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二十七、講和(1 / 2)

如此拖延了半個月之久,函穀關內的守軍實在是受不得煎熬,便在副將的慫恿下嘩變,斬殺主將,打開城門向外麵的魏軍投降。

也因此,魏軍兵不血刃,便拿下了函穀關。

王賁也因此與張耳合兵一處,計二十萬人馬,兵峰直指陰晉西側的武成。

而河西方向,王翦並未急於攻打重泉,而是分兵攻占河西北側的合陽、杜平、少梁、繁龐、籍姑、龍門等地。

而後,王翦又下令王賁領兵十萬在陰晉按兵不動,而令張耳領麾下十萬人馬渡河北上,由河西出發,向北進攻上郡。

上郡地廣人稀,最大的城邑非雕陰莫屬。即便是雕陰,也不過是一座人口不滿萬餘人的小城邑而已。

秦國主力集中於洛水西側的重泉及渭水南側的武成,因而上郡的兵力十分空虛,使得張耳這一路上並未遇到過一次像樣的抵抗。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張耳便占據了上郡全部土地,而後由雕陰沿洛水一路南下,兵峰直指頻陽。

此時,秦國朝野已經是一片恐慌,發出各種聲音的都有。

有主戰派大臣要求與魏國血戰到底的,也有主和派請求向魏國求和的,亦有請求秦王向西遷都的……

秦王嬴政拿不定主意,便喊李斯前來商議。

李斯道:“如今天下大勢,魏國一統之勢已成。以微臣之策,大王拂如一邊遷都雍城,一邊派使臣向魏國求和,但重泉及武成之兵卻不可輕舉妄動,以防魏國突然襲擊。”

嬴政也沒有什麼好的辦法,隻能按照李斯說的,一邊令李信率大軍在重泉按兵不動,一邊向魏國求和。

其實李斯心中是有主意的,隻是不敢說出而已。

就好比一個月前李斯聽聞秦國策劃魏國朝堂分裂之計失敗以後,李斯便與門人說過:“魏國一統之勢已經勢不可擋,鹹陽城被破也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還不如直接遷都於蜀地。蜀地雖然人煙稀少,但這二十多年來在李冰父子的治理下,蜀地早已變得風調雨順,足夠養活數十萬大軍。如果大王能夠退至蜀地,再派兵駐守重要關卡,任憑魏國有百萬大軍,又能奈我如何?”

如果真的按照李斯所想的去做,麵對擁有三十萬大軍的秦國,魏國還真不能拿他如何。關鍵是,蜀地多山,根本就不利於大軍展開,故而秦國隻需派兵把守住重要關卡,魏國也隻能望關興歎。

可這事情李斯卻不敢對秦王嬴政提起,因為李斯知道,即便自己道出,嬴政也不會聽自己的,甚至極有可能會因此而懷疑自己的用心,到時候李斯可就真的欲哭無淚了。

故而,在沒有其他辦法的情況下,李斯才向嬴政提出了遷都、備戰、求和這三個主意。

但李斯心中卻明白,如果秦國這最後的三十萬大軍毀於一旦,那秦國就真的完蛋了。

沒有了這三十萬大軍,無論秦國撤至何地,最後都避免不了國破家亡的命運,隻不過是時間長短的問題而已。

再說,自魏國占據了鄢郢之地之後,秦國和楚國之間的聯係已經中斷,雖然兩國之間還能派出密探互通有無,可畢竟沒有之前那麼方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