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的心中充滿了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想,他是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的熱烈擁護者。1798年,柏納多特將軍出任法國駐維也納大使,貝多芬常到他的家裏做客,並和他周圍的人有密切的交往。1802年,貝多芬在柏納多特的提議下,動手寫作獻給拿破侖的《第三交響曲》。在他的心目中,拿破侖是摧毀專製製度、實現共和理想的英雄。1804年,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響曲》。正當他準備將新近完成的《第三交響曲》獻給拿破侖時,拿破侖稱帝的消息傳到了維也納。當他得知這個消息後,怒氣衝衝地吼道:“他也不過是一個凡夫俗子,現在也要踐踏人權,以逞其個人的野心了。”說著將寫給拿破侖的獻詞撕個粉碎,扔在地板上。過了許多日子,貝多芬的氣憤才漸漸的平息,並允許把這部作品公之於世。1804年12月,這部交響曲在維也納羅布科維茲親王的宮廷裏首次演出。《第三交響曲》就被稱為“英雄交響曲”。
1827年3月26日下午,天空突然下起一場大雪,伴隨著震耳欲聾的春雷,貝多芬正走向他生命譜線上的最後一個休止符,這位天才的音樂巨星在維也納隕落了。據目擊者說,在罕見的雷鳴電閃過後,貝多芬猛然張開了眼睛,舉起了右手,望著緊握的拳頭,表情十分嚴峻,好像他是一位英勇善戰的統帥,正在命令士兵衝向敵軍陣地。據說,一個人的死法,往往是他一輩子如何活過來的最高表現形式,是他一生道路的頂峰和總結,是他的人格形象的最後造型。如果我們把貝多芬的生命曆程看作是一部波瀾壯闊的交響曲,那麼,他臨死的表現和氣度,便是最後樂章的最後幾個光輝和弦的長達十幾個小節的激越轟鳴。
在貝多芬的許多作品中,休止符往往是超越自己、升騰到一個新層次的彈跳點;是為了引導後麵更為壯麗樂句的崛起,總是充滿了新奇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充滿了種種的深意和內涵。在凝固的一刹那,一切聲音都已戛然而止,然而這正是整個樂曲中最令萬千聽眾肅然起敬、發人深思、教人做出豐富遐想的絕妙地方。
音樂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生命本身又何嚐不是時間的藝術?貝多芬生命的最後休止符比他任何作品中的休止符都要更加完美,更富於感染力,更具有生命力。從那以後,整整一百六十年過去了。可他的旋律一直在世界上空、在人類心靈的深處回蕩。
在這個世界上,貝多芬是眾口喧騰、有口皆碑的德國人姓氏之一。這個姓氏所創造的音響世界,意味著教人挺起腰板站著生,意味著教人昂首挺立去接受痛苦命運的嚴峻挑戰。貝多芬音響世界的最大功能是教導那些懦弱者具有生的勇氣、倔強和膽識;教導那些精神跪倒的人用獨立的頭腦霍地站起來;教導那些欠缺意誌和自信力的空虛心靈奮發向上。
我想,隻要有道不盡的藍天、白雲、星星、月亮的燦爛美好,就會有抒寫不完的人類命運的曲折複雜,也就有研討不透的老子、孔子、曹雪芹和莎士比亞的蘊籍深邃,就會有永遠可講的海頓、莫紮特、貝多芬、肖邦的剛健進取。別的毋庸贅言,僅貝多芬的小提琴協奏曲以平靜的定音開始,然後是在D大調上做答,便足以曆久彌新。這並不奇怪,因為貝多芬的音樂創作,正是他對整個人類命運的熱切關注和憂慮的結果。
今天,我們每每演奏、欣賞貝多芬的樂曲,都可以被看成是對貝多芬之魂的紀念和崇敬。而一個民族紀念與自己相距一個多世紀、遠隔萬水千山的另一個民族的文化偉人,正是對我們中華民族之魂的刷新和紀念,也正是一種自信心的強有力表現。
讓貝多芬所創造的音響世界的壯美不斷豐富、滋潤和啟迪我們的內心世界,給我們以思想的亮光和精神上的熱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