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你下去吧!”深吸一口氣,李信心中暗暗告誡自己不能生氣。
良久,方才壓下心中的氣憤,細細尋思起來。
“來人!”李信大河一聲,對傳令官下令道:“速傳本將軍令,大軍即刻調頭,向西趕往重泉!”
“諾!”
眼下臨晉關已失,便意味著河西不保,那麼李信現在隻能趕往洛水西岸的重泉,寄希望能依托重泉的防禦,來阻止魏軍的進攻。
至於河西的杜平、合陽、少梁等地,隻能忍痛舍棄了。
畢竟,這幾個地區位於臨晉北麵,秦軍也不可能插翅飛過去。
再說,秦國的兵力本就弱於魏國,如果此刻再行分兵,與找死無疑。
而王翦這邊,隻是剛剛攻下了臨晉關,而並未攻下臨晉城(也就是大荔城)。
亦或者說,王翦還未來得及進攻臨晉城。
可李信的這一決定,便意味著王翦能夠不費吹灰之力,便占據臨晉城。事實也確實如此,在攻下臨晉關之後,根本就沒有來得及停歇,王翦便又率大軍一刻不停的進攻臨晉城。
臨晉城乃是河西最大的城池,守軍不多,但也有五千之數,如果這五千人能夠依托城防,等來李信的援軍隻怕並不難。可壞就壞在李信聽說臨晉關丟失,便又下意識的覺得,既然臨晉關不保,那臨晉城隻怕十有八九也多半被王翦攻下,故而才會做出將大軍撤退至重泉的決定。
而王翦這邊,可得以有足夠的時間,進攻一舉拿下了臨晉城。
而李信聽說了這一消息之後,怒火攻心之下,一口鮮血從口中噴湧而出,當場就昏迷了過去。
待占據臨晉城之後,王翦開始從容調兵遣將。
一邊王翦將陰晉城方向留守十萬人馬,由王賁為主將,其餘將士則乘船逆流而上,來到臨晉城。
王翦又給王賁下令,讓其在合適的時機向東進攻並順勢拿下函穀,迎張耳的十萬大軍入關。
如果加上再加上張耳的十萬大軍,魏軍的總兵力將達到五十萬,足足比秦軍要多出二十萬,可以說到那時,魏軍便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函穀關,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天下第一雄關。
憑借著函穀關天下,二百餘年來,秦國不知阻攔了多少次關東六國的大軍。
而此時,函穀關內卻是一片風聲鶴泣。
在函穀關內,秦國駐紮了三萬人馬,且為首的將領也是一員沙場老將。
但當陰晉失守的消息傳來之時,仍舊避免不免一片喧嘩。
陰晉失守,意味著自己的後路被斷,駐守將士又怎能不驚慌失措?
即便為首的將領是一員老將,軍心仍舊無可避免的日趨萎靡。
待處理完陰晉城內的雜務之後,王賁便率兵五萬,兵臨函穀關城下,再加上函穀東麵張耳的十萬大軍,秦軍軍心更是到了崩潰的邊緣。
而王賁和張耳似乎有默契一般,對函穀關隻是圍而不攻,每日來關前耀武揚威一遍,便又回營。
秦軍將領知道這是魏軍的心理戰術,可依舊是無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