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遷都故都雍城,對老秦人來說已經是一個絕大的打擊了。
一旦再強行將國都前往蜀地,隻怕不用魏國攻打,秦國自己就亂了。
其實,秦國早就已經亂了。
自魏國崛起的那一刻,秦國就已經亂了。
秦國強大的根基是軍功爵,而想要封爵,則要建功立業。
可麵對崛起的魏國,秦國卻是屢戰屢敗。
敗多勝少的秦國,自然下麵的將士也沒有軍功可言了。
而沒有軍功,又哪來的爵位?
一次、兩次的戰敗,還情有可原,可麵對魏國,秦國卻是一敗再敗,將士們又哪還有力氣、信念去和魏國戰鬥?
不止,秦國,楚國不也是一敗再敗?燕、趙兩國如今更是亡了國?
這到底是什麼原因?
嬴政不解,李斯不解,昌平君不解,項燕不解,死去的李牧不解,甚至連魏國國內的很多人都不解。
然而,龐癝卻知道。
來自後世的龐癝知道,不止在二十一世紀是人才的競爭,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人才的競爭。
誰要掌握的人才,誰就能笑到最後。
而沒有人才,那就隻能一敗塗地。
楚漢之爭,劉季有蕭何、張良、韓信、陳平等人,而項羽隻有一個範增,還被他給殺了,不敗就沒有天理。
同樣如此,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並立,可魏國卻在人才上對吳、蜀兩國具有壓倒性的優勢,故而魏國成為了最後的勝利者。
劉秀有雲台二十八將,最終才擊敗王莽;李世民有淩煙閣二十四功臣,最終取得了天下,趙匡胤有趙普等人,最終定鼎中原,朱元璋有李善長、劉伯溫等人,最終驅除韃虜。
即便少數民族建立的元、清兩朝,忽必烈、皇太極也懂的運用人才。要不然,最終也不會定鼎天下。
忽必烈上位之前,蒙古和軟弱的南宋抗衡數十年,可最終沒有跨過長江一步,緣何到了忽必烈,就成功滅了南宋?
難道是鐵木真、蒙哥能力不行?
其實不是,因為忽必烈重用了漢人謀士,手下也聚集了一大批的漢人謀士為其出謀劃策。
甚至於千年前的五胡十六國之時,無論匈奴、鮮卑還是羌、狄等族建立的政權,君主都任用大量漢人謀士給自己出謀劃策、治理地方。
而現在,魏國則把持著天下近八成以上的人才,且龐癝又知人善任,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比比皆是。
既然這些士子能夠在魏國本土發光發熱,自然就不會離開魏國,前去秦國尋那前途渺茫的前程了。
其實有時候仔細想想,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還真的和什麼製度是否先進沒有必然的聯係,要不然落後的元朝、清朝也不會取代政治製度更為先進的宋朝、明朝了。
其實隻要搞清楚這些,國君想要讓自己的國家強盛起來就不難了。而嬴政、昌平君就是沒有搞清楚這一點,最後才會一步步的將國土丟失在魏國手中。
趙、燕兩國的君主同樣沒有搞清楚這一點,隻能成為魏國的階下之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