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
作者:老末
槍是什麼?暴力。為何要借槍?為革命。革命就需要暴力,而且需要的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暴力。暗殺一個惡貫滿盈的日本侵略者,光靠三八大蓋不行,要去借隱蔽性更好的手槍。手槍威力不夠,要去借歪把子機槍。歪把子機槍目標太大,要去借狙擊步槍,瞄準鏡要6倍以上。狙擊步槍被敵人繳獲,那就再去借來歪把子。最後全都無效了,還是要靠手槍——靠殊死的搏殺,用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一次難以想象的殺戮行動。這就是革命,充滿暴力色彩的革命,為了達到目標,不惜一切代價的革命。薑偉在《潛伏》之後,為我們帶來了這部更為濃烈、更為抽象的《借槍》,他用30集的容量,用令人窒息的緊張感,用極為準確的鏡頭語言,更加深邃地探討著革命和暴力的終極意義。
但這些還都僅是表象,《借槍》的獨特之處不在“槍”而在“借”上。這個“借”字將“革命”這個崇高而空洞的概念準確拉回到了日常生活層麵。為敵人對中共情報網絡的破壞,熊闊海——一個潛伏在敵占區內的中共間諜,從第一刻開始就陷入到極為嚴酷的困境之中。因沒有了經費來源,也失去了洋行的工作。他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如何才能養家糊口。當腰包裏連一個大子都不剩的時候,麵對老婆埋怨的眼神,麵對女兒期待的目光,熊闊海別無選擇。為了家庭,他可以拋棄男人的尊嚴,哪怕是為了一塊錢也在所不惜。所以最初我們看到的《借槍》,其實借的更多的不是“槍”而是“錢”。熊闊海終日周旋於天津法租界各種勢力之間,想盡一切辦法甚至不惜背上騙子的罵名也要借到錢,他惶惶不可終日,在極度的生存壓力之下,支撐他的不是那些大道理的革命理想,而是一個父親、一個丈夫、一個男人的生存本能。這個“借”字當中,革命已完全不是那些高亢的口號,而實在地成為了日常生活本身,這一個“借”字當中,飽含著多少生活的艱辛,又有多少現實的無奈!
《潛伏》曾被人解讀出了“辦公室哲學”等等諸多現實情節,到了《借槍》這一點則更為明確。深入其中你會發現,這真的不僅僅隻是一部革命曆史題材的諜戰劇。天津法租界中共地下黨的革命工作如同做買賣,一筆一筆的生意經念下來,是妥協、是務實、是執著、是果敢。毫無疑問,這群人做的是掉腦袋的大買賣,要想成功就需要具備各種極端複雜的條件。而當客觀條件不具備的情況下,就隻能靠“借”來解決,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智慧方式,三國演義裏麵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借襄陽,都是在自身條件不利的情況之下依靠智慧借助外部力量得以成功。《借槍》同樣如此,它用一個精彩絕倫的故事,糾正了人們對於所謂理想主義者的偏狹理解——真正的理想主義者絕非不食人間煙火,他們必定是要在理想主義之下采取最為務實的方式——借助同誌的力量、借助敵人的力量、借助旁觀者的力量,借助各種媒介、各種勢力將自身的劣勢轉化成為優勢,這一點也恰恰正是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百年中國大亂局中最終脫穎而出的根本所在。
其實以上所言還不能呈現《借槍》這部作品那深邃涵義的十之一二,因為作者以自己對中國近現代曆史的熟稔和深切的體察為我們建構了一個值得反複分析討論的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