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多年的時間裏,奴隸貿易對非洲究竟意味著什麼,今天我們隻能通過一些可靠的數據來加以推測。實際動手獵捕奴隸的並不是白人,占據了整個非洲北部並逐漸轉而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壟斷了這樁勾當。1434年他們就開始了零星的貿易活動,用船把非洲黑人賣給葡萄牙人,但是直到1517年,這樁生意才成為一項巨大的貿易活動,其中的利潤極其豐厚。查理五世(著名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曾授權給他的一位佛蘭芒朋友,準許他每年向海地、古巴和波多黎各輸送4,000名非洲奴隸。這個佛蘭芒人又以25,000個金幣的價錢把這個皇帝授予的特權轉手賣給了一個熱那亞投機商,而那個熱那亞人又將特許權賣給了一個葡萄牙組織。然後,這些葡萄牙人便來到非洲,與阿拉伯商人掛上了鉤,阿拉伯商人襲擊了好幾個蘇丹部落,一共捕獲了一萬人(在航行中會損失掉相當的比重,必須把這些數量也計算在內),這些人被塞進肮髒難聞的船艙,運到大洋的另一端。

這條新鮮輕鬆的發財捷徑很快傳揚開來,人們爭相效仿。教皇頒布訓令將世界分成兩部分,一半屬西班牙所有,另一半屬葡萄牙所有,這使西班牙無法到達“奴隸海岸”,因此葡萄牙人就切實地掌握了這種“黑色商品”的販賣和運輸。但是當葡萄牙的壟斷被英國和荷蘭打破,奴隸貿易馬上成為了這兩個國家的專利,源源不斷地向全世界輸出“黑色象牙”(布裏斯托爾和倫敦商人對黑奴的戲稱)。直到1811年,英國議會終於通過了一項法案,規定販運奴隸為重罪,違者將被處以罰金並流放。然而從1517年到1811年,時間是如此漫長,甚至在1811年以後,盡管有英國軍艦的監視,奴隸走私依然持續了整整30年。直到19世紀60年代初期,歐美各國相繼徹底廢除奴隸製,這項活動才真正結束。(廢除奴隸製的時間:阿根廷是1813年,墨西哥是1829年,美國是1863年,巴西是1888年。)

奴隸貿易在歐洲統治者和政治家眼中是那麼的重要性,以至於他們都力圖壟斷奴隸販運,將全部的利潤收歸自己國家所郵件。由於西班牙拒絕同英國人續簽一樁奴隸貿易合同,在一些英國商人的發動下兩國竟爆發了戰爭。根據著名的《烏德勒支和平條約》,英國取代了荷蘭在西印度群島奴隸貿易中的壟斷地位。可是荷蘭並沒有屈服,早在1620年,荷蘭人就將首批非洲奴隸運抵弗吉尼亞,促成了在威廉和瑪麗統治時期通過法案,將殖民地的奴隸貿易對世界各國開放。的確,在荷屬西印度公司因可恥的疏忽失去新阿姆斯特丹之前,正是由於在奴隸貿易中賺取的巨額金錢才能夠免於破產。

我們掌握的有關奴隸貿易的數據非常少,因為通常情況下,奴隸販子們對自己的生意並沒有什麼科學興趣。但僅僅是我們知道的數字就足夠駭人聽聞了。根據精通非洲事物的法國紅衣主教、迦太基大主教、著名的白教父會(教徒們在非洲北部做過許多善事)的創始人由拉維日裏估計,非洲每年因奴隸貿易而損失的人口至少有200萬,其中包括在去往海岸的艱苦行程中死去的人,因年齡太小沒有價值而被丟下成為野獸食糧的孩童,以及那些被裝船運往其他國家的奴隸。

利文斯頓博士是另一位公正的旁觀者,據他統計每年被從家中掠走的人口有35萬(不考慮那些因毫無保障措施而死亡的奴隸),其中僅有7萬人能到達大洋彼岸。

從1700年到1786年,被賣到牙買加的奴隸就至少有60萬人,在此期間,英國兩個規模很小的奴隸貿易公司就向西印度群島運送了超過200萬的奴隸。截至18世紀末,利物浦、倫敦、布裏斯托爾擁有的200艘艦船組成的船隊一共可容納47,000名黑人奴隸,它們定期在幾內亞灣和新大陸之間往返。1791年,貴格會教徒與反奴隸主義者共同發起了反對這種暴行的運動。當時一項對貝寧灣沿岸進行的調查表明,當地共有販奴公司英國14家,荷蘭15家,葡萄牙4家,丹麥4家,法國3家。不過其中英國公司的裝備占優,掌握了奴隸貿易總量的一半,另一半則由其他4個國家分占。

以前我們對這片大陸上發生的駭人聽聞的勾當知之甚少,直到很久以後英國下決心徹底根除這種買賣,並派人去非洲海岸搜尋違抗者,此時人們方才發現,首犯之中赫然有當地酋長的名字。他們肆意賣掉自己的臣民,這與18世紀德國統治者把招募來的軍隊賣給英國去鎮壓弗吉尼亞和馬薩諸塞叛亂的做法並無兩樣。但是,這樁生意的普通組織卻都掌握在阿拉伯人的手裏。這是非常奇怪的事。《古蘭經》對這種暴行持堅決反對的態度,而且總體上說穆斯林教義對奴隸的態度也要比基督教詔令寬容得多。按照白人法律的規定,奴隸和她主人所生的孩子依舊是奴隸,而依據《古蘭經》,這樣的孩子應當與其父的地位相同,認可他為自由人。

當罪惡罄竹難書的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開發剛果的時候,需要大量廉價的勞動力,皇權作出的妥協讓步使得葡萄牙的殖民地安哥拉與剛果盆地內陸的奴隸貿易再次死灰複燃。不過萬幸的是,當這個卑劣無恥的老家夥(在一個君主立憲製的現代民主國家中,王位上坐著的卻是一個中世紀的惡棍,這不可思議的對照在很長時間裏都是難得一見的)死的時候,剛果自由邦已被比利時政府接管,這也意味著,最後一次試圖靠買賣人口獲取錢財的罪惡行徑終於結束了。

白人與黑人的關係有一個極為不幸的開端,但接下來的發展也是一樣糟糕。對於造成這種不幸狀態的原因,請讓我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簡要地描述一番。

在亞洲,白人所麵對的民族,要麼和他們的文明程度相當,要麼文明程度比白人還高。這也就是說,亞洲的民族有足夠的力量反擊回去,白人不得不謹慎小心,否則就會自食惡果。

上個世紀50年代發生在印度的兵變,20年前差點令荷蘭失去爪哇的可怖的巴哥羅叛亂,日本驅逐所有外國人的運動,僅僅幾年之前中國爆發的義和團運動,至今仍然動蕩不安的印度,以及歐洲和美國關於滿洲的照會受到日本的公然蔑視等事實,這一切都不容白人忽視。

而在澳大利亞,和白人們打交道的是那些還處於舊石器時代的貧困未開化的土著人,對這些人白人可以任意殺戮,就像殺掉那些危害自己綿羊的野狗一樣,不會有什麼內疚感。

當白人抵達美洲時,這片大陸的大部分地區都幾乎是荒無人煙的,隻有海拔高、環境良好的中美洲高原以及安第斯山脈的西北部(墨西哥和秘魯)有著 稠密的人口,其他地方差不多都是無人居住的。為數不多的遊牧民族很容易就被驅逐出去,而疾病把剩餘的那部分人推向死亡。

但是,非洲的情況就完全不同了。無論有奴隸製度、疾病、陰謀,還是遭到種種不人道的待遇,這裏的人口仍然沒有滅絕。白人們早上摧毀的一切,過一個晚上又會恢複原樣。白人持續地掠奪黑人的財富,結果就是製造了史所罕見的血腥大屠殺,而且至今都還沒結束。這是一場白人的槍彈和黑人的旺盛繁殖力之間的較量。

現在讓我們看著地圖,概略地說一說非洲目前的地理狀況。

粗略地說,非洲可以分為7個部分,下麵我將逐一進行介紹。讓我們從左上角開始。西北部就是臭名昭著的巴巴利海岸,這個曾經令我們祖先恐懼戰栗的地方位於他們從北歐航行至意大利和地中海東部地區各港口的必經之路上。這裏是可怖的巴巴利海盜的樂園,而一旦落入他們的手中,就意味著好幾年的奴隸生活,直到家屬用巨款贖回這些可憐的親人。

這片區域到處都是崇山峻嶺,這些山脈可以解釋為什麼這裏的國家會發展成今天的樣子,也可以解釋為什麼至今此處還沒有被白人徹底征服。山中地勢極為險要,遍布深壑,盜匪團夥搶劫之後便立刻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之中了。

飛機和遠程大炮在此處的功用微乎其微,就在幾年之前西班牙人才剛剛大敗於裏弗人之手。我們的祖先選擇了每年給統治非洲沿岸的蘇丹頭領們進貢,而不是拿自己的海軍和名譽去那些不許白人接近的港口冒險。他們在阿爾及利亞與突尼斯都設立了特別領事,任務就是處理被俘者的贖金事宜,他們還資助了幾個宗教組織,除了讓他們為那些不幸落入摩爾人手裏的水手禱告,再沒有別的事可做了。

從政治上來說,非洲大陸的西北角現在分成了4個獨立的部分,但它們都聽從來自巴黎的命令。法國對這一地區滲透和占領的過程早在1830年就開始了,雖然直接導致戰爭爆發的導火線隻是一個普通平常的蒼蠅拍,但其真正原因卻在於地中海西北岸長期以來人盡皆知的醜行——海盜。

在維也納會議上,歐洲的當權者們一致同意“必須做點什麼”來壓製地中海的海盜,然而會上卻理所當然得無法決定由哪個國家來承擔這項工作。因為得勝地英雄肯定會為自己撈取更多的利益,而這對其他國家來說是不公平的,這也是所有國際會議上常見的事了。

這時出現了兩個阿爾及利亞猶太人(幾個世紀以來,北非一切事務都掌握在猶太人手裏)因拿破侖時代他們運往法國政府的穀物而向法國要求賠償,這隻是舊大陸和新大陸的檔案中記載的陳舊索賠要求中的一例罷了,也是近兩個世紀以來無數紛爭和誤解的主要原因。如果國家都能像個人那樣為自己付清賬單,那我們的生活無疑將會變得更加幸福,也更加安全。

在為這樁小小的糧食索賠案進行交涉的過程中,有一天阿爾及利亞的總督突然勃然大怒,用他的蒼蠅拍打了法國領事。於是,法國封鎖了阿爾及利亞,而且開火射擊(這也許是意外,但類似的情況在軍艦環伺的地方時有發生)。1830年7月15日,一支法國的遠征部隊駛過地中海攻入阿爾及利亞,阿爾及爾總督被俘虜並遭到流放,戰爭轟轟烈烈地爆發了。

阿爾及利亞的山民擁立了一個領袖——阿卜杜·埃·卡迪爾,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同時也是一位富於智慧和勇氣的人,他在15年間帶領著阿爾及利亞人民堅定不移地反抗侵略,直至1847年才投降。他起先得到了許諾說允許他留在自己的祖國,但後來侵略者打破了諾言,把他押解到了巴黎。然而拿破侖三世還是釋放了他,條件是他永遠不再擾亂祖國的和平。阿卜杜·埃·卡迪爾隱居在大馬士革度過餘生,研究哲學,虔誠信教,直至1883年他去世為止。

早在他去世前的很長時間,阿爾及利亞的最後一次反抗也遭到了鎮壓。今天的阿爾及利亞隻是法國的一個省。那裏的人有權選派自己的代表,在法國巴黎的國會中維護自己的權利。年輕人可以在法國軍隊中服役,不過這也不全然是一個好的選擇。然而,從經濟的角度來看,法國在改善她新國民的生活條件方麵所做的工作是極為出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