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要避免孤獨感,使生活充滿歡樂、溫馨,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應當充實生活內容,力求做到“四伴”:
以人為伴,和睦相處
以人為伴首先是指夫妻,幾十年如一日忠貞不渝的夫妻,到了老年階段,更應當相依為命,互敬互愛,和睦相處。
以物為伴,自尋歡樂
大千世界奇花異木、魚蟲鳥獸、文物玩具,應有盡有,若能選擇其心愛者,與之結伴,那麼,“任是無情也動人”。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獨感,使生活過得五彩繽紛,並永葆活力。
以藝為伴,其樂無窮
老年人離退休後閑居在家,如果無所事事,不僅心理上會感到不適,還會產生老朽感、寂寞感、孤獨感、無價值感等等。這種負性心理是健康長壽的大敵。為此,老年人離職居家,應努力培養自己的誌趣,如練書法、學繪畫、吟詩、填詞、集郵、創作、聽音樂等,倘若有一二門入迷,將會給生活增添無窮的樂趣。
以遊為伴,山河皆親
名山秀水眾多,老年人離退休後,可根據自己的身體健康狀況、經濟條件和興趣愛好,遊之遠近,可任選擇。這可開拓視野,陶情養性,使人心曠神怡,樂趣無窮。
名醫長壽的啟示及保健措施
《冷廬醫話》的作者陸定圃說過:“名醫多壽。”縱觀醫史,確非虛談。
華佗弟子、《吳普本草》的作者吳普,享年90餘歲;晉代著名的醫藥學家葛洪81歲;北齊名醫徐之才80歲;北周姚僧垣85歲,許智莊80歲;唐代孫思邈101歲,甄權103歲,孟詵93歲;宋朝的兒科醫生錢乙82歲,蘇頌81歲;金時的李慶嗣80歲;元朝朱丹溪78歲;明朝戴無禮82歲;清代徐大椿79歲;近代的張錫純等皆壽高70歲以上,曆史上名醫多長壽,說明他們都能遵循醫學規律注意養生保健。
病弱者長壽的啟示及保健措施
體弱多病者往往卻能長壽,原因在於:
善養生
他們深感自己有病,倍加注意保養身體。飲食清淡,不厚味,不暴食暴飲,注意生活規律,勞逸有度,利於養體。
淡名利
他們痛感自己體弱多病,看空一切,不去追求功名利祿,淡泊人生,安於平凡,省卻許多煩惱,利於養神。
心平和
大多數體弱多病者很少與人爭勝好強,既不做力不能及的事,也不為一些小事生氣,不急不躁,豁達大度,心胸寬廣,樂於助人,活得從容,利於養性。
重鍛煉
大多數體弱多病者,都比較注重鍛煉身體,他們都能根據自身的身體狀況,選擇鍛煉項目,並能堅持不懈,利於強身。
戒煙酒
體弱多病者,大多都戒除了煙、酒,從而減少了有害物質對身體的毒害,利於健康。
多經驗
體弱多病者因常受疾病刺激,他們都比較重視積累有關醫療保健知識,用於與疾病作頑強鬥爭,並以樂觀、積極的態度對待疾病、對待人生,增強了人體免疫係統功能,增強了對病原體的抵抗能力,從而減少了某些突發病和癌症的罹患機會,利於延年。
慢性病患者長壽的啟示及保健措施
一個人一生中免不了要生病,無疾而終的人絕無僅有。所以,有點小毛病或患慢性病的人,用不著憂慮,過度焦慮反而影響健康。
患病的過程,是人體對外界環境及體內有害因子作鬥爭的過程。通過鬥爭,機體可獲得各種防禦、適應和代償功能,促進神經、內分泌係統活躍,從而促進腎上腺髓質和皮質激素的釋放,機體內的能量也可充分適應機體的需要,各種抗體也應運而生,免疫能力提高。可見,與疾病鬥爭,實際上是對機體的一種磨練,可使機體更能適應外界環境,而且,小毛病有利於大病的早發現,早治療。當然,對小毛病也要重視,積極治療,同時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做到身體鍵康,心情舒暢。這樣,就可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