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特拉斯山脈到大海之間有一片名叫特爾的平原,盛產糧食。閃特高原因其中分布著許多小鹽湖而得名,是一片牧區,山上的坡地被越來越多地利用以種植釀酒作物,大型灌溉工程的修建使當地能夠種植熱帶水果以出口歐洲。這裏發現了銅礦和鐵礦,鐵路幹線可以將礦藏所在地與地中海的阿爾及爾、奧倫、比塞大這3個主要港口連接在一起。
突尼斯與阿爾及利亞東部毗鄰,在名義上依舊是一個獨立國家,有自己的國王,但是自1881年以後,就已經一直作為法國的保護國。不過由於這裏的法國人不多,移民大部分是意大利人。當這裏還是土耳其的領地時,後者曾與當地的猶太人發生了激烈的爭奪。猶太人在幾個世紀之前便已遷居到此,他們在這裏受到的待遇比在基督徒國家中要好上許多。
在突尼斯旁邊,首都斯法克斯是阿爾及利亞最重要的一座城市。在2,000多年前,突尼斯這個地方比現在重要得多,因為它是卡特·哈薩德,也就是羅馬人所說的迦太基的一部分。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一個可以容納220艘艦船的港口。然而當時留下的遺跡非常少,因為當羅馬人想要做一件事的時候,總是做得很徹底。他們仇恨迦太基人(當然這也是出於恐懼和嫉妒),以至於當他們在公元前146年占領這座城市後就將其夷為平地,沒有留下一所房屋。它們全部被埋在地下。那埋在地下16英尺深處的燒焦的廢墟,便是這座昔日擁有近百萬人口城市的遺跡。
非洲的西北角是一個官方稱為摩洛哥的獨立伊斯蘭君主製國家。但是其統治者蘇丹自1912年以後就隻是法國的傀儡,沒有什麼存在價值。而安特拉斯山的住民卡比爾人極力尋求自保,顧不上去為那個遙遠的王權煩惱。國王為了安全,一直在兩個首都——南部的摩洛哥和北部聖城非斯之間跑來跑去。這些附近的山脈十分凶險,甚至山穀中的居民從來不曾去耕中他們的土地。他們的收成都是從別的什麼地方偷來的。
一個人如果想非議法國在非洲這些地區的統治,能夠舉出一大堆的理由,但他們在公共交通的安全問題上確實創造了奇跡。法國人把政治中心遷到了 大西洋的沿岸城市拉巴特,這樣在必要時法國海軍就能及時提供援手。在拉巴特北邊幾百英裏處的大西洋邊有另一個叫阿加迪爾的港口,出乎意料地變成了世人關注的中心。在世界大戰爆發前4年,德國派出一艘軍艦到那裏,以警告法國不可以讓摩洛哥變成第二個阿爾及利爾。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最終促成了1914那次災難性戰爭的爆發。
在摩洛哥的一個小角落是西班牙的殖民地,位於直布羅陀海峽的正對麵,它是法國取得摩洛哥統治權後送給西班牙的和平禮物。通過報紙的傳播,休達和梅利利亞這兩座城市最近成了最出名的地方,報道說西班牙軍隊屢次大敗於當地叫做裏弗·卡拜爾的土著人之手。
裏弗山脈的西邊是一座座國際都市坦格爾,在18、19世紀時與蘇丹皇室聯係的歐洲各國公使都住在這一帶。因為蘇丹不想讓大使們離他的皇宮太近,於是坦格爾就被選為他們的駐地。
關於這片滿布山峰的三角地帶的命運,已經不再有什麼疑問了。在下一個50年中,整個地區都將屬於法國,和它一樣的還有我們接下來將會討論的非洲第二個自然區劃——那片棕黃色的大沙漠,阿拉伯人稱之為阿斯撒哈拉,我們現在的地圖上就叫它撒哈拉。
撒哈拉沙漠的麵積幾乎與歐洲大陸相等,覆蓋了從大西洋到紅海之間的區域,此外還越過紅海,阿拉伯半島實際上也是它的一部分。在北部地區,除了包含摩洛哥、阿爾及爾和突尼斯的阿特拉斯三角地帶之外,撒哈拉沙漠與地中海相接,其南部邊界則是蘇丹。撒哈拉是一個不太高的高原,多數地區的海拔隻有1,200英尺,到處都是被風沙摧蝕過的古老山脈遺跡。撒哈拉沙漠中也有相當數量的綠洲,形成的地下水供養了那些生活勤儉的阿拉伯人,過著不太豐裕的生活。每平方英裏0.04人的人口密度數字意味著,撒哈拉沙漠實際上是荒無人煙的。沙漠部落都是不停遷徙的,其中以柏柏爾人最為著名,他們都是極優秀的戰士。其餘的撒哈拉住民都是閃米特人(阿拉伯人)、含米特人(埃及人)以及蘇丹黑人的混血。
法軍的外籍兵團負責到這旅遊的遊客的安全,而且他們的工作非常出色。這些法國軍團(順便提一句,他們從來不被允許踏上法國的國土)有時或許有些粗魯,但他們麵對的問題的確棘手:靠用一隻手就數得過來的幾個人去維護一塊跟歐洲一樣大的區域的治安,就算是聖人也做不到。而且從常理推斷,沒有哪個聖人會去應征入伍。依靠駱駝的古老通商路線的重要性在逐漸減低,有輪子的機動車取代了氣味難聞的駱駝,對長途旅行來說無疑是既安全又經濟的。成千上萬隻駱駝集中在廷巴克圖,為撒哈拉西部的人們運送食鹽的日子已經一去不複返了。
直到1911年,撒哈拉的地中海沿海領域始終控製在帕夏手中,遵奉土耳其蘇丹為自己的宗主國。而到了1911年,意大利人看到法國毫無阻礙地占領了摩洛哥,和德國之間也沒有因此爆發戰爭,於是突發奇想,記起利比亞(拉丁文名是的黎波裏)也曾經是羅馬一個十分繁榮的殖民地。他們渡過地中海,把意大利國旗插遍了在這片廣達40萬平方英裏的非洲土地,隨後又禮貌地詢問世界上的其他國家有沒有什麼意見。由於沒有什麼人對的黎波裏感興趣(這隻是一片黃沙,既沒有鐵,也沒有石油),於是愷撒的子孫們就將這塊新殖民地據為己有。他們現在正忙著修建鐵路,並力圖在這裏種點棉花,以作為倫巴第紡織工廠的原料。
在東邊,這片意大利的殖民試驗田與埃及比鄰。這個國家十分繁華,它的富庶要歸功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埃及就像一個島嶼,西部是利比亞沙漠,南部是努比亞沙漠,構成了天然的屏障,北部和東部的邊界由紅海和地中海保護著。真正的、曆史上的埃及是一片屬於法老的古老領土,是古代世界中藝術、知識與科學的寶藏,實際上僅是一塊河岸兩側的狹長土地,河的長度與密西西比河大致相當。真正的埃及如果不算沙漠的話,其麵積比尼德蘭王國還要小。但是荷蘭隻能養活700萬人,肥沃的尼羅河穀地哺育的人口卻是這個數字的兩倍。如果英國人建造的大型灌溉工程能順利完工並交付使用,這裏可容納的人口將會更多。但是,這裏的農民(在田間辛勤勞作,幾乎無一例外都是穆斯林)卻隻能被束縛在土地上,因為在一個缺乏煤和水力資源的國家裏,工業是很難發展起來的。
自從公元8世紀穆罕默德進行大規模的征討過後,埃及就並入了土耳其,但仍然有一個本國的國王出麵治理。1882年,英國以埃及金融環境過於混亂,需要借歐洲之力出麵幹涉為由,出兵占領了這個國家。但是在世界大戰之後,“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呼聲日益強烈,英國被迫放棄了在這裏的權力,埃及重新成為了一個獨立國家,獲得了與其他國家締結條約的權利,但如果簽訂經濟條約仍必須經過英國的批準。英國軍隊撤出了所有埃及城市,隻在塞得港還有駐紮。不過英國要求,在亞曆山大港這個自從尼羅河三角洲上的達米爾塔與羅斯塔不複往日的輝煌後,就成為地中海地區最重要商業港口的地方,必須要保留一個英國的海軍基地。
這個協定是非常慷慨的,同時又是安全穩妥的。因為在那個時候英國已占領了蘇丹東部,不巧尼羅河正從此處流過。掌握了1,200萬個頭矮小、膚色棕黃的埃及人賴以生存的河水,英國十分肯定,對於自己提出的要求,遙遠的開羅是不會置之不理的。
任何熟悉近東政治情況的人,對於英國極力想要保持對這一地區有力控製的行為,都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對。通往印度的捷徑蘇伊士運河完全位於埃及的版圖之內,倘若讓其他勢力控製了這條商業大動脈,對英國來說無疑等於自殺。
蘇伊士運河自然不是英國人開鑿的。事實是,不列顛政府曾經盡全力阻止德·雷萊塞不斯著手開鑿任何一條運河。英國反對此項計劃的原因有2:第一,英國根本就不相信拿破侖三世所作的聲明,說什麼這條運河完全靠法國出資、由法國工程師修建,僅僅是一樁商業行為。維多利亞女王愛護自己親愛的在杜伊拉裏的兄弟,他們曾經在她可愛的子民為了一口麵包幾乎發起暴動之時,一度作為倫敦的特別警察而為其服務。但是普通的英國人卻不會在乎這些,聽到這個名字時所能想到的東西,並不比聽到某個半世紀前掏糞工的名字時想到的更多。另一方麵,女王更關愛自己的子民,擔心一旦這條通往印度、中國和日本的捷徑修通,將會嚴重影響到自己的城市——好望角城的繁榮。
但不管怎麼樣,運河還是修通了。威爾第創作了輝煌的歌劇《阿依達》來紀念這件壯舉,埃及國王傾其所有,為每一個外國遊客提供免費的食宿、船票和《阿依達》歌劇門票。前來觀光的人從塞得港到運河在紅海中的終點蘇伊士,塞滿了至少69艘船。
於是英國改變了自己的策略。當時的英國首相本傑明·蒂斯雷利出身於從來不缺乏商業頭腦的民族,於是設法掌握了曾經歸埃及國王所有的大部分運河股票。此外,由於拿破侖三世已經失勢,此處也已變成亞歐兩洲貿易的黃金通道,每年的收入差不多有4,000萬美元(1930年,經過運河的吞吐量就達到2,800萬噸,這個數字幾乎是我們聖瑪麗運河開通以來運輸貨物總量的三分之一),英國政府方麵也就沒有什麼可抱怨的了。
另外,埃及的土地上到處都是著名的古代藝術遺跡,你會發現金字塔就位於開羅附近。開羅曾經是古代孟菲斯城的所在地。不過上埃及的古都底比斯則位於離孟菲斯數百英裏的尼羅河上遊。遺憾的是,巨大的水利工程阿斯旺大壩將非拉爾變成了很多小島,這些小島如今遭到滿載泥沙的尼羅河水團團包圍,難逃被徹底衝毀的命運。公元前14世紀逝世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陵墓就是在這一帶發現的,這裏還有許多其他法老的陵墓。他們本人的木乃伊以及以前使用的家庭用品今天都在開羅博物館裏收藏。這個博物館現在幾乎快要變成一個陵墓了,但也正發展為世界上最有趣的文物收藏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