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15年高考江蘇卷高分作文(2 / 3)

珠 算

“得咚、得咚……”爺爺戴著老花眼鏡,撥弄著算盤,時不時地在小本子上記些什麼。“爺爺,你在算賬啊,我幫你吧。”“小丫頭,你能幫我什麼,你會用這老算盤嗎?”爺爺笑著對我說。“我用手機幫你算,你報數字就行,不僅比你算得快,而且還準確。”“哎,這你就不懂啦,你那新鮮玩意兒我這把年紀學不會了。還是老算盤好用,爺爺教你算吧。”“不要,我看著就暈了。”爺爺低下頭去,眉頭皺著,又開撥弄算盤了。我偷偷地用手機計算,發現爺爺的結果一樣精準。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熟能生巧的能力。一人靜坐,手指撥弄,那般淡定,那般穩重。

戲 曲

夜深了,涼風習習,微弱的星光陪襯著皎皎明月,灑下清輝。爺爺在門前的老槐樹下,抽著旱煙。“爺爺,夜晚天涼進屋睡吧。”“丫頭,坐這兒,這點涼,爺爺還受得住。”“那您講故事給我聽吧。”“故事都給你講遍了,沒了呦,爺爺唱歌吧。”爺爺清了清嗓子:“我本是臥龍崗散淡的人,憑陰陽如反掌保定乾坤……”爺爺的歌聲並不動聽,卻帶著莫名的悲涼。望著爺爺皺紋間透出的無限認真,我明白了:智慧是一種淨化了的境界。一人一曲,那般投入,那般愜意,在月夜下格外協調。

1.角度新穎,層次分明。本文構思新穎獨特,設置“牛耕”“珠算”“戲曲”三個小標題,講述了與之相關的三個小故事,展現了爺爺大智若愚的形象,點明了文章“智慧是一種經驗,智慧是一種能力,智慧是一種境界”的主旨。結構嚴謹,主旨鮮明。

2.表達自然,文風樸實。本文擬聲詞的生動運用、爺孫自然親切的對話描寫,使文章很接地氣,清新樸實。

農之月令

江蘇一考生

汪曾祺先生寫過《葡萄月令》,似乎隻要綴上“月令”一詞,便可以附庸先生的風雅,也能智慧一回。

昨天是芒種,蠶老麥黃一伏時。莊稼人是有智慧的,什麼時候播種,什麼時候收獲,得有講究,亂不得。

驚蟄了。

“驚蟄”怎麼看都是欣欣向榮的一個詞。莊稼人要抽出時間“鬆土”,憋了一個冬天的黑土地,已經等不及了,急著出來透透氣。春耕開始了(也有春分的說法)。

從清明到端午,莊稼人就一直忙碌著。浸稻芽,做秧畦,收油菜,育蠶種,講究的就是一個“次序”。這是曆朝曆代傳下來的規矩,這是幾千年耕作經驗的積澱與升華。

“芒種”這個詞真好聽。

大約在六月份,草莓地裏會莫名其妙地生出許多不知名的小蟲子。這種發現,談不上智慧,隻是一種經驗。不要著急,也不必時不時去看。待到烏豬子過江了,躲的、藏的蟲子們都會溜出來。這時,莊稼人就用紙盒子小心翼翼地把它們收好,放到遠遠的一處荒田裏去。

踩死它?哪能呢!莊稼人講求佛性,相信生死來去自然,打擾不得。奶奶年紀大了,卻不忌憚生死。“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請自己去。”耕作了一輩子,奶奶竟有些看淡生死的大智慧了。

小孩自然沒有這般境界。從桑葉間掉落的桑樹果子,一大把一大把的,由青的變成黃的,再由黃的變成紅的、紫的,直到現在變得晶瑩透亮,烏紫烏紫的,像黑玉一般。桑葉伸展開來,桑葚清清涼涼地在底下蔭著涼偷著樂。小孩真饞!一個孩子像猴子一樣攀上樹,吊彎樹枝,底下的小孩便忙著摘桑葚。直到吃到嘴唇發紫,被媽媽拖著去河邊洗,小孩也不忘顯擺自己的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