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二百二十七年二月,魏國上將軍王翦領兵兩萬到達秦國巴郡東麵的魚複。
而在魏國南郡的郢城,當地郡守也已經開始集結了三萬兵力,用以隨時為王翦補充後續兵源。
巴蜀兩地多山,不過好在江水從巴郡的涪陵,流經魚複、南郡等地,魏國便利用江水,將一批又一批的兵員、兵甲、糧草及其他物質運往魚複,倒是省了不少人力、物力。
也正是因為有江水之便,去年龐癝和姚賈商議停戰協議之時,方才選擇了魚複這裏。
如若不是因為這裏的水利之便,龐癝就隻能選擇北麵的房陵、上庸等地,再從那裏直撲漢中了。
現在的漢中雖然要比巴蜀兩地繁華許多,可那裏卻是山路崎嶇,再加上漢中位於巴蜀和關中、隴西等地的包圍之中,魏國即便取得了漢中,隻怕也很難守的住。
都說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連千年後的李白都這麼說,更何況是戰國時代呢?
在戰國時代,除卻僅有的幾條棧道能夠通往巴蜀之外,根本就沒有其他的路可以走,是真正的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也正是因為如此,龐癝才選擇了有江水流經的魚複。
雖然從魚複入巴蜀,戰線要拉很長的距離,可水讓這裏的水路是最為便利的呢?
三月,王翦率領麾下人馬到達魚複西的朐忍。
朐忍是一座人口不滿千人的小縣城,這樣的小縣城,巴蜀兩地比比皆是。
亦或者說,整個巴蜀兩地,除卻成都、涪陵兩座城池還像點樣子之外,其餘的城池都是如同朐忍一般。
也是,此時的巴蜀兩地,還遠遠不是後世的天府之國,而是剛剛在李冰父子的大力治理之後,才解決了水患這一點的蠻荒之地而已。
這裏人口不多,且除卻那些城邑極其附近的村落之外,其餘多是一些當地的山蠻。
連三百年之後,長江以南也都是多為山蠻,更何況戰國時期呢?
而巴蜀之地尤甚,隻不過史料上沒有記載而已。
亦或者當時也記載了,可隨著時間的流逝,那些關於這方麵的史料早已成為飛灰,不為人所知。
這個時期,巴蜀兩地數十萬人口之中,蠻族人口絕對占據了大多數,但因為秦國的強橫,在失敗了幾次之後,蠻族再不敢攻打縣城,隻得選擇在深山老林之中渡日。
再說朐忍,一座不滿上千人口的小縣城,更是連像樣的城牆都沒有,除卻有一段城牆是用土胚建起來的之外,其餘的多少木製圍欄而已。
即便是這,附近的蠻族也是攻打不下來的,因為他們別說鐵器了,連青銅器都沒有幾件,又如何攻打得了呢?要知道,這裏的守兵雖然不多,但兵甲和他們相比起來,卻是天壤之別。
當然,這隻是麵對周邊呃蠻族,一旦對上強大的魏軍,那他們也隻有被屠殺的命運了。
而秦國也知道魏國的打算,在王翦從大梁動身之際,秦王嬴政便下令將江水沿岸的那些小縣城全部放棄,將兵力全部集中於巴郡治所涪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