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1 / 2)

第三章

奔騰澎湃的貝多芬

我聽見了一百年前,一位雖然聽得見雷聲,但已聽不見大型交響樂隊演奏自己樂曲的五十七歲的倔強老人,他最後一次揮動著拳頭向著天空的咆哮,然後,瞑然而逝。他就是德國音樂巨匠,與海頓、莫紮特一起被後人稱為“維也納三傑”的貝多芬。貝多芬不愧為一位偉大的音樂家,其實,他的人格比他的音樂更偉大。他的《英雄交響曲》、《歡樂頌》、《G小調交響曲》,傳達出了一個藝術家的氣節,一個熱愛和平者的心聲。

貝多芬於1770年12月17日誕生於德國波恩。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是該地宮廷的歌手,但他的父親碌碌無為、嗜酒如命。母親是一個女仆,心地善良、性情溫柔。艱辛的生活剝奪了貝多芬上學的權利,他自幼表現出的音樂天賦,使他的父親產生了要他成為音樂神童的願望,成為他的搖錢樹。他不惜打罵,迫使貝多芬從4歲起就整天沒完沒了的練習羽管鍵琴和小提琴。7歲時貝多芬首次登台,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被人們譽為第二個莫紮特,從此以後,他拜師學習作曲。11歲發表第一首作品《鋼琴變奏曲》,13歲參加宮廷樂隊,擔任風琴師和鋼琴師。1787年到維也納開始跟隨莫紮特、海頓等人學習作曲,但他的命運極其坎坷,甚至可以說,一開始,人生對於他來說就隻是一個悲慘世界。他是在嚴酷的體罰中苦學提琴的,然而,痛苦似乎無時無刻都不在叩擊他的命運之門。

1800年,在他首次演出獲得成功後,一個光明的前途似乎就要在貝多芬的麵前展開。也就在此時,一場巨大的災難突然間降臨到貝多芬身上,他發現自己的耳朵變聾了,這對貝多芬來說無疑是一個晴天霹靂,造成了難以愈合的創傷,也帶來了沉重巨大的打擊,絕望之際,他好幾次尋求自殺。我們誰都知道,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沒有比失聰更可怕的了。因而人們可以在他的早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中理解到這種令人心碎的痛苦。然而,性格倔強的貝多芬並沒有向挫折和困難輕言失敗,這就是快樂人生克服痛苦的第一步。他以百折不撓的精神,戰勝了失去聽力給他帶來的重重阻礙,從痛苦的岩石中發掘出無盡的靈感,導引出快樂的甘泉,他抗擊挫折的決心在旋律中躍動,他沉迷音樂的快樂在音符間流淌。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有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曲》、《暴風雨》、《熱情》等等。他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遇禁止的封建複辟年代裏,他依然堅守“自由、平等、博愛”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振臂呐喊,反映了當時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爭取民主的革命熱情,寫下了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紀啟蒙運動和德國狂飆突進運動的影響,性格突出,個性鮮明。在音樂表現上,他幾乎涉及了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了交響型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貝多芬是古典音樂的集大成者,同時又開辟了浪漫音樂道路,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為人類留下了無價的音樂寶藏,因此,世人尊稱他為“樂聖”。 與莫紮特相比,貝多芬的童年太不幸了。莫紮特在童年受到良好的教育,他的練功時間是愉快而安靜的,有著一個慈愛的父親和一個被鍾愛的姐姐;而貝多芬則不然,雖然他的演奏贏得了家鄉人的尊敬,但世界性的旅行演出卻遠未像莫紮特那樣引起世人的驚歎。

貝多芬無時不對生活充滿著一顆火熱的心,可是他的熱情是非常不幸的,他總是交替地經曆著希望和熱情、失望和抗爭,這無疑成了他的靈感源泉。1801年,貝多芬創作了著名的鋼琴曲《月光曲》,而觸動貝多芬創作這個曲子的不是皎潔如水的月光,而是貝多芬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的痛苦心情。也就在這一年,他愛上了貴族出身的姑娘朱列塔,並把《月光奏鳴曲》獻給她。朱列塔是一位伯爵的女兒,比貝多芬小14歲,兩人真誠相愛,因為門第的鴻溝,又迫使兩人分手。幼稚自私的朱列塔不能理解貝多芬崇高的靈魂,以門第觀念拒絕了他的求婚,並於1803年和一個叫伽侖堡伯爵舉行了婚禮,朱列塔的拒婚曾一度令貝多芬悲痛欲絕,他曾絕望的寫下了遺書。當貝多芬在遭受這一沉重打擊之後,他把由封建等級製度造成的內心痛苦和強烈悲憤全部傾瀉在這首感情熾熱的鋼琴曲中。

關於《月光曲》還有一段這樣的軼事,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屋的窗前,發現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後才知道這個姑娘非常喜歡自己的作品,貝多芬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貝多芬雖是享譽盛名的大作曲家,但他並不是當時歐洲上流社會中貴族婦女心目中的偶像,在女性中他的粉絲並不多。這於他相貌醜陋,不修邊幅,平時生活有些邋遢不無關係。據為貝多芬作傳記的羅曼·羅蘭描述,貝多芬看上去像田間的稻草人。傳說在街頭曾經被警察當作流浪漢給抓了起來,因為警察不肯相信衣衫襤褸得乞丐一樣的人竟會是一位世界著名的大作曲家,更不能相信這樣一副軀體裏竟能容得下世界最奔騰澎湃的靈魂。恰恰是在這個衣衫襤褸瘦枯伶仃的軀體裏,奔騰著世界上最洶湧的靈魂。這樣的奔騰澎湃,這樣的肆無忌憚的放縱,以及毫不理睬傳統風尚的作風,正是貝多芬不同於十七、十八世紀那些謹守法度的其他音樂天才的地方。他是造就法國革命精神風暴中的一個巨浪,他的同行先輩莫紮特從小就梳洗幹淨,穿著華麗,在王公貴族麵前舉止大方,完全是一派文溫爾雅的紳士風度。莫紮特天性文雅,與當時的傳統和社會很合拍,但也有靈魂的孤獨。和他比起來,從社會地位上說貝多芬就是個桀驁不羈的藝術家,一個不穿緊腿褲的激進共和主義者。莫紮特是很有遠見的音樂大師,他聽了貝多芬的演奏後說:“有一天他是要出名的。”但是即使莫紮特活得長些,這兩個人恐也難以相處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