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英國殖民統治經驗十分豐富,十分了解其中的困難,沒有貿然發動遠征,還勸說埃及政府暫時將軍隊撤出蘇丹。戈登將軍被再次派往喀什穆處理剩餘埃及軍隊的撤退事宜。然而戈登剛到喀什穆,馬赫迪的軍隊便從就包圍了該城,將戈登和他的部下孤立圍困在喀什穆。他緊急送信求援,但是戈登是個清教徒,當時英國政府的首腦格蘭斯通是英國國教的教徒,這兩位信仰者,一個在泰晤士河邊的倫敦,一個在尼羅河畔的喀什穆,彼此都不很喜歡對方。而因為他們互相看不順眼,想讓他們明智的彼此協作也就是不可能的事了。

格蘭斯通派出了遠征軍前去救援,但已經太晚了。當援軍離喀什穆還有好幾天路程時,馬赫迪的軍隊就已攻陷了這座城市,戈登被殺。 這件事發生在1885年,同年6月馬赫迪去世了,他的繼承者維持了對蘇丹的統治。直到1898年,基齊納率領的英埃聯軍將馬赫迪的追隨者們從沙漠中徹底肅清,重新控製了蘇丹全境,向南一直延伸到位於赤道的烏幹達。

英國人在改善當地居民生活狀況方麵做了數之不盡的好事。他們給土著人帶來了公路、鐵路、公共安全,消滅各種可怕而務必要的疾病,白人通常都會為黑人做這些事,而黑人們隻要一得到機會,肯定會在背後向白人開槍。白人已經有了200年的殖民經驗,這種事情他們都知道得非常清楚。

從亞曆山大向南通過開羅的鐵路,如今向西已經延伸至奧貝德,向東已經到達了紅海上的蘇丹港。如果過幾年突然冒出一個敵人意圖破壞蘇伊士運河,英國依舊可以通過這條路將她的軍隊自西向東運過埃及穀地,並且穿越努比亞沙漠。

現在讓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馬赫迪起義對非洲的發展究竟產生了多麼深遠的影響。不過這些影響與馬赫迪本人及他意圖成為這片土地上的獨立鬥爭領袖的雄心毫無關係。

當馬赫迪起義爆發時,埃及最南端的國家軍隊被迫退至非洲中部躲避,避難所的位置後來已鮮為人知。盡管斯皮克於1858年發現尼羅河的母親湖維多利亞湖之時曾經穿越中非,但人們對阿爾伯特湖和維多利亞湖之間的大部分地區依舊毫無所知。這支埃及軍隊的領導者是一位德國醫生愛德華·施尼策爾(更為著名的是他的土耳其頭銜艾敏帕夏)。喀什穆陷落後他就離奇失蹤了,誰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一位名叫斯坦尼的美國記者接受了尋找艾敏帕夏的任務。他的本名是羅蘭茲,是一個英國的窮小子,現在的名字是從一位新奧爾良商人那裏得到的,那位商人在他從工廠裏逃出來、剛剛來到美國時好心地幫助了他。斯坦尼因為在1871年找到利文斯頓博士的一次航行而變成了著名的非洲探險家。自那時起,英國就認識到了染指非洲這塊餡餅的重要性,《倫敦每日電訊報》與《紐約先驅報》合作出資讚助斯坦尼的這次探險。探險活動前後曆時3年,穿越非洲東西,證實了盧阿拉巴河實際上就是剛果河的源頭,還探明了在剛果河沿途中所流經的廣闊區域裏,在它蜿蜒曲折的航道上,有著許多離奇的土著人部落。斯坦尼收集了許多土著人的故事,這些土著人在此之前都是完全不為人知的。

斯坦尼的第二次探險活動讓世界覺察到了剛果的商業潛力,也使比利時的利奧博得建立剛果自由邦成為了可能。

當艾敏帕夏的最終命運成為一件世界範圍內的大事時,斯坦尼自然成為探訪他下落的最佳人選。斯坦尼於1887年開始尋找,次年就在阿爾伯特湖北部的瓦德來找到了艾敏。斯坦尼試圖說服這個在土著之中頗有勢力的德國人為比利時國王效忠,這樣一來非洲大湖區就很有可能並入剛果殖民地的版圖。不過艾敏似乎有自己的打算。他剛一到達桑給巴爾(其實他並不急於“獲救”)就與德國政府取得了聯係。最終德國政府決定將他派遣回去,供給他人力和資金,讓他在維多利亞湖、阿爾伯特湖與坦噶尼喀湖之間的高原上建立一個德國保護區。早在1885年,德屬東非公司就在桑給巴爾沿岸賺取了巨額利潤,如果再加上這片湖區,德國就能挫敗英國用一塊從好望角直到開羅的廣闊領地將非洲大陸一分為二的計劃。然而在1892年,艾敏在剛果河斯坦尼瀑布處被販賣奴隸的阿拉伯人殺死,因為這些人年輕時有同伴被嚴肅的德國人吊死,雖然死者罪有應得,他們還是要為其報仇。艾敏死後,他坦噶尼喀高原上的新德國夢也隨之破滅。不過,由於他的失蹤,中非的大部分地區都在地圖上有了確切的標記,這也將我們帶到了非洲的第五個自然區域——東部的高山區。

這片區域北起阿比西尼亞,南至南非版圖的起點讚比西河。該地區北部的居民是含米特人,雖然阿比西尼亞人和索馬裏人都有著卷曲的頭發,但他們都不是尼格羅人種。南部則居住著黑種人(尼格羅人)和歐洲人。

阿比西尼亞人在很久以前便信奉基督教,早在4世紀,也就是歐洲創立最早的基督教組織之前400年,他們就是基督徒了。然而,基督教教義也沒能阻止他們不斷地與鄰國開戰。公元525年,他們甚至越過紅海占領了阿拉伯南部,也就是羅馬人所謂的阿拉伯菲力克斯地區(相對於內陸的阿拉伯沙漠地區來說)。這次遠征讓年輕的穆罕默德認識到建立一個強大統一的阿拉伯國家的必要性,也是他開創一個宗教和建立一個帝國偉大生涯的開端。

穆罕默德的追隨者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埃塞俄比亞人驅逐出紅海地區,破壞他們同錫蘭、印度和遙遠的君士坦丁堡之間的商業聯係。從那次被擊敗以後,埃塞俄比亞就變成像日本一樣,對所有國外事物都漠不關心的國家了。直至上個世紀中期,眾多歐洲強國都開始覬覦索馬裏半島,這並非是因為它本身有什麼潛在價值,而是由於索馬裏半島位於紅海上,很快就會變成蘇伊士運河的延伸。法國最先看到了這一點,占領了吉布提港。英國人在經曆了一次對阿比西尼亞皇帝西奧多的艱辛遠征之後,得到了剛好位於亞丁對麵的英屬索馬裏,並控製了亞丁灣。在戰鬥中,有骨氣的皇帝為了不落入敵人手中,自己結束了生命。意大利在英法領地的北邊也搶到了一小塊土地,希望用這個沿海地區作為後勤供給地,以便發動對阿比西尼亞的光榮遠征。

這次光輝的遠征終於在1896年發生了,意大利損失了4,500名白人士兵、2,000名土著人士兵,還有一小部分人做了俘虜。自那時起至今,雖然意大利人依舊是英屬索馬裏南部那片土地的主人,但一直把他們的阿比西尼亞鄰居擱置一邊,沒有理會了。

當然,阿比西尼亞最終還是會走上烏幹達、桑給巴爾的老路。但是交通的困難,僅靠一條從吉布提到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依舊無法克服,整個阿比西尼亞高原的斷裂的地形成就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同時也意識到黑人們艱苦卓絕的鬥爭決心,這些都保護了這個古老的王國,使其免於被歐洲鄰居征服的命運。

在阿比西尼亞以南、剛果以東,有非洲3個巨大的湖泊。其中,尼亞薩湖有一條支流彙入讚比西河,維多利亞湖是尼羅河的發源地,坦噶尼喀湖則連著剛果河,這些都表明,此處是非洲製高點。過去50多年來的考察已經完全證明了這一點。位於維多利亞湖東南的乞力馬紮羅山海拔19,000英尺,魯文佐裏山海拔16,200英尺(普托裏密的月山,在20個世紀之後被斯坦尼再一次發現了),肯尼亞山高達17,000英尺,埃爾貢山則有14,000英尺。

整個地區都是曾經的火山區,不過非洲的火山在好幾個世紀之前就已經停止活動了。全部版圖在政治上又可以分成許多小的部分,但它們全部都在英國的統治之下。烏幹達是一個產棉國,在1899年淪為了保護國。

現在的肯尼亞殖民地原來歸英屬東非公司所有,1920年並入了英帝國版圖。德國過去在東非的殖民地,也變成了英國的托管地,如今是坦噶尼喀版圖的一部分。

最為重要的沿海城市要數桑給巴爾,是一個古老的、在蘇丹通知下的、奴隸貿易國的都城,1890年英國在此建立了保護國。這座城市是全印度洋阿拉伯商人聚集的中心,或許正因為他們的影響,桑給巴爾的土語斯瓦希裏語才能那樣廣泛地傳播。非洲的東海岸現在都講這種語言,就好像馬來語成為荷屬東印度群島的通用語一樣。如今,無論是誰想在印度洋3,000英裏海岸線上以及其後數百萬平方英裏的非洲內地做生意,一點斯瓦希裏語的知識已經是最有價值的資本了。如果他能再費心學點班圖語——整個南非的黑人都說這種語言,再加上幾個葡萄牙語單詞和幾句帶荷蘭口音的蹩腳阿拉伯語,那他就能從非洲大陸的這頭走到那頭,沿途都有人管飯了。

關於非洲北部的介紹到這差不多就結束了,隻有那塊位於大西洋、蘇丹山區與喀麥隆山區之間的沿海狹長地區尚未提到。這塊狹長地域在過去的400年中被稱作上幾內亞和下幾內亞。在講述奴隸製度的時候我以及你給提到過幾內亞了,因為所有的“黑色象牙”就是在此處集中,隨後運抵世界各地的。今天這片海岸已經分歸許多國家,但是除了集郵愛好者沒人會對這裏的住民感興趣。

塞拉利昂是英國一個古老的定居點,它和西邊的利比裏亞一樣都是最早的黑奴來源地。不管是塞拉利昂還是首都為蒙羅維亞(因我們的總統門羅而得名)的利比裏亞,帶給眾多心地善良的誠男信女們的都隻有失望,他們慷慨解囊,資助黑人返回祖國母親的懷抱,本以為會帶來好的結果,可事情卻沒有如他們所想的發展下去。

象牙海岸歸法國所有,阿克拉也無可避免地將變成法屬蘇丹帝國的一個港口。尼日利亞仍是英國的,以拉各斯作為首都。達荷美本來是一個當地土著人的獨立國家,1893年遭到法國的吞並。

大戰之前喀麥隆一直屬於德國,如今變成了法國的保護國,多哥的情況也是一樣。其餘地區都是法屬剛果的一部分。整個地區就由一個大的法屬赤道帝國與幾塊外國所有的小地塊組成。這裏其他國家手中的少數土地將來無疑也會被法國占領,法國會用現金購買或以世界上其他地方的別的什麼東西作為交換從列強手中得到它們。

荷屬東印度公司為達到縮短巴塔維亞至阿姆斯特丹航程的目的,曾取道波斯、敘利亞和亞曆山大,想辦法自己開辟出一條陸上通道。但是當美索不達比亞的兩位國王發生爭執時,郵件和商隊就陷入了無限期的拖延,因此大多數商品依舊不得不取道好望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