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很清淡。前來租書看的大多數是孩子,他們花2分錢就能租一本小人書看。陳景潤收下錢,遞上書,又低頭看他的數學書。直到街上的路燈都亮了,他才收攤回家。這樣一天下來能有幾角錢收入,陳景潤勉強能維持自己的生活。
回母校工作
1955年春天,福建省召開統戰工作會議,當時在省商業廳工作的陳景桐被抽去搞會務。會議報到的這天,來了一位溫文儒雅的學者,他在報到冊上簽上自己的名字:王亞南。
站在一邊的陳景桐心裏一喜,王校長的名字如雷貫耳,沒想到今天偶爾得見。他上前自我介紹是陳景潤的哥哥,說了弟弟的困境。王亞南得知陳景潤失業後說:“陳景潤數學基礎很好,鑽研能力也很強,就是表達能力差一點。我會想辦法幫幫他的。”他找到廈門大學黨委書記陸維持,商量讓陳景潤到廈大做資料員,不能讓他擺書攤了,這樣浪費人才。
王亞南和陸維持決定將陳景潤調回廈門大學,並為此開始四處奔波。在那個一次分配定終身,不允許人才流動的年代裏,要調進一個人並不那麼容易。當王亞南他們為陳景潤四處奔走的時候,陳景潤仍然每天守著書攤。他做夢都不敢想廈大會收下他這個被單位除名的人。
一天下午,書攤冷冷清清的,一個顧客也沒有,陳景潤坐在小板凳上看書,腳邊的紙盒子裏,隻有一枚2分的硬幣,在陽光下泛著清冷的光。父親氣喘籲籲地跑來了,他手裏拿著廈大送來的信函,喜氣洋洋地說:“景潤,景潤,王校長讓你去廈門大學工作哩。”陳景潤一遍又一遍地看著那份蓋著廈大公章的信函,淚水湧上眼眶。
1955年2月,經王亞南推薦,陳景潤終於回廈大數學係任助教。陳景潤到廈大後,被分配在圖書館,管理數學係圖書資料閱覽室。王亞南又向圖書館領導做了交代,要讓陳景潤有充足的時間研究數學。
陳景潤十分滿意自己的工作。閱覽室並不算大,但裏麵從此有了他的一個固定座位,還有一張書桌。這裏有各種中文的、外文的數學書籍和期刊,再也見不到使自己窘迫不堪的學生的眼光,再也不用自己去憋著嗓子講那種並不熟悉的普通話。從此,陳景潤就像一個進了教堂的虔誠的修士,一頭紮在閱覽室裏,一切與數學無關的雜念都被排除到了腦後。陳景潤同時研究數論,對組合數學與現代經濟管理、科學實驗、尖端技術、人類生活的密切關係等問題也做了研究。
其間王亞南不止一次地關心他的工作和科研,說:“陳景潤非常用功,這是很大的優點,對這樣的青年,應該特別關心。”
1956年,陳景潤發表《塔內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翌年9月,由於華羅庚的重視,陳景潤被調入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裏程碑。在陳景潤落魄的那段日子,可以說是他的恩師王亞南給了他再造的機會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