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完畢,“好聲音”又開始,答卷結束後,考生魚貫而出,有警官收卷。一考生出場後,便大嚷:“真真苦惱死了,坐處也不寬;麵包也不夠吃;要吃茶,沒有泡好;要小解,偏偏有個巡警跟班。”大家聽了,哄笑而去。
口試最後一關,問題五花八門
口試,應該是現在的麵試,按照知事試驗章程,需要詢問地方人情風俗習慣。考試委員詢問時,也頗多趣語。有一位考生履曆紙上寫著供職禮部,考試委員卻問:“你曾供職學部麼?”看來是故意的,防其有假冒。該考生答道:“非學部,乃禮部也。”另有一人,是宜興人,委員特問:“宜興出好陶器,近來陶器銷路如何?”該考生乃曆舉陶器情形以對。又有一位是常熟人,委員就問:“翁常熟(翁同龢)後人如何?”此君乃曆舉其家世及其後裔之狀況以對。看似無聊,實則是一次真刀實槍的考驗。
另外,口試還特別注重考生有沒有做官經曆。一考生入場後,有三個委員,高高在上,先由首席委員發問:“你做過議員?”那人說:“是。”諸委員均搖搖頭,又問:“你從前沒有做過官麼?”那人答:“沒有。”諸委員又搖搖頭,又問:“你是何時由東洋畢業,及何時回國的?”那人答:“我是宣統三年畢業,當年七月回國的。”又問:“你在東洋共有幾年?”那人答:“六年。”又問:“你畢業回來,都做些甚麼事?”那人答:“曾在南京做過參議員。”諸委員一聽還是參議員,不是他們想要的人,都搖著頭說:“問完了,請去吧。”那人失望而去。看似繁瑣,實則考問心切,選賢至真。
錄取重工作經曆,誘發抗議
第一屆知事試驗總榜揭曉後,參考的畢業生多,落第也多,而有地方工作經曆者大都被錄取了。這為什麼呢?其實這是民國政府當時的考選宗旨,政府認為地方行政事務繁雜,沒有吏治經驗恐難勝任,於是在錄取時似乎偏向了有經驗的人,口試分都給得很高。本來前期的甄錄試、第一和第二試因為考試內容主要以法律試題為主,這使得畢業生們占了上風,然而口試卻來了個大翻盤。原來考委會在計算分數時,把前三試的平均分數再與口試的分數合並折半計算,使前者的優勢分給弱化了,後者口試分加強了,就出現了這個局麵。
畢業生們看出了門道,於是參考的600多名畢業生憤慨上書考委會委員長,對民國政府如此錄取方式提出抗議。他們呼籲:政府須知學生遠道來京,其中大多是貧寒之士,典衣賣地才籌得路費來京應試,誰料盡受其騙。為此,請求政府大發慈悲,將工作經曆一項資格刪去,則寒士幸甚!全國學生幸甚!然而這次抗議也沒有多大的作用,最後還是不了了之。
民國初期的“縣知事試驗”從1914年到1915年,共舉行了4屆,當時全國共有1643個縣,參加考試及格者2805人,而保薦免試者卻達到了3492人,錄取總數為6297人,每縣平均錄取近4人。這次“縣知事試驗”,主要針對“縣長”這一職位進行專門公開考試選拔,是現代文官考試的首次嚐試,在中國選官製度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為後來的政府乃至今天的公務員考試都提供了製度方麵的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