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眠的職工應定時休息,入睡前避免興奮和緊張的腦力活動,不喝濃茶、咖啡,避免飲酒。盡量改善睡眠環境條件,學會自我入睡和鬆弛訓練。
醫生應向患者解釋失眠的原因以消除其疑慮,並給其發泄機會。有軀體疾病等伴發者應積極治療原發病。
7.腹瀉的預防方法
腹瀉又稱泄瀉,是指排便次數增多,糞便稀薄或伴有黏液、膿血、未消化食物等。有急性腹瀉與慢性腹瀉之分。
起病急,病程在2個月以內者稱為急性腹瀉,常由急性腸道傳染病、食物中毒、胃腸功能紊亂及飲食不當所致。起病緩慢,常反複發作,病程超過2個月者稱為慢性腹瀉,常由胃部疾病如慢性萎縮性胃炎致胃酸缺乏、慢性腸道感染、慢性腸道疾病、肝與膽及胰腺病變、內分泌及代謝性疾病、神經功能紊亂等引起。腹瀉嚴重者可造成胃腸分泌液的大量丟失,產生水與電解質平衡的紊亂以及營養物質的缺乏所帶來的各種後果。
中醫學認為,腹瀉是由於脾胃功能障礙、脾虛濕盛、傳導失常而致的一種常見疾患。可根據感受外邪、飲食所傷、脾胃虛弱、腎陽虛等不同病因辨證施治。
預防腹瀉應做到:講求飲食衛生,禁食不潔或變質食物,夏季忌過食生冷之物。切忌暴飲暴食,一日二餐應定時適度,以免傷及脾胃。
8.嘔吐的辨證施治
嘔吐是將食物及痰涎等胃內容物經口腔排出體外的一種病症。嘔吐是機體的保護性反應,而頻繁劇烈的嘔吐可引起水、電解質紊亂及營養障礙。嘔吐常見於西醫學中的神經性嘔吐、膽囊炎、胰腺炎、腎炎、幽門痙攣或梗阻以及某些急性傳染病等。
中醫學認為,嘔吐乃胃失和降、氣逆於上而致發,並有實證與虛證之分。實證多由外邪、飲食所傷,虛證多為脾胃功能減退所致。而二者又相互夾雜,實中有虛,虛中有實,故臨床多運用扶正祛邪的方法以期達到治療目的。
實證
(1)外邪犯胃:突然惡心嘔吐,並可伴有惡寒發熱、頭身疼痛,或兼有脘腹脹悶、腸鳴腹瀉、舌苔薄膩或白膩、脈浮滑。
(2)飲食停滯:嘔吐泛酸,脘腹脹滿、食後加重、吐後則輕,厭食腸鳴,舌苔厚膩,脈濡滑。
(3)肝氣犯胃:嘔吐吞酸,鬱怒而發,噯氣頻繁,胸脅脹痛,口苦咽幹,舌邊紅苔薄膩,脈弦滑。
(4)痰濁中阻:嘔吐痰涎,脘悶納呆,眩暈心悸,口幹不欲飲,身體困重,大便不爽,苔白滑或白膩,脈濡緩或弦滑。
虛證
(1)脾胃虛寒:稍感涼即嘔吐,四肢困重,脘腹冷痛,麵色發白,神疲乏力,喜熱喜按,大便溏薄,舌質淡苔白,脈濡弱。
(2)胃陰不足:嘔吐反複發作,饑不欲食,口燥咽幹,舌紅少津或嫩紅苔,脈細數。
嘔吐病人應安靜休息,消除恐懼心理。嘔吐時,親屬應輕拍病人的背部,以免把嘔吐物咽下,吐後應用溫開水漱口。嘔吐後病人不能立即進食。
食滯傷胃所致嘔吐者,應使其胃中所停滯的宿食全部吐出,不宜單純止嘔。痰飲內阻及脾胃虛寒所致嘔吐者,要忌食生冷油膩食品;肝氣犯胃及胃陰不足所致嘔吐者,應忌食煙、酒、蔥、蒜、辣椒等辛辣刺激性食品。
嘔吐日久或量多引起脫水時表現為口幹舌燥、皮膚幹燥彈性差、眼窩下陷等,胃陰虛者尤易發生此種情況,應注意遵醫囑補充體液。
9.如何治療咯血
咯血是指喉部以下呼吸道出血並經口腔咯出者,血色多為鮮紅。
咯血與嘔血都是經過口腔而出,所以有時易被患者相混淆,其鑒別方法為:嘔血多呈暗紅色,混有食物,易凝結成塊,數天內常有黑便,並伴有惡心等症狀;而咯血則為鮮紅色,混有痰液,並伴有喉癢等症狀。
咯血病因甚多,一般認為,下列疾病均可引起咯血:
呼吸係統疾病
支氣管擴張、肺結核、肺癌,亦可見於肺瘀血、肺梗塞、肺炎、肺膿腫等。
心、血管疾病
二尖瓣狹窄、急性肺水腫、房間膈缺損、動脈導管未閉等。
其他
血液病、急性傳染病,如流行性出血熱、肺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等。
臨床觀察表明,咯血常伴有發熱、嗆咳、胸痛、膿痰、皮膚黏膜出血等症狀,患者可據此判斷引發咯血的病因。
(1)發熱:見於肺結核、肺炎、肺膿腫、流行性出血熱、肺梗塞。
(2)嗆咳:見於支氣管肺癌。
(3)胸痛:見於大葉性肺炎、肺結核、肺癌、肺梗塞。
(4)膿痰:見於支氣管擴張症、肺膿腫等。
(5)皮膚黏膜出血:見於血液病、流行性出血熱、肺出血型鉤端螺旋體病、風濕病等。
此外,由於咯血及精神緊張,病人還可表現出貧血、乏力、出虛汗等症狀。
咯血的治療首先要心理治療,因為鮮血往往引起精神緊張,而神經精神的不穩定又會促使咯血。咯血時要輕拍背部,讓血盡量咳出,防止窒息,對大量咯血不停的急症患者,要求患者取頭低腳高姿勢,目的也是將已咯出的血吐出口腔外。常用的止血藥有卡巴克絡(安絡血)、立止血、垂體後葉素等,均需按醫囑執行,必要時輸入新鮮血。對嚴重而頑固性支氣管擴張症,如係單側損傷可考慮手術治療,結核空洞、肺癌也有手術指征。心源性引起要針對心髒病因用藥,如強心藥、利尿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