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養生益壽與藥物(1 / 3)

第九章養生益壽與藥物

中老年適當進補措施

中年人的壓力是最重的,包括來自事業上和家庭上等多個方麵,再加上體力也由強盛走向了衰弱,各髒腑器官和係統都逐漸出現了衰退現象,因此極易導致虛損早衰,出現未老先衰之征:如脫發、牙齒鬆落、精力不濟、記憶減退、中氣不足等。而人到老年,則其功能和器官的衰退更加明顯,各種生理功能會發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五髒出現萎縮、老化,並容易發生各種老年慢性疾病,如骨質增生,頸、肩、腰腿疼痛,腦萎縮、老年性癡呆等,因此,中老年人如能適時合理進補,不僅能修複元氣,增強抗病能力,而且還可以預防早衰、益壽延年。

腎為先天之本,主生長發育與生殖,人的生、長、壯、老、死與腎的盛衰關係密切;脾為後天之本,為氣血生化之源,人在出生後主要依靠脾胃來補充和運送營養物質,所以中老年人進補應重視補腎健脾,當然還要根據其自身具體的虛症合理進補,同時配合日常保養和適當鍛煉,才能達到保持旺盛精力、延緩生理衰老、實現健康長壽的目的。

正確選用藥物進補的方法

虛症多種多樣,表現也紛繁複雜。因此,針對虛症而設的補益藥物也是多種多樣的,隻有正確選擇對症的補益藥,才能得到適當的補益。補益藥物有以下幾種:

單味補藥

如人參、鹿茸、蛤蚧、冬蟲夏草等,單獨使用即可產生補益效用。其特點是補效專一,使用方便,適用於虛損明確且較為單一者。但人體的虛症往往較為複雜,有時需要多種補益藥物同用才能奏效,此時單味補藥就顯得不足。

補益方劑

如人參養榮湯、十全大補湯等,大都經過長期應用,作用可靠,配方嚴謹,是藥補的精華所在,適用於單一或兩種以上虛症同時存在者,補益方劑可隨各人具體情況對藥物進行加減化裁。但此類補益藥由於方劑配方較為複雜,一般須由醫師診斷、選方、對症下藥,家庭或個人使用時必須在醫生指導下選擇進補。但是,此類方劑需煎煮服用,上班族多覺不便。

補益中成藥

如六味地黃丸、十全大補膏、龜齡集等,是在補益方劑的基礎上,將古今名方製成丸、散、片、膏、丹或糖漿衝劑等,便於攜帶和服用,作用和緩而持久。但其稍嫌不足的是不能因人因症不同而隨意加減。因此,有時須幾種補益中成藥同時配合使用,方可彌其不足。

市售中藥補品

如人參蜂王漿等,雖然它們也屬於補益中成藥,但其配方多較單一,偏於保健強身,對一般體虛者較為適用,但其針對性不夠明確,價格也較貴。

隻有明確了解各種補益藥物的特點和不足,才能根據自身的情況正確選用。

常用補血中藥配製方法

養血藥又叫補血藥,指主要用於治療血虛症的藥物。心主血,肝藏血,脾統血且為氣血生化之源。故血虛症與心、肝、脾三髒有較密切的關係。血虛的主要表現是:麵色無華或萎黃,口唇指甲蒼白、頭昏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舌質淡、脈細等。婦女尚有月經後期量少色淡,甚至閉經等。以下幾味是常用養血補血中藥。

當歸

味甘、辛,性溫,含阿魏酸、丁二酸、煙酸、尿嘧啶、腺嘌呤、正丁烯基內酯、槁本內醋、維生素B2、維生素E、穀固醇、亞葉酸等。有興奮和抑製子宮的雙重作用,還能促進子宮發育;能抗維生素E缺乏、抗貧血、擴張冠狀動脈;能抑製血小板聚集。功效:補血、活血、止痛、潤腸。用於血虛體弱,婦女月經不調、痛經、閉經,虛寒腹痛,滾血疼痛,風濕痹痛,癰疽瘡瘍,血滯疼痛等以及血虛腸燥便秘。現代也用於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肝炎、肝硬化等。用法:5~15克煎服。補血用歸身,活血用歸尾,酒製後可加強活血之力。注意:濕盛中滿、大便溏瀉者忌服。

熟地黃

經多次蒸曬加工而成。味甘,性微溫。含地黃素、糖類、甘露醇、氨基酸、維生素A等。有強心、利尿、降壓、降糖等作用。功效:養血滋陰、補益肝腎。用於血虛萎黃、眩暈、心悸、失眠、月經不調、崩漏、腎陰虛、骨蒸潮熱、盜汗遺精、消渴,肝腎不足的腰膝酸軟、頭暈眼花、耳鳴耳聾、須發早白等。用法:10~30克煎服。注意:本品黏膩,助濕礙胃,凡脾胃虛弱、脘脹便溏者不宜服用。

阿膠

又名驢皮膠。味甘,性平。含有膠質、鈣、硫等。膠原經水解後產生多種氨基酸,如賴氨酸、精氨酸、組氨酸、胱氨酸等。能加速血液中紅細胞及血紅蛋白的生長,加速恢複血容量及紅細胞、血紅蛋白,其療效比奶粉與鐵劑合用為好;有止血作用;能增加血清鈣量;對性肌營養不良有防治作用;能抗創傷性休克。功效:補血止血,滋陰潤肺。用於血虛麵色萎黃、眩暈、心悸、咯血、吐血、便血、尿血、衄血、崩漏等出血之症;虛勞咳喘,陰虛燥咳或痰中帶血,熱病傷陰虛煩不眠等。用法:5~15克另燉烊化後兌入藥汁內服。用於止血常用蒲黃炒之;用於潤肺止咳常用蛤粉炒之。注意:本品黏膩礙胃,對脾胃虛弱,納呆便溏或有表症者不宜服用。

何首烏

味苦、甘、澀,性微溫。含羥基蒽醌釀衍生物大黃酚、大黃素、大黃酸及大黃苷,此外還含有大量卵磷脂、葡萄糖苷等。有降低血清膽固醇及減輕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所含卵磷脂有強化神經作用。生首烏所含蒽醌類衍生物有致緩瀉作用;能增強抗寒能力;有一定的類腎上腺皮質激素樣作用;能強心,促進新陳代謝、抗衰老。功效:補肝腎,益精血,潤腸通便。用途:何首烏用於血虛麵色萎黃,頭暈耳鳴,失眠遺精,須發早白,腰膝酸軟等肝腎不足,精血虧虛之症;生首烏用於久瘧、癰疽瘰鬁,腸燥便秘。用於降血脂防治冠心病及治療神經衰弱等。用法:10~30克煎服。注意:脾胃虛寒、大便溏泄及痰濕較重者不宜服用。

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含揮發油、苯甲酸、鞣質、芍藥苷、芍藥醇、芍藥堿等。能降低腸、胃、子宮的平滑肌張力;芍藥苷對中樞神經係統有抑製作用;白芍煎劑對痢疾杆菌、溶血性鏈球菌、大腸杆菌有抗菌作用。功效:養血斂陰,柔肝止痛,平抑肝陽。用於月經不調,崩漏,經行腹痛,自汗、盜汗;肝氣不和之肋痛腹痛,手足拘攣疼痛;肝陽上亢之眩暈、頭痛等。用法:5~10克煎服。大劑量可用15~30克。用於養血斂陰多炒用。注意:本品反藜蘆,虛寒之症不宜單獨使用。

常用補氣中藥配製方法

主要用於氣虛症的補氣功能藥物稱為補氣中藥。脾為氣血生化之源,肺主一身之氣,故氣虛主要表現為脾肺二髒的病症。脾氣虛則有神疲乏力、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大便溏瀉、脘腹虛脹、婦女經量多而色淡、舌淡、脈弱等症,嚴重者可見脫肛、內髒下垂、慢性浮腫、肺氣虛可見少氣懶言,語聲低微、動則氣喘、易出虛汗、易患感冒等。

補氣藥不僅能夠補氣,由於氣血相互依存的關係,“氣為血之帥”、“氣為血之母”,補氣藥還能使氣旺生血,補氣攝血,用於血虛和出血之症。另外,補氣藥須適當配合氣藥同用,可使補而不滯。以下介紹幾味常用補氣中藥。

人參

味甘、微苦,性微溫。含人參苷、人參酸、揮發油、糖類、植物皂醇及維生素B1、B2等。能加強大腦皮質的興奮過程,加快神經衝動的傳導,增強條件反射強度,同時又能加強抑製過程,故能提高工作效率,減少疲勞。能增強心肌收縮力,促進造血功能,對性腺也有促進作用。功效: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用於多種原因引起的虛脫,以及肺虛氣喘、動則自汗;脾氣不足之乏力倦怠、食欲不振、氣虛脫肛;熱病或其他原因所致的氣陰兩虧,口渴多飲,消渴症;氣血虧虛所致的心神不寧,失眠多夢,心悸怔忡;久病體虛,神經衰弱等病症。用法:每日3~10克,隔水燉服,亦可文火單煎獨服,或將參汁兌入其他藥汁中服用。亦可研末吞服或切片含服,每次1~2克,每日1~2次。若用於急救虛脫,可用15~30克,煎汁分次灌服。本品對實熱之症,感冒初起者不宜服用。注意不宜與蘿卜、茶葉同服。忌與藜蘆、五靈脂、皂莢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