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如何預防內科疾病1
1.急性支氣管炎的防治
急性支氣管炎是由於細菌和病毒感染、物理或化學因素刺激以及過敏反應等因素所引起的支氣管黏膜的急性炎症,是一種常見的呼吸係統疾病。多發於寒冷季節,以老年、幼兒及體弱者患病較多。
病症初起有不同程度的上呼吸道感染症狀,如鼻塞、噴嚏、咽痛咽癢、聲音嘶啞、頭痛、周身不適或肌肉疼痛、輕度畏寒、發熱等。開始時咳嗽不明顯或輕度刺激性咳嗽,無痰或少痰,1~2天後咳嗽加重,痰量增多,由黏液轉為黏液膿性痰,較重時呈陣發性咳嗽或終日咳嗽。如伴發支氣管痙攣時可有氣急和哮鳴。
職工應注意氣候變化、避免受涼。患感冒後及早治療,多飲水,忌煙酒及辛辣之物;加強體育鍛煉,進行耐寒訓練;保持空氣流通,室內空氣新鮮;加強勞動保護,減少有毒物質接觸。
藥物治療,發熱時應多飲水,注意休息,體溫高於38℃時服用退熱藥,如阿斯匹林、百服寧等;抗菌藥物,細菌感染時可選擇適當抗菌藥物,口服頭孢菌素、大環內酯類藥物等;止咳去痰藥物,有咳嗽、咳痰時可服用甘草合劑,急支糖漿、必嗽平、沐舒痰、咳嗽影響睡眠時可加用抗過敏類藥物或可愈糖漿;平喘藥物,患者有喘憋時,可加用支氣管擴張劑如氨茶堿等。
2.慢性支氣管炎的預防
慢性支氣管炎是支氣管黏膜及其周圍組織的慢性炎症、纖維變化及萎縮變化由感染或非感染等多種原因引起。臨床以咳嗽、咯痰、喘息為主要症狀。早期症狀輕微,多在冬季發作,晚期症狀加重,可長年存在。疾病進展可並發肺氣腫、肺源性心髒病。本病是一種常見多發病,老年人多見,吸煙、寒冷地區及環境汙染較重地區發病率高。
本病以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為主要表現,一般咳嗽、咯痰以晨起為著,呈白色泡沫狀黏液痰;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時,症狀迅速加劇,痰量增多,呈白粘痰或黃膿痰;隨著病情的反複發作和進展,終年咳嗽、咯痰不停,冬秋加劇,並發生喘息;患者有反複發作的咳嗽、咯痰或伴有喘息病史,並除外由心、肺腫瘤、結核等其他可導致咳嗽、咯痰、喘息的病症;每次持續發展最少為3個月,並連續發病2年以上者;肺底可聽診到幹、濕羅音,喘息型可聞及廣泛哮鳴音。
患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職工應忌辛辣肥甘飲食及煙酒。加強體質鍛煉,提高抗病能力。氣候變化時應預防受寒。怡情悅誌,避免情誌過極。於緩解期經常食用具有補肺益腎的藥、食物,如紅棗、核桃肉、百合粥、黑豆等。
3.預防肺氣腫的方法
肺氣腫患者以氣喘為主要症狀,往往一活動就喘。如何預防肺氣腫的發生,提高生活質量,是每個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都應麵對的問題。慢性支氣管炎是指臨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氣喘等反複發作為主要症狀,每年持續3個月,連續兩年以上。慢性支氣管炎患者預防肺氣腫發生的主要措施有:患者應認識到吸煙有害健康,已吸煙者應立即戒煙;避免有害粉塵、煙霧或氣體的吸入,工廠、礦山應做好粉塵和有害氣體的處理,如采用濕式作業,密閉塵源,加強通風和個人防護;預防呼吸道感染,包括病毒、支原體或細菌感染。可定期注射流感疫苗,肺炎鏈球菌疫苗等對於預防易感者具有一定的意義;對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定期監測肺通氣功能(FEV1、FEV1/FVC及FEV1%),及早發現氣流受限發生情況,並采取相應措施;此外,提高患者的生活水平,增加營養,加強衛生健康教育,改善工作環境與條件,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對本病的防治均有重要的意義。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患者穩定期以康複治療為主,其中呼吸功能的鍛煉尤為重要,其方法步驟如下:體位:臥位、坐位或立位均可。臥位時兩膝下可墊軟枕,全腹肌鬆弛;步驟:左右手分別放在上腹部和前胸部;呼氣時腹部下沉,用手稍加壓力,以進一步增加腹壓,促使膈肌上抬;吸氣時上腹部對抗該手的壓力,徐徐隆起;要求:靜息呼吸,經鼻吸氣,縮唇呼氣,吸呼氣應該緩慢和均勻,吸氣和呼氣時間之比達到1∶2~3;每天3次,每次10~15分鍾。
4.怎樣預防肺結核
肺結核是由結核杆菌引起的肺的慢性傳染病。
我國目前現有肺結核病人約450萬,其中傳染性肺結核病人約150萬,每年有13萬人死於結核病。我國的結核病人數居全球第二位。
肺結核的傳染源是排菌的肺結核病人。以呼吸道傳播為主,飛沫感染為常見的方式。
肺結核臨床表現為午後低熱(一般在38℃以下)、消瘦、乏力等全身症狀及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呼吸係統症狀。
肺結核的預防首先是要及時發現、治療病人。平時要自覺養成良好衛生習慣,不隨地吐痰;房間內要經常開窗通氣,保持空氣清新;接種卡介苗,以及開展適量的體育運動,增強個人體質。
5.如何預防肺炎
肺炎是指肺泡腔和間質組織在內的急性肺實質感染性病變。按病因分類可分為病毒、支原體、立克次體、細菌、真菌等。成人最常見的病因是細菌感染,如肺炎鏈球菌、厭氧菌、金葡球菌等。
細菌性肺炎發病之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起病急驟,通常有高熱,體溫在數小時內可上升至39℃~40℃。胸部刺痛,隨呼吸和咳嗽加劇。咳鐵鏽色或少量膿痰。常伴有惡心、嘔吐、周身不適和肌肉酸痛等。
病毒性肺炎起病緩慢,有頭痛、乏力、肌肉酸痛、發熱、咳嗽、幹咳或少量粘痰等症狀。流感病毒肺炎開始為典型的流感症狀,12~36小時內,呼吸增快,進行性呼吸困難、紫紺,可發生呼吸衰竭及休克,兩肺可聞及濕羅音或哮鳴音。
支原體肺炎的最初症狀類似於流感,有周身不適、咽喉疼痛和幹咳,隨著疾病進展,症狀加重,可出現陣發性咳嗽,且咳嗽時有黏液膿性或有血絲的痰液。本病發展緩慢。急性症狀一般持續1~2周,隨即逐漸恢複。但少數病人嚴重時可引起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
真菌性肺炎的症狀類似急性肺炎,發熱畏寒,咳白色黏液痰,有酵母臭味,亦可呈膠凍狀,有時出現咯血、氣促等症狀。
吸入性肺炎為液體、顆粒性物質或分泌物進入下氣道所致。多見於久病臥床的病人。如吸入量大,可引起急性肺損傷或阻塞遠端的反複感染。出現急性呼吸困難,呼吸急促及心動過速或發熱、咳嗽、咳痰等類似細菌性肺炎的症狀。
預防肺炎應搞好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保持居室清潔,空氣新鮮。冬春季節,年老體弱者應避免去公共場所,以防感染各種時行疾病。
6.慢性胃炎的預防措施
慢性胃炎是由於冒黏膜受到各種致病因子的經常侵襲而發生的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症性或萎縮性病變,是一種常見的胃病。本症按胃鏡形態學和組織病理學的觀察,一般分為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胃萎縮、慢性糜爛性胃炎和慢性肥厚性胃炎四種。
慢性胃炎的病因常與下列因素有關:長期的進食或服用刺激性食物、藥物;細菌感染;中樞神經功能失調,使胃黏膜的保護功能低下及營養障礙,導致慢性炎症;膽汁返流,可破壞胃黏膜屏障而引起炎症;免疫因素可能是萎縮性胃炎的重要原因。
本病多屬於中醫“胃痛”、“胃痞”、“反酸”、“嘔吐”等病證範疇。
進食後上腹部不適或疼痛,亦可為無規律的陣發性或持續性上腹疼痛。除疼痛外,可能伴有食欲不振、惡心、腹脹及噯氣。慢性萎縮性胃炎除上述症狀外,可伴有疲乏、痞滿、貧血、腹瀉、舌炎、指甲脆弱等。一般有上腹部輕微壓痛;萎縮性胃炎可有消瘦、皮膚黏膜蒼白及光滑舌等。
患有此病的職工應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注意生活起居要有規律。避免食生冷辛辣之物,不酗酒,不暴飲暴食,多吃易消化、營養價值高的軟食,多吃新鮮蔬菜及水果。
7.急性胃炎的防治辦法
急性胃炎係由不同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急性炎症。病變嚴重者可累及黏膜下層與肌層,甚至深達漿膜層。臨床上按病因及病理變化的不同,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急性化膿性胃炎,其中臨床上以急性單純性胃炎最為常見,而由於抗生素廣泛應用,急性化膿性胃炎已罕見。
導致發病的因素很多,有化學或物理的刺激,也有細菌或其毒素引起。化學刺激主要來自烈酒、濃茶、咖啡、香料及藥物(如水楊酸鹽製劑、消炎痛、保泰鬆、糖皮質激素等),其中急性腐蝕性胃炎多是由吞服強酸、強堿及其他腐蝕劑所致。物理刺激如過熱、過冷、過於粗糙的食物及X線照射,均會損傷胃黏膜,引起炎症性改變。而進食細菌或其毒素汙染的食物,是導致急性胃炎最常見的一個病因。
臨床表現常輕重不等,但發病均急驟。輕者僅有腹痛、惡心、嘔吐、消化不良等症狀;嚴重者可有嘔血、黑糞、甚至失水、以及中毒及休克等。
該病的治療可根據病因和臨床表現做針對性處理。其中急性單純性胃炎病程較短,具有自限性;其他各型急性胃炎經治療後,不留下任何後遺病變,但急性腐蝕性胃炎病程嚴重,後期可出現食管、胃幽門等部位的狹窄。
西醫藥治療
(1)一般治療:首先去除外因,即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酌情短期禁食,或進流質飲食。急性腐蝕性胃炎除禁食外,適當禁洗胃、禁催吐,立即飲用蛋清、牛奶、食用植物油等;再去除內因,即積極治療誘發病,如急性感染性胃炎應注意全身疾病的治療,控製感染,臥床休息等。
(2)抗菌治療:急性單純性胃炎有嚴重細菌感染者,特別是伴有腹瀉者可用抗菌治療。常用藥:黃連素03克口服,每日3次;氟呱酸01~02克口服,每日3次;急性感染性胃炎可根據全身感染的情況,選擇敏感的抗菌素以控製感染。急性化膿性胃炎,應予大量的有效的抗菌素治療。急性腐蝕性胃炎亦可選用抗菌素以控製感染。
(3)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對於吐瀉嚴重、脫水病人,應當鼓勵病人多飲水,或靜脈補液等。
(4)止血治療:急性胃炎導致的消化道出血者屬危重病症,可子冷鹽水洗胃,或冷鹽水150毫升加去甲腎上腺素1~8毫克洗胃,適用於血壓平穩,休克糾正者。保護胃黏膜可使用H2受體阻斷劑,如甲氰咪胍200毫克,每日4次。通過胃鏡直視下用電凝、激光、冷凝、噴灑藥物等方法,迅速止血。對出血量較大者,適量輸血。
(5)對症治療:腹痛者給予解痙劑。如顛茄8毫克,或普魯苯辛15毫克,1日3次。惡心嘔吐者,用胃複安5~10毫克,或嗎叮林10毫克,1日3次。
中醫藥治療
(1)外邪犯胃:發熱惡寒,胸院門滿,甚則疼痛,惡心嘔吐,或大便瀉泄,苔白膩,脈濡緩。
治法:疏邪解表,化濁和中。
中成藥:蕾香正氣膠囊。
(2)飲食停滯:脘腹脹滿拒按,噯腐吞酸,得食愈甚,吐後症減,瀉下臭穢,舌苔厚膩,脈滑實。
治法:消食導滯。
中成藥:加味保和九。
(3)痰熱內阻:脘痞惡主,吐瀉頻作,其氣臭穢,心煩口渴,可伴發熱,舌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利濕,和中止瀉。
中成藥:加味香連丸。
(4)淤血阻絡:胃脘疼痛頻作,持續不減,或痛如針刺,痛有定處,嘔血黑便,舌質紫暗或有淤斑,脈弦澀。
治法:活血化淤,理氣止痛。
中成藥:雲南白藥。
預防與調養
(1)生活有節,起居有常,調暢情誌,避免暴飲暴食,過度煙、酒、茶、油膩、粗糙及刺激
(2)患病後及時診斷,及時治療,調治結合,頤養康複。
8.胃下垂病的防範
本病是指站立時胃位置下移,胃下緣達盆腔,胃小彎弧線最低點降至髂脊連線以下者。本病多見於女性、瘦長無力體形者,其發病與膈肌鬆弛有關。
以往生育過多的婦女和無力、瘦長體形的人及慢性消耗性疾病臥床少動者,往往因腹肌張力下降、膈肌吊力不足和胃肝韌帶鬆弛而引起,常伴全身髒器下垂。
輕度下垂多無症狀,中度以上者常可出現上腹不適、易飽脹、痞滿、噯氣、厭食、惡心、便秘等,有時腹部有深部隱痛感,常於餐後、久立及勞累後症狀加重,平臥後常可減輕。也可伴有全身髒器下垂的表現,或暈厥、心悸、低血壓。
具有以上典型症狀,加上檢查時出現以下結果者:如飲水超聲波試驗發現胃下緣移入盆腔內,X線鋇餐檢查發現胃小彎弧線最低點在髂脊連線下,無張力型胃,十二指腸第二部位於幽門管後麵,球部向左多等,其中一項存在即可確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