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潤:從小人書攤主到數學大師
人物
作者:賴晨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1933—1996,福州人)創造了舉世震驚的奇跡:屈居於6平方米小屋,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6麻袋的草稿紙,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隻有一步之遙的輝煌。他的成長曾經得到經濟學家、教育家王亞南(1901—1969)的扶持,王亞南對其可謂有再造之恩。
邋遢的學生
1950年至1953年,陳景潤在廈門大學數學係學習期間,校長王亞南就知道陳景潤是一個學習上埋頭苦幹、不修邊幅的學生。
在同學們眼裏,陳景潤是一個和善的老實人,也是一個讓人
難以理解的怪人,性格孤僻、不修邊幅。他的生命裏似乎隻有書,隻有那些字母、數字和公式。他的口袋裏永遠裝著一支筆和幾張紙,一有空就在上麵寫寫畫畫。
在同學中流傳著一個關於陳景潤的笑話。一天,從教室回宿舍,突然間天下起了大雨,同學們紛紛四散奔跑,隻有他渾然不覺,依舊不緊不慢地走著,直到雨水將衣服淋得透濕,他才驚覺異常,於是大驚失色、嘴裏哇哇叫著奔跑起來。他生活沒有規律且邋裏邋遢,衣服似乎隻有一種黑色,黑色的布帽子,黑色的中山裝,光著腳,穿一雙黑色的膠鞋,總是很髒了,才脫下來在水盆裏泡一泡。他似乎從不刷牙、也少見他洗臉。
失業擺書攤
陳景潤大學畢業後被分配到北京四中當教師(1953—1954),因口齒不清,被學校拒絕安排上講台授課,隻可批改作業,後被“停職回鄉養病”(辭退),工作和生活一度都陷入困境。
陳景潤被北京四中辭退了,失業在家,經常生病,十分苦悶。1954年的冬天,是陳景潤一生中最淒冷的一個冬天。父親陳元俊整天愁眉苦臉,他沒想到辛辛苦苦送兒子念了大學,兒子卻連工作都找不到,沒有經濟收入,身體又多病,他今後的生活怎麼辦?
家裏一天到晚彌漫著嗆人的中藥味,在家人的照顧下,陳景潤的病情終於漸漸得到了控製。
陳景潤想出去找份工作,教書他顯然不行,做體力活,他更不行。苦悶中,他幾乎每天都去書店看書,從這家書店換到那家書店。漸漸地,離家近的幾家書店的營業員幾乎都認識了這個隻看書不買書的顧客。這樣的顧客當然不受歡迎,終於有一天,他被攆了出來。
後來,陳景潤的腦子裏閃出一個念頭,為什麼不可以擺個租書攤,這個活不累,還能一邊守攤點一邊看書。一天,他將這個想法跟父親講了。父親給他湊了一些錢,大哥陳景桐又給他送來了一些書。小書攤終於在馬路邊擺開了。每天早晨,陳景潤推著裝滿了書的小推車離開家,小推車“吱吱”叫著穿過小巷,停在熱鬧的街邊,他擺開攤子放上書,將寫有“租書”的牌子擺放好後,就坐下來看隨身帶來的數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