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預防內科疾病1(2 / 3)

本病主要是積極治療各種慢性消耗性疾病,糾正不良的習慣性體位,加強體質鍛煉和腹肌鍛煉,增加腹肌力。對於出現噯氣、腹脹、腹痛、厭食、惡心、便秘等症狀時,應對症處理,可用中藥辨證施治及體操療法。

一般來說,胃下垂預後良好,但可因患者體質、慢性疾病的程度及治療不及時而發生慢性胃擴張、胃扭轉、直立性暈厥、心悸、低血壓等病症。

9.胃酸過多怎樣防治

胃酸過多症,即指胃液中鹽酸的酸度高以及胃分泌增加的狀態。胃液的酸度和分泌量因人而異,也因年齡而異,隻是胃酸過多還不能說是疾病。當出現症狀以後才能算是疾病。

胃酸過多,有不少情況是由體質原因引起。另外,由胃的幽門附近分泌的促胃泌素的激素可以促進鹽酸的分泌。為此,促胃泌素分泌細胞的數量和功能也對胃液的酸度有極大的影響。即胃酸過多是迷走神經興奮和促胃泌素分泌亢進兩個因素在發揮重要作用。

在大部分十二指腸潰瘍中都可見胃酸過多,而在胃潰瘍中胃液的酸度和分泌並不很高,甚至也有低下的。

胃酸過多的症狀有:

燒心

自古以來就有胃灼熱感和反酸的說法。如果出現這種症狀,可認為是胃酸過多的證據。不過,自從胃酸的酸度低的人也發生以後,其重要性就有所下降了。

口腔內麻木感

酸性胃液經食道逆流上升而使口腔黏膜發生麻木感以及使舌頭麻木時,可以說確實是胃液的酸度高。但是,當很苦的液體逆流到口腔時,與其說是胃液不如說是膽汁,故與胃液的酸度無關。

噯氣

胃裏的氣體經食道逆流到口腔的狀態叫做噯氣。在胸骨後方和心窩等處感到有燒灼一樣的感覺,就是燒心。這些症狀在胃酸過多時確實容易發生,但在胃液的酸度低或者分泌少時也可發生。

疼痛

隨著胃液酸度上升和分泌的亢進而引起胃緊張和運動亢進以後,常常引起疼痛。其特點是,疼痛尤其在空腹時發生。另外,當酸度高的胃液反流而引起食道炎以後,有時在心窩的上方整個胸部都感到疼痛;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好轉。胃酸過多症的症狀並不固定,而是時有時無。特別會因暴飲暴食、精神緊張、失眠、過勞而惡化。此外,在年輕時症狀較重,隨著年齡的增長會逐漸好轉。

發生胃酸過多後,應該檢查清楚有無胃炎或是潰瘍等疾病,及時治療!平時的飲食和生活也應該注意:

(1)要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飲食規律,少食多餐、吃容易消化的軟食。避免吃生、冷、硬、粗糙、油膩、含纖維過多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

(2)吃飯時要細嚼慢咽,這樣有助於消化吸收,從而減輕胃的負擔。

(3)應忌飲濃茶、咖啡、酒類等;少吃容易產生脹氣的食物,如土豆、紅薯、洋蔥、煮黃豆等。戒煙,勿食辛辣刺激性強的食物。避免長期進食過熱、這酸及熏烤的食物。同時還應避免長期服用對胃粘膜有刺激的藥物,特別是阿司匹林、保太鬆、消炎痛、強的鬆等。

(4)注意勞逸結合,生活規律,保持樂觀愉快的情緒,避免緊張、焦慮、憂鬱。

職工要養成有規律的飲食習慣,避免暴飲暴食。在空腹時出現疼痛時,可以喝牛奶。不要喝咖啡、紅茶、綠茶。要避免精神過勞和失眠,保持心身的安靜。

10.消化性潰瘍的防治措施

消化性潰瘍與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密切相關,因為發生的部位多在胃和十二指腸,故又稱為“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消化性潰瘍除發生在胃及十二指腸外,少數可發生在食管下段,胃空腸吻合口、美克爾憩室等處。本病是一種多病因疾患,遺傳、地理環境、精神、飲食及藥物等因素均與本病的發生有關。

本病有長期周期性發作的節律性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泛酸、流涎、惡心、嘔吐、噯氣等,還可並發出血、穿孔及幽門梗阻等。潰瘍活動期有上腹部局限性壓痛,潰瘍相應部位的皮膚可有疼痛性敏感區。胃潰瘍的壓痛位置偏中,一般在劍突下;十二指腸潰瘍常在上腹部偏右。

消化性潰瘍患者應注意飲食調理,保持情誌舒暢。飲食宜溫軟,定時,並戒煙酒,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服藥要遵醫囑,足療程。如遇天氣變化,生活節律變化、緊張焦慮,或出現潰瘍病症狀時,應及時服藥,避免複發。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潰瘍活動期應注意休息,生活有規律,平時亦要注意勞逸結合。飲食應少食多餐,定時定量,易於消化和注意營養,避免刺激性飲食。潰瘍活動期以流質或半流質飲食為主,隨著症狀的改善可逐步過渡到正常飲食。

(2)藥物治療:主要是中和胃酸和抑製胃酸分泌。合理選擇製酸藥物、胃黏膜保護劑、抗膽堿能藥物及H2受體阻滯劑。製酸藥物常用氫氧化鋁凝膠10毫升,每日3次;或碳酸鈣06~12克,每日3次;或三矽酸美06克,每日3次。抗膽堿能藥物可用阿托品03毫克,每日3次;或普魯本辛15毫克,每日3次,或胃瘍平1~2毫克,每日3次。H2受體阻滯劑如甲氰咪胍,常用量為200毫克,每日3次;每晚臨睡加服400毫克。胃黏膜保護劑如硫糖鋁1克,每日3次,飯後2~3小時服用。

(3)抗生素:痢特靈02克,口服,每日3次,服7日,後改為每次01克,每日3次,服7日,2周為1個療程。

中醫藥治療

(1)肝胃氣滯:胃脘脹痛,兩脅脹悶,因噯氣或矢氣則舒,善怒而太息,胸悶食少,泛吐酸水,口苦眩暈,舌苔薄白,脈弦。治宜理氣行滯、疏肝和胃。中成藥:氣滯胃痛衝劑。

(2)肝胃熱鬱:胃脘痛勢急迫,有灼熱感,食入痛無明顯緩解,或食少易痛,口苦而幹,喜冷飲,吞酸,嘈雜,煩躁(3)易怒,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或數。治宜清胃泄熱、舒肝理氣。中成藥:加味左金丸。

(4)瘀血阻絡:胃痛如刺如割,痛處不移,有嘔血或黑便史,舌質紫黯或有瘀斑。治宜活血化瘀、通絡和胃。中成藥:雲南白藥。

(5)脾胃虛寒:胃痛隱隱,喜按喜暖,空腹痛重,得食痛減,食後腹脹,倦怠乏力,神疲懶言,畏寒肢冷,大便溏薄,嘔吐清涎,舌質淡嫩邊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或遲。治宜健脾和胃、溫中散寒。中成藥:虛寒胃痛衝劑。

11.預防急性胃腸炎的方法

急性胃腸炎為夏秋季的常見病、多發病,多由於細菌及病毒等感染所致。其主要表現為上消化道病狀及程度不一的腹瀉和腹部不適,隨後出現電解質和液體的丟失,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發熱等症狀,嚴重者可致脫水、電解質紊亂、休克等。

食品和飲水衛生是預防急性胃腸炎的首要措施,特別是對乳製品、蛋、禽、肉類更要經過嚴格檢疫。此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不吃病死的家禽肉,對於盛過這種肉的容器、切過這種肉的刀板要嚴格消毒,手要徹底清洗。

不吃腐敗和不新鮮的海產品,隔餐食物要充分加熱。

隔離帶菌者,切斷傳染源。

12.黃疸病的醫療方法

黃疸是指血中膽紅素(非結合膽紅素和結合膽紅素)增高,使鞏膜、皮膚、黏膜以及其他組織和體液發生黃染現象。臨床上常以鞏膜和皮膚發黃,或尿呈濃茶色而被發現有黃疸。正常血清膽紅素不超過18毫摩爾/升(1毫克/分升),如血清總膽紅素超過正常值,而肉眼尚未能察見鞏膜、皮膚黃染,稱隱性或亞臨床黃疸。黃疸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許多疾病的一個症狀和體征。按黃疸發生的機理,分為溶血性黃疸、肝細胞性黃疸、梗阻性黃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

溶血性黃疸由各種急、慢性血管內溶血所致。其黃疸的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常為輕或中度增高,其中非結合膽紅素占80%以上,尿中尿膽原強陽性,膽紅素陰性。

肝細胞性黃疸由各種原因使肝細胞受損所致。其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其中結合膽紅素增高,占30%以上,尿中膽紅素陽性,尿膽原亦為陽性,常伴有肝功能試驗異常,特別是血清轉氨酶明顯增高。

梗阻性黃疸由肝內或肝外膽管阻塞所致,特別是肝外膽管被各種病變阻塞。其黃疸特點為血清總膽紅素增高,其中結合膽紅素占35%以上,甚至高達60%,尿內膽紅素強陽性,尿膽原消失或減少。

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多因肝細胞對膽紅素代謝發生先天性缺陷,引起非結合膽紅素增高或結合膽紅素增高的各種綜合征,這些先天性黃疸多有一定家族史,除黃疸外,其他症狀和體征不明顯,無需特殊治療,預後良好,往往需作肝活檢來確診。

職工在出現黃疸時,首先要弄清其性質、程度、原因、障礙的部位等,進而檢查全身狀態有無合並症,再進行適宜的治療。通常治療分外科療法和藥物療法兩種。

外科療法

在治療時,對食欲下降、惡心、腹部發脹、瘙癢等症狀進行治療固然很重要,但對引起黃疸的原因進行治療才是最主要的。特別是要及早確診是內科性黃疸還是外科性黃疸。如果是外科性黃疸就要不失時機的通過手術消除原因使膽汁能順利通過。由於做不出診斷而總是進行反複的檢查,就會坐失良機。所以當懷疑外科性黃疸時,一定要做出確切地診斷,並立即進行手術。

藥物療法

當外科性黃疸不能進行手術時,也要進行內科治療。這種治療,也同一般膽病一樣,安靜和飲食療法是最重要的。在黃疸嚴重時,大都沒有食欲,所以也可通過靜脈注射以補充營養和水分。此外,由於脂肪的吸收也受影響,所以應予以限製。

藥物有利膽劑,利膽劑分排膽劑和催膽劑。有黃疸的人在使用時,需要檢查一下其作用。當膽囊和膽管有活動性炎症時,若使用利膽劑反而進一步刺激炎症,而使症狀惡化。所以,在急性期的活動性狀態過去以後再用就沒有問題了。另外,當膽道的阻塞嚴重時,也有反而使黃疸惡化的情況,所以需要注意。

當由藥物性肝損害、慢性活動性肝炎、重症肝炎、肝昏迷等而引起的肝內膽汁鬱積性黃疸時,可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另外,由膽道疾病引起的黃疸,並伴有炎症時,可使用各種抗生素。

13.消化不良的五種類型

人群中20%~40%的人有上腹不適的感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不是一個獨立疾病,而是一組最常見的消化係統症候群。病人具有消化不良的症狀,但未檢查出胃、十二指腸潰瘍及腫瘤,並能排除肝、膽、胰及食管等器質疾病存在。

本病的發病原因有:上消化道運動功能紊亂。胃電活動異常,引起胃收縮及胃排空活動異常,即可發生消化不良症狀。吞氣症、胃食管返流等胃腸道運動功能障礙,也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密切關係。慢性胃炎伴活動性炎症時,尤其是幽門螺杆菌感染引起的胃黏膜活動性炎症,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有關;十二指腸炎常引起消化不良症狀,與非潰瘍性消化不良關係密切。許多研究證實,精神過度緊張、處在受刺激或處在應激狀態下,可導致非潰瘍性消化不良。

消化不良的症狀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適、早飽、腹脹、胃燒灼感、胸骨內痛、泛酸、噯氣、惡心、嘔吐及喉頭異物感等。當病人出現上述症狀並通過胃鏡、X線、B超及其他實驗室檢查排除了胃及十二指腸糜爛、潰瘍、腫瘤及肝、膽、胰器質性病變時,可診斷為非潰瘍性消化不良。本病臨床表現常不一致,有些症狀較頑固,有以下五種分類:

返流樣消化不良

以胃燒灼感、胸骨後不適、泛酸及食物返流為主。避免刺激性飲食,戒除煙酒,避免彎腰及夜間進食過量;適量應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劑,大部分病例得到緩解。

運動障礙樣消化不良

以上腹飽脹不適、早飽、惡心、並常有腸易激綜合症表現為主。避免吃能誘發症狀的食物,避免進餐時間過長。使用促胃腸動力藥物,如胃複安、嗎叮林和西沙必比利藥物。

潰瘍樣消化不良

以上腹痛、可呈間歇性指點痛或周期發作痛,進食及服抗酸藥可緩解,經檢查排除潰瘍病的存在為特征。用抗酸劑和H2受體拮抗治療。

吞氣症

特點為反複噯氣且不易緩解,可伴有惡心等症狀,常發生於應激狀態下及特定的時間。本病治療有一定難度。首先是心理治療以解除精神刺激,其次是給鎮靜劑及抗焦慮藥物等對症處理。將舌尖置於上下門齒之間可暫時製止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