和休息的前提下,可以進行小運動量的活動,如參加各種文娛活動,或去郊遊、散步,還可以做廣播操、打太極拳,但應以不過於疲勞為度。運動應在病情穩定以後,從小運動量開始,隨著病情的好轉,再逐步增加活動時間及運動量。千萬不要過於劇烈,不要勞累,從而達到娛誌以調神,動體而調形的目的。

飲食

首先要注意食品衛生,不吃不潔食品,不暴飲暴食,飲食不宜過於油膩。要注意合理的營養,既不要過度忌日,導致營養不良及低蛋白血症等,也不要過分進補,過於強調高蛋白,引起體重增加,增加肝髒負擔,反而不利於肝炎康複。飲食力求清淡、易於消化,如新鮮水果、蔬菜、豆漿、稀粥之類。在病情穩定時,根據病人的食欲和消化能力,適當增加營養,可經常吃河魚、瘦肉、蛋類、除雞以外的家禽、豆製品、香菇、木耳、蘑菇;不宜食羊肉、雞等油膩及刺激性食物:也可以選一些食療方長期食用。

18.肝硬化的防治措施

早期肝硬化患者僅表現為慢性肝病的症狀,一部分患者不知道自己有肝病,仍像正常人一樣生活,當發展至晚期肝硬化失代償期就會出現許多並發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腹水等。肝硬化症狀與一般肝炎並無多大差異,如食欲不振、腹部不適,上腹部脹滿,明顯乏力,尤以活動後更明顯,體重減輕,每日下午或傍晚加重,腹圍增大,部分患者間斷出現黃疸或持續性黃疸伴間歇性發熱、腹痛,也有間斷出現黃疸或持續性輕度黃疸伴間歇升高,有些患者易出現鼻衄、齒齦出血甚至消化道出血等出血現象。

肝硬化大多數由肝炎、血吸蟲病及飲酒引起,尤其乙型肝炎慢性患者。因此,預防在於從病因上加強綜合防治,特別重視對乙肝的預防和治療,切斷傳播途徑,及時發現病情及時采取有效的治療措施。

慢性遷延性乙肝和慢性活動性乙肝的治療要規範化做到嚴格休息和臥床製度,給予合理的膳食,正確使用抗炎、抗病毒、抗纖維化的藥物,以取得有效的治療,減少肝硬化的發生。慢性乙肝患者應防止恐懼心理和悲觀情緒。放鬆思想,開闊眼界,以科學的態度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地配合治療。乙肝、丙肝患者要經常檢查,掌握病情變化防止肝硬化的發生。已形成肝硬化的患者,應根據分型積極治療,使病情得到控製和好轉。肝病患者絕對禁酒和禁食辛辣食品,防止酒精對肝髒人為的破壞;避免使用對肝髒有損害的藥物、有毒類藥物,防止對肝髒的損害;應防止各種感染,控製病情的發展。

職工一旦感染應及時治療,不可拖延。無論何種肝病,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或肝硬化都要合理安排好膳食,補充適當的營養,首先要了解各種食品的營養成分和性味作用,采用三高一低的飲食方法,即高蛋白質、高維生素、高糖和低脂肪,一般以米、麵、肉、蛋、魚類、蔬菜、水果為主。均衡良好的飲食營養,不但能增強人體抵抗力,維持生理平衡,而且能協助肝細胞修複,防止和減輕肝硬化的發展。

19.尿路感染的預防方法

人體對尿路感染既存在著不少易感因素,也存在著許多防禦機製,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盡量避免各種易感因素,充分利用人體的防禦機製。

堅持大量飲水

腎髒排泄的尿液,對膀胱和尿道起著衝洗作用,有利於細菌的排出,每天大量飲水,2~3小時排尿一次,能避免細菌在尿路的繁殖,可降低尿路感染的發病率,這是預防尿路感染最實用有效的方法。在疾病的發作或緩解階段,每天大量飲水,亦有利於疾病的恢複,飲茶水或淡竹葉代茶飲也有一定的預防作用。

注意個人衛生

女性陰部及尿道口寄居著大量細菌,是發生尿路感染的先決條件。因此,要經常注意陰部的清潔,要勤洗澡,且不要用池浴或盆浴,要勤換內褲,在新婚、月經、妊娠和產褥期,尤應注意。

盡量避免使用尿路感染器械和插管

尿路器械易把尿道遠端的細菌帶入膀胱和上尿路,尿路插管後易發生持續性菌尿,因此,應盡量避免使用。在必須使用時,要嚴格消毒,在尿路器械使用48小時後,宜作尿培養,以觀察是否發生尿路感染。用尿路器械檢查之前,已經有細菌尿的病人,宜先控製感染。有些患者當時雖無細菌尿,但以前曾有反複發作的尿路感染史或有尿路異常,在尿路檢查或前後48小時宜服用抗菌素以預防感染。在留置導尿的頭三天,給予抗菌藥可預防或延遲尿路感染的發生,但3天以後給藥則無預防作用。另外,密閉式的引流係統連接尿路留置導尿管,可使尿路感染發生率明顯下降。

去除慢性感染因素

糖尿病、慢性腎髒疾病、高血壓等多種慢性疾病,全身抵抗力低,易發生尿路感染,因此,對上述疾病給予積極治療,是職工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個措施,也是治療尿路感染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