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香港電影金像獎隻能支持香港電影(1 / 1)

專欄

作者:列孚

在當下香港電影充滿危機感的狀況下,香港電影更需要金像獎的支持,否則,如果連金像獎也變“質”了,屆時香港電影也許就真消失了。

最新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名單揭曉,未料內地因為部份佳作或表現上佳的影人並無進入入圍名單內而大鳴不平。甚至有人指責香港電影金像獎對港片(或合拍片中以港人為主的影片)“偏愛”而忽視內地作品和電影人。台灣金馬獎則不止將大陸電影和電影人列入提名名單,甚至也獲獎,為什麼金馬獎可以反而金像獎將內地電影排除在外?

這是對香港電影金像獎的誤解。

從1981年第一屆香港電影金像獎起,其最基本宗旨就是鼓勵香港電影和對優秀香港電影和電影人進行褒獎。到該活動由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接手(之前是由《電影雙周利》主辦)後,製定了更嚴格要求,甚至連非膠片拍攝的電影也排除在外(但是這一條規定將會作出修改,因為數碼拍攝已成潮流)。香港電影金像獎從來就隻是為香港電影服務而不是為了所有中國區域的電影服務,排他性很強,是非常純粹的區域性電影獎項。

那麼,金馬獎為何會將港片、大陸電影也列入評選範圍?

說來話長。1966年之前,香港的長城、鳳凰和新聯(簡稱長、鳳、新,即銀都前身)製作的影片影響甚大,並屢創票房新高。因此,其時台灣當局仍以“正統”自居,為要籠絡香港左翼以外的電影公司,故而在舉辦電影金馬獎作為“中華民國”電影最高榮譽獎項時,在所謂符合港九影劇自由工會(這是為對抗以長、鳳、新為主體的華南電影工作者聯會而成立的組織)條件下的香港電影公司、電影及影人,均有資格參加金馬獎提名、評選。故而早在上世紀的六十年代,香港許多電影均不但參加了金馬獎評選並曾獲得過多個獎項。及至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兩岸關係開始緩和,形勢出現了新的變化,以李行為首的金馬獎委員會不僅率領台灣導演組織率先與大陸和香港導演組織每年舉行兩岸三地導演會議,還在金馬獎引入大陸電影、影人參加該個獎項評選。這樣,金馬獎就成了兩岸三地中文電影的一個大聚集、大評選。

由於曆史原因,金馬獎就成了現在的中文電影中一個重要獎項。此外,香港電影金像獎不僅僅隻是局限於支持本土電影工業,其深層原因也有法製方麵的因素。故而,金像獎也就隻能將內地電影聯同中國台灣等地的電影一樣,被列為子獎項“亞洲最佳電影”的單個獎項中。

明乎此,對香港電影金像獎為何“偏袒”香港電影也就有一些了解了。

那麼,香港電影金像獎會否在未來修改章程,與金馬獎一樣成為中文電影的一個重要獎項?在我個人看來,短期內不會。因為,香港電影人一直對香港電影抱有極深的感情和寄望,並堅持認為香港電影的特色和傳統是需要承傳的。在當下香港電影充滿危機感的狀況下,香港電影更需要金像獎的支持,否則,如果連金像獎也變“質”了,屆時香港電影也許就真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