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20年
作者:金岩石
中國股市二十年,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最具特色的一塊“石頭”就是股權分置,而這個中國特色的製度創新卻至今無人申報發明權!當年交易所的籌建方案是全流通的,《證券法》也沒有關於股權分置的法律界定。鄧小平先生接見紐約股票交易所總經理時贈送的那張股票是全流通的小飛樂。由此推論,股權分置並不是早期股市開拓者在理論上非常明確的製度創新,那麼這個製度創新是如何誕生的呢?
20年之怪現狀
據說,由於當時沒有明確規定法人股的交易規則,大宗的法人股交易經常會使股票價格一日多變。於是一份《內參》報告了關於法人股流通的若幹問題,某位領導就在這份內參報告的“法人股”三個字上一圈,甩到文件的邊上寫了四個字:“暫不流通”!一個全球股市獨一無二的製度因此產生,持續近20年,直到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的今日才得以糾正。
在股權分置的時代,由於近70%的法人股不能自由流通,上市公司的實際控製權不會發生改變,這在理論上獲得了“中國特色”的論證,在實踐中落實了全民所有製經濟占主導的憲法精神。這在當時的論戰中,股權分置的製度創新成功抵抗了反對股份製改革的保守派攻擊,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特色的股權分置就像是中國股市初生時的胎記,它與股市與生俱來,並共同度過了股市初創期的崢嶸歲月。
但是,由於在股票市場中不會發生上市公司實際控製權的流動,股票投資人隻能參與交易而不能參與上市公司的經營管理。因此使中國股市的主流投資模式始終是交易性機會導向的,並鼓勵了上市公司的圈錢衝動,人為放大了股票投資的高風險。此後,我們又錯誤地提出了利用股市“為國企脫困”的政策。於是在股權分置+國企脫困的政策導向中,投資人的合法權益被漠視,股票市場不僅不能獎優罰劣,反而在鼓勵落後企業“圈錢脫困”,股市投資就變成了一場“捐錢扶貧”的遊戲,從而大大提高了中國股市投資的內在風險。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一級市場的融資鼓勵了上市公司實際控製人利用二級市場作為其套利投機的工具。兩級市場之間本應存在的共贏機會弱化了,利用和被利用的關係強化了。直到《證券法》的修訂和股權分置改革的啟動,上市公司及其實際控製人利用股市“圈錢脫困”的原罪才被糾正。
市場主導未來
中國股市被利用的時代結束了,因為中國股市走進了全流通的時代。和全流通股市同時進入2011年的還有兩個裏程碑:其一是高市值,中國股市在今年三月超越日本股市成為全球第二大市值的股票市場;其二是多層次,繼中小板的成功之後,創業板再續輝煌。從此,中國股市和中國經濟正式接軌,從國有股的“一股獨大”到股權結構多元化,主板依然是國企主導,國有股權占70%左右。而中小板相反,民營經濟占70%左右,創業板市場則是民營經濟一統天下,印證了中國民營經濟引領創新的社會功能。全流通和多層次的股票市場實現了兩個接軌,其一是與國際市場接軌,其二是與中國經濟接軌。因此必然會繼續推動中國經濟的國際化和市場化。
別了,中國特色的股權分置!人們不會否認這一製度創新對中國股市的早期貢獻,但在中國股市離開中國特色的港灣開始揚帆遠航之際,我們麵向未來,還應努力驅散這一過渡性體製留下的陰影,努力克服其鼓勵“圈錢脫困”的原罪,讓投資人的自由選擇成為資本市場的主宰。九曲十八彎,東流歸大海,市場總會通過供求調節價格的“無形之手”去糾正人為的謬誤,走出曆史的陰影,駛向動蕩的未來。
責任編輯: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