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如何預防常見疾病2(3 / 3)

營養成分比例: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5%,蛋白質占15%~20%,脂肪占20%~30%。

三餐熱量分配:大約早餐占1/5,中、晚餐各占2/5。如饑餓難忍時,可適當多吃蔬菜(薯類除外)充饑。

口服降糖藥

服用降糖藥時,要及時掌握血糖下降情況,調整藥量,以避免低血糖反應。

磺脲類:可促進胰島素分泌。適用於胰島β~細胞尚有功能的輕、中度患者。此類藥物可選甲磺丁脲(D860)、優降糖、達美康、美比達、糖適平等。

雙胍類:適用於症狀較輕,體型較肥胖者。可選降糖靈、降糖片(二甲雙胍)等。

胰島素療法

其適應症如下:

所有Ⅰ型糖尿病患者。

Ⅱ型患者經飲食控製及口服藥物治療效果不佳者。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

合並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

合並進行性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腎小球硬化症、急性心肌梗塞、腦血管意外。

糖尿病患者大手術前後。

糖尿病患者妊娠、分娩等。

21.痛風的治療措施

痛風急性發作時,應盡快治療,並臥床休息,抬高患肢,直至疼痛緩解後三天方可活動,否則會遷延不愈。

急性期的治療可首選秋水仙堿,因為秋水仙堿有抑製中性白細胞遷移至炎症部位的作用,從而減輕紅腫熱痛等炎症反應,但宜早用,即在痛風發作的最初數小時內就應服用,這時有效率可達90%,如在痛風發作24小時後服用則療效明顯下降。劑量一般為0.5~1.0毫克每2小時一次,至惡心、腹瀉出現後即停止,24小時服用總量不應超過6毫克。有人服用秋水仙堿後可出現精神憂鬱,肝、腎損傷,骨髓抑製,呼吸抑製等,應予注意。為防止其毒性作用,也可采用小劑量秋水仙堿加非甾體類抗炎藥,如消炎痛、布洛芬、扶他林、奇諾力、奈普生、芬必得等。應用非甾體類抗炎藥物常出現胃腸道不適等副作用,尤其有胃潰瘍者更應慎用。如果以上藥物反應不佳,不能耐受或有禁忌時可考慮使用糖皮質激素,但也因其副作用不宜長期使用。痛風急性發作時,盡管有高血尿酸,一般不急於服用降血尿酸或排尿酸藥物,如別嘌呤醇或苯溴馬龍等,因為突然的血尿酸下降,反而使關節疼痛部位遷移和症狀延長。

對於痛風間歇期的治療,應使血尿酸維持在正常水平。除了避免過度勞累、緊張、遵循合理的生活規律外,還應該控製體重,忌煙、酒。因為酒本身除含有一定的嘌呤外,還能減少尿酸從腎髒排泄。每日飲水大於2000毫升並服用堿性藥物,有利於尿酸溶解排泄。對高尿酸血症者,應食用低嘌呤食物,定期檢查尿酸,如已出現痛風石或腎結石,需服用降尿酸藥物。對腎功能不全者應選用抑製尿酸形成藥物,如別嘌呤醇,其初始劑量為100毫克,每日1~2次,定期調整劑量至血尿酸在正常範圍,維持有效劑量。如腎功正常,無痛風石、腎結石者,宜選用排尿酸藥物,如丙磺舒或苯溴馬龍。丙磺舒0.2克每日二次,可增加到0.5克每日三次;苯溴馬龍,商品名痛風利仙,25毫克每日一次,漸加至100毫克每日一次。痛風目前仍無根治辦法,尚未有免疫的方法來治療痛風。

22.腦中風對身體的危害

腦中風是腦血管病變,是血壓和血液變化引起的腦血液循環障礙,造成急性腦功能障礙的總稱。包括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共同的特點是起病急,由於腦血管病變引起其供應部位的腦組織發生功能障礙,常表現為偏癱、失語、頭昏、眩暈、頭痛、嘔吐等。重者立即出現昏迷。根據腦循環障礙原因不同,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稱為缺血性中風,另一類為出血性中風。這兩類中風發病的機理不同,病後的治療方法也不同。

缺血性中風發病的原因是由於顱內某支腦血管或通向顱內去的頸部血管有阻塞,導致腦缺血,造成腦功能障礙。這類中風占腦血管病的70%,危險性較出血性中風小。如果症狀輕,維持時間在24小時內可完全恢複,不引起腦組織病理改變,稱為暫時性缺血性發作,又稱為小中風。如果症狀持續時間超過24小時,引起腦組織病理改變的稱為腦梗塞,這類病人症狀恢複慢,甚至遺留偏癱、語言障礙等後遺症。

出血性中風又稱腦溢血,占腦血管病的30%~40%。根據出血的部位不同又可分為腦實質出血和腦表麵血管出血。腦實質內出血主要由於供應腦內名叫基底節部位的血管在高血壓動脈硬化時容易破裂出血。腦表麵血管的出血又稱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常由於動脈瘤破裂引起。動脈瘤可以是先天性血管壁的缺陷受血壓的衝擊後,在中老年時期形成壁薄的動脈瘤,或由於動脈硬化後形成動脈硬化性動脈瘤。無論哪一種動脈瘤在血壓升高時由於壁薄易出血,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

發生腦中風應及時、就近就醫,避免遠距離轉送,盡量減少不必要的搬動,路途中勿顛簸,如有嘔吐應使頭偏向一側以免嘔吐物吸入氣管內,鎮定患者情緒。

缺血性腦中風急性期主要給予改善腦血流、降低血粘度、擴張腦血管、溶栓治療。常用藥有低分子右旋糖酐、丹參、川芎嗪等。如有腦水腫情況,可給甘露醇、地塞米鬆等。出血性腦中風強調絕對臥床4周,血壓過高者給予降壓、降顱壓。必要時給鎮靜劑抑製躁動,避免情緒波動,保持大便通暢。蛛網膜下腔出血者給止血藥抗血纖溶芳酸等。

中風後常由於神經損害而遺有癱瘓,可采用按摩、理療和針灸等方法促進功能的恢複。不能忽略主動鍛煉和被動鍛煉的重要性,主動鍛煉即是患者應盡主觀努力去作力所能及的活動;被動鍛煉即是患者還不能運動時,護理護士或家屬幫助其進行肢體活動。這樣即可避免關節強直,又可增加血液循環,減慢肌肉的萎縮,增強神經營養,使神經功能盡快恢複。有失語的患者要加強語言訓練,促進語言功能的恢複。還可給予改善腦血液循環及代謝的藥物。

避免誘發中風的因素,比如情緒波動、過度勞累和極度興奮等任何引起血壓升高的因素均可誘發中風。據觀察到在節假日或氣候突變時中風的患者增多,可能與上述原因有關。

重視暫時性缺血性腦病的處理,以阻止其發展成為腦梗塞。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不穩、頭痛、煩燥等恰當治療,以免發生腦出血。

23.肩周炎的防治措施

肩周炎是以長期肩痛、肩關節活動障礙為顯著特征的疾病常發年齡為50歲左右,女性發病率較多。本病是由於肩關節關節囊、關節周圍軟組織發生的範圍較廣的慢性無菌性炎症反應,引起軟組織廣泛性的粘連,限製了肩關節的活動所致。

肩周炎以肩痛、肩關節活動受限為其症狀特征。疼痛可呈鈍痛或刀割樣痛,夜間加重,甚至痛醒,可放射至頸、背部,或前臂手部。活動受限以外展、外旋、後伸最為明顯,表現為不能穿衣、梳頭等。本病的發展可分為:急性期、粘連期、緩解期。

(1)急性期:以疼痛為主,關節活動受限,但尚有相當範圍的活動度。病程約1個月,重者可延續2~3個月。

(2)粘連期:關節活動度嚴重受限,活動範圍很小,外展或前屈活動時,可表現出聳肩現象。肩痛較急性期明顯減輕,病程約2~3個月。

(3)緩解期:經治療及功能鍛煉,粘連及肌肉的痙攣、韌帶的攣縮逐漸解除,疼痛消失,肩關節功能恢複正常。

本病的治療分推拿治療和功能鍛煉治療。

推拿治療

取坐位,點按合穀、曲池、臂臑、肩髃穴、肩俞、肩貞、肩井、天宗穴。

取坐位,捏拿三角肌,沿肌纖維走向捏拿5~10次,再用撥法彈撥動岡上肌、胸肌各5~10次。

取坐位,以左手扶肩右手握患者手,作緩慢牽拉、抖動、旋轉活動,並逐漸作向外展臂活動,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為宜。

輔助患者作外展、上舉、內收、前屈、後伸等各項功能活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以病人最大耐受限度為宜。

取坐位,雙掌對搓肩、臂,自上而下至腕關節,5~6次。

肩周炎急性期不宜做推拿治療。

功能鍛煉治療

要求患者作內旋、外展、外旋、環轉上臂、後背手等功能鍛煉,鍛煉時要緩慢持久地進行,不可操之過急。堅持早晚反複鍛煉,才能有助於功能恢複。

24.頸椎病的防治辦法

頸椎病是由於頸段脊柱的椎間盤、頸椎骨關節、軟骨及韌帶肌肉、筋膜等所發生的退行性改變以及其繼發性改變,造成脊髓、神經、血管等周圍組織的受損(如壓迫、刺激、失穩等),從而引發出一係列的臨床症狀。

早期出現頸項及肩背部疼痛,但可自行緩解。頸部旋轉時可聽到彈響聲。後期出現頸部發僵、頸後伸受限,並常伴有疼痛,向肩臂部放射痛及麻感。

本病的治療分頸枕治療、牽引治療、推拿治療和中成藥治療。

頸枕治療

做10~12厘米直徑、20~30厘米長的圓枕,圓枕要有適當的硬度。取硬板床,仰臥位,將圓枕置於頸中心部位,頭自然下垂,全身放鬆,每次10~30分鍾,每日2~3次。

牽引治療

取坐位或仰臥位,牽引重量因人而異,開始宜取小量牽引力,適應後再加量,但加量不宜過大,以防引發1、2頸椎脫位。每次10~30分鍾,每日3~6次。

推拿治療

患者取坐位,術者立於背後。

雙手分別在患者左右兩肩背部施以揉、按、捏法,再施以彈撥、拿捏,鬆解痙攣。

重點彈撥頭夾肌斜方肌、菱形肌、岡上肌、提肩胛肌。

一手托患者下頜部,另一手拇指、食指分開自枕骨下開始捏、揉、拿兩側頸肌,重點按、彈撥頸項韌帶、棘上韌帶、棘間韌帶。

一手托下頜部,另一手托枕骨部,作向上伸拔(或用肘關節伸拔),向上伸拔2~3次後再次伸拔時作緩慢的旋轉。將頸旋至極限後再稍加力(用力切勿過大)旋轉即止,可聽到聲響。左右同手法。

用雙小魚際沿頸至肩背部位揉摩放鬆。推拿治療可每日一次。

中成藥治療

依據臨床辨證,可參酌選擇正天丸、天麻丸、頸複康、大活絡丹、疏風定痛丸等。

25.腰肌勞損的醫療方法

腰肌勞損主要是指腰部肌肉、筋膜、棘上及棘間韌帶等軟組織的慢性進行性損傷性疾病。此種疾病多沒有明顯的外傷病史以及器質性病變,起居、生活、工作等均無明顯的功能障礙。常表現為工作不能持久,腰痛時輕時重,遷延難愈。引發慢性腰肌勞損的原因有腰肌勞損、腰背筋膜炎、第3腰椎橫突肥大、棘大及棘間韌帶勞損等。

腰肌勞損患者腰背酸痛沉重,肌肉僵硬,勞累後可加重,休息時減輕,彎腰困難,晨起酸痛明顯,稍加活動即減輕或消失,遇冷遇濕加重,用拳頭叩擊腰部或平臥墊高腰部均能使疼痛減輕或有舒適感。腰部功能活動一般正常或接近正常。

治療本病可內服中成藥散風活絡丸或疏風定痛丸或西藥消炎痛、芬必得;外敷骨友靈貼膏、舒活靈,或西藥扶他林乳劑等藥。

患有本病的職工應注意隨時調整姿勢,變換體位,以減輕症狀。平時加強腰背肌的鍛煉,長期保持。患者在工作中要圍戴護腰,加強對腰肌的保護。床、椅等不宜過軟。腰部如有損傷,應立即臥硬板床休息,並予以積極治療,以避免加重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