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如怨如怒的阿炳
正當我靜靜地傾聽貝多芬《命運交響曲》的時候,突然想起了2005年的一件往事,是五·一長假期間,我去華東旅行,有幸參觀了無錫錫惠公園,當我注目凝視著這個以“天下第二泉”著稱的惠泉時,伴著泉水的湧動,《二泉映月》這支婉轉的二胡樂曲又在我的耳際回蕩,仿佛在向我們講述著一個不平凡的故事。
《二泉映月》是民間藝人阿炳的傑作。阿炳出生在江蘇無錫,一生受盡苦難,母親秦氏在他出生後一年多就去世了,20歲時,父親患病去世,21歲時,他患了眼疾,35歲時,雙目失明, 於1950年12月4日走完了他辛酸坎坷的一生,去世後葬於無錫西郊山腳下的“一和山房”墓地。
阿炳對民間音樂有著濃厚的興趣,從小就學習了擊鼓,吹笛,拉二胡,彈琵琶。十五六歲時,已成為當地的一名出色的樂師。就在他三十五歲的時候,疾病使他雙目失明。貧病交加的他,流落在街頭,生活極為艱苦。但他為人有骨氣,性格剛毅,從不乞求別人的施舍,而是以賣藝為生。由於社會動亂、生活困窘,他大半生都是流落街頭,以賣藝為生,飽嚐了人世間的辛酸苦澀,受盡了生活中的曲折磨難。創作《二泉映月》時他已經雙目失明。
阿炳長期生活於社會的底層,有著鮮明的愛憎,他曾編演過許多樂曲,如《聽鬆》《漢奸的下場》等曲目,表達了他對日寇及漢奸的極大的憤慨,而他因此也成了反動當局的眼中釘、肉中刺。1947年,國民黨地方走狗將阿炳毆打成疾,被迫停止了賣藝生活。經曆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阿炳終於盼到了新中國的成立,他的藝術生涯也進入到了一個新階段。1950年夏,中央音樂學院采訪了阿炳,並在匆忙中錄下了他所彈奏的《二泉映月》《聽鬆》《大浪淘沙》《昭君出塞》等六首樂曲。他還答應半年後繼續錄製二三百首二胡曲。可是,由於長期遭遇舊社會的折磨,疾病纏身的他竟於當年12月4日吐血身亡。阿炳之死以及他的數百首樂曲的失傳,不能不說是中國音樂史上永遠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
我是一個文學愛好者,同時對音樂藝術和書法藝術有著濃厚的興趣,每當工作之餘或寫作閑暇,聽聽古今中外的器樂名曲或經典歌曲,這樣做的目的有兩個,一則放鬆神經,得到休養生息,消除疲勞。二則用經典名曲和經典歌曲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大腦思維,並在音樂欣賞中受到啟發,產生一點寫作的靈感。《二泉映月》是我最喜歡欣賞聆聽的名曲之一,它在我的心靈深處常常擊起一串串浪花,讓我產生無限的遐想。此時此刻,當我注目眼前的惠泉,我不禁想,在那些月白風清的深夜,阿炳便是坐在這裏,將幽幽的琴聲和著淡淡的月色,回蕩在二泉之上。側耳聆聽,果有琴聲從茶亭那邊嫋嫋傳來,如泣如訴,如怨如怒,為第二泉平添一縷淒美的神韻。這是阿炳在麵對那月光雖明,世道卻暗,泉水雖甜,人世卻苦,水麵雖平,人間不平的現實,用弓弦傾訴著心中的悲苦和淒愴。也許眼盲的人於聲響格外敏感,看不見光怪陸離的人間幻象,惟有用心靈的聲音來哭訴生命的悲涼。於是,他便借景抒情,融情於景,傾訴著自己內心的辛酸和不平,遂取名為《二泉映月》。
據有關文字記載,阿炳年輕的時候曾有過一段風花雪月、朱門酒肉的歡快生活,這一段生活養育了他的才情。在他雙目失明後,生活趨於困苦,加上當年戰火連年,人民生活於水深火熱之中,阿炳對世態炎涼和人情冷漠的感受更加深刻,何況他還有十分深厚的道教背景,很容易產生看破紅塵、順其自然的心態,這使他逐步從淒涼痛苦中歸複於平靜、解脫和釋懷。在他最後的歲月裏, 阿炳的心態已是飽經滄桑,飽償了人間世態炎涼後的宗教式的深邃和寧靜。他的創作給我們心靈以震撼和撫慰,但不是揭示傷痛;他並不以抗爭為背景,卻在平衡的心態中表現出厚重和向上的精神。
《二泉映月》表現的主題是命運,傳達出來的是一個經曆舊中國生活坎坷與磨難的流浪藝人的辛酸苦澀和倔強不屈。全曲婉轉流暢、跌宕起伏,是一首變奏式的曲子。深情的旋律如泣如訴、如怨如怒,時而委婉低回、時而激越高亢,不僅抒發了作者內心的憤懣和哀痛,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和理想境界的向往。因為《二泉映月》是阿炳心中的歌,它帶有動人的情節,它的敘事性在阿炳人生坎坷的經曆中得到了昭示,作品通過變奏來表現作者飽經風霜、漂泊坎坷的一生,從中揭示了他辛酸悲惻、感傷憤懣的內心情感,展現了他與命運相抗爭的堅毅自信、剛直倔強的氣質,並寄托著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這是一曲命運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