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不是張騫“鑿通”的?
新知
作者:蘇三
漢朝版圖比秦朝大,因其打通了河西走廊——事實上是控製了河西走廊。之前,河西走廊一直暢通,但人們並不清晰地知道它的存在,絲綢之路的發現其實是一位近代法國傳教士的學術成就。即便是見多識廣的司馬遷,在以嚴謹著稱的《史記》中也誤認為是張騫(前164-前114,漢代探險家、外交家)“鑿通”了中西交通,這個觀念誤導了中國人2000多年。事實上,西域的絲綢之路一直發揮著中西之間的溝通作用,隻是這種交流隨著時局的變化而變化,並非永遠暢通無阻。
中國南方通過水路交通與西方的交流在商代便已存在,但這樣的交流較陸路少。比如,四川出現的部分麵貌為歐羅巴人(又稱白種人或高加索人,主要分布於歐洲、亞洲西部和南部、非洲北部及北美洲北部等地)的三星堆遺址(位於四川廣漢市西北,距今已有3000年至5000年的曆史)就可以說明這個問題,中原的一些考古發現也證明了中國與東南亞沿海地區的聯係。
羅馬人的船在漢代才到達中國南海,但這樣的船隊所需的經濟、技術與政治支持可能難以長期維持。所以,無論是陸路還是水路,古代直接的遠距離溝通極少,而且頗具偶然性,大多數的東西方交流以及此類的長途交流,都是通過短途分段交流連接而實現的。這樣的交接猶如一種原始咬耳朵式的信息傳播,最後就會造成信息失真,以訛傳訛,神乎其神——《山海經》裏麵千奇百怪的物種,可能就是類似的傳播方式導致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