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間名為“103俱樂部”的創辦人哈特回憶說:“那時什麼規則都沒有,你可以隨便選個地方,建個俱樂部白手起家。”哈特說自己並不是在懷舊,但是回想起上世紀90年代早期的柏林,他的臉上露出的卻是有些無奈的微笑。“當初的東柏林沒有互聯網,沒有手機,幾乎連幢像樣的高樓都見不著,大家都互相認識,有事基本靠聊天交流。”
柏林的俱樂部文化是自發性的最佳代表,這些俱樂部說不定哪天就會突然出現,成為紅極一時的“玩家”聚集地,過上幾個月卻又逐漸關門歇業。
20年過去了,哈特還在柏林,他坐落在米特的Bar Tausend也依然在為柏林的文化增添色彩。每年的電影節期間,這裏總能看到大明星的身影,2010年,萊昂納多·迪卡普裏奧(Leonardo DiCaprio)和本·斯蒂勒(Ben Stiller)就是這裏的常客。
哈特擔心過多的宣傳會毀了柏林的氛圍——“宣傳太多是危險的。”不過到目前為止,這座城市依然秉承著自己一貫的“範兒”。柏林這個不夜城依然歡迎“懷揣一個夢想和幾百歐元”的夢想家來開酒吧;20多歲的俱樂部愛好者,依然會坐著飛機不遠千裏到那些著名的俱樂部來個72小時的“朝聖之旅”;在新克爾恩(Neukolln)這些更“原始”的地方,你依然能看到最“原始”的俱樂部——銀行俱樂部——找個自助銀行的小屋,一直玩到警察趕人。
當然,在過去的20年裏,柏林也有了一些改變,這裏也可以找到擁有米奇林星級認證的餐廳,可以到弗雷德裏希大街去大采購,或者在Soho House享受一下SPA。不過隻有到那些小街小巷裏,你才能認識真正的柏林。
迪士尼公司前德國負責人沃爾夫岡·布勞恩現在是德國獨立發行公司Kinowelt的負責人,他說:“柏林人才濟濟,這裏有本土的先鋒電影人,也好萊塢的大腕製作人。為了把Kinowelt打造成德國最好的獨立發行公司,地點隻能選在柏林。”
顯然,對於柏林的魅力沒有抵抗力的並不止布勞恩一位,他已經成功說服Kinowelt的母公司StudioCanal將總部搬到柏林,又將公司最近的一部重頭戲《致命伴旅》(the Tourist)在歐洲的首映式安排在柏林的波茨坦廣場。影迷們樂昏了頭,媒體欣喜若狂,明星們也受到了特殊待遇——禮貌且有節製的“狗仔隊”。除了柏林,皮特這一家子還能在哪個大城市享受到全家自由出行不受打擾的“普通人”禮遇呢?
巴貝斯保製片廠的克裏斯多夫·菲塞爾(Christoph Fisser)說:“柏林的地下文化才是最大的魅力,所以明星們都愛到這兒來,而且還是一來再來。如果你要玩高檔,倫敦或許比較適合你,但說到地下文化,哪裏都比不上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