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0年中國市場經濟巡禮與反思(1 / 1)

觀察20年

作者:趙曉

從20年前小平南巡全力推動市場經濟改革以來,中國的市場化程度誠然有了很大的進步,以致中國今天已開始被世界接受為市場經濟國家。但中國市場化成熟的程度無疑又是不足的,過去幾年就出現了一些回潮。

直來直去的貨幣調控

當前,不斷升級的調控政策與隨之而來的質疑,已經日益成為公眾輿論關注的焦點。

在管理學的理論當中,直線製的組織機構是最具執行效率的,但同時犧牲掉的是民主和公平公正。類似的,中國當前自上而下直線式的調控也存在著如此的弊端。

為應對2008年的金融危機,央行連續兩年投放了總量達18萬億的超量貨幣信貸。近兩年又為收購大量增加的外彙資產而新增5.5萬億外彙。這使得我國國內市場出現了嚴重的流動性過剩。進入2011年,央行開始實行緊縮的貨幣政策,連續多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加息。然而CPI上漲的趨勢卻並沒有改變。另一方麵,隨著市場流動性的收緊,銀行缺錢、中小企業缺錢的報道層出不窮,實體經濟增速也出現了逐月下滑,無論是PMI指數還是月度工業增加值,二季度以來均在逐月回落,宏觀經濟出現了整體流動性過多和民營企業流動性匱乏的矛盾場麵,未來運行的不確定性不減反增。

一個國家中央銀行的獨立性和該國物價穩定程度具有高度相關性,即中央銀行越獨立,物價越容易穩定。德國在1980年代,不屈從於美國為了使美元貶值而要求其降低國內利率的壓力,保持了德國央行製定貨幣政策的獨立性,從而避免了日本1990年代初地產泡沫崩潰所引發的危機,就是最好的範例。

相反,利用貨幣政策刺激經濟其實是不太尊重市場的做法,往往以長期不穩定來換得短期繁榮,其代價是高昂的。

沒找到病根兒的地產調控

還有房地產調控。近年來,我國房地產市場出現一定程度的泡沫。針對這種情況,2005年以來,我國每年都出台政策對房地產市場進行調控。2011年更是采取了更加嚴厲的限購、限貸和商品房價格明碼標價等一係列嚴厲的措施。但不容回避的事實是,政策效果並不太理想。

人們更擔心的是,政府當前的調控主要著眼於抑製商品房的供給和投資需求,這隻能壓得住一時,因為緊繃的政策早晚有放鬆的一天,待到那時,資本力量必定會重新伺機而動,勢必造成資產價格暴漲。

事實上,中國高房價的根源正在於市場化不足。一是在於政府對於土地的壟斷造成供給緊缺,二是在於資本市場不發達,缺少合理的投資渠道,實體經濟增長乏力,很多實業公司都放棄本行轉而投資房地產、股市,甚至是普通的日用商品。

諫言市場化進程

從上述內容可見一斑,中國的市場化進程其實還遠遠沒有到位,宏觀管理也需要更加完善。隻有做到了這些,中國經濟方能從根本上走出困境。

一是要注意防範市場經濟走回頭路的危險;

二是貨幣政策要考慮有更多的獨立;

三是要加快中國經濟的全麵市場化轉型,特別要真正重視市場對資源的基礎性配置作用,注重民營企業的發展以及市場主導的創新;

四是要加快培育完善的資本市場體係,改善和拓展資金融通渠道,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

五是要完善市場配套設施,加強社會保障,真正實現政府調節國民收入、轉移支付的職能;

六是要在各級經濟管理機構和部門引入民主決策機製,逐步消除權利壟斷。

作為一個關注中國市場化發展的人,我謹以此文恭賀同樣致力於推進中國市場化發展的《中外管理》雜誌20歲生日。

責任編輯:馬小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