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20年
作者:吳曉波
中國的改革開放始於1978年,而實際上從1990年代初,中國企業才真正步入一個嶄新意義的高速發展期。而此後的20年間,中國的經濟蓬勃向上,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企業也從稚嫩走向成熟,從草莽走向規範,數量和質量上的變化可謂天翻地覆。
而在這一曆史時期中,可以10年為一長度簡單分為兩個階段,前後10年目標迥異,氣象變遷,體現出企業發展的嬗變痕跡。簡單述之,使我們可對這二十年的情況做一個大致的了解。
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2001
之所以說中國企業從1990年代才開始真正的高速發展,是因為兩個背景。一是國內的製度背景,二是國際的技術背景。前者讓中國企業開始真正獲得合法身份,後者使其得以與國外企業站到了同一起跑線。
第一,市場經濟概念的確立。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市場經濟體製的目標,麵目不清的當代中國改革運動終於確立了未來前行的航標,改革的動力將從觀念的突破轉向製度的創新。得益於此,民間活力被相應激活,一時間企業如雨後春筍,千帆相競,生怕錯過這來之不易的大好發展時機。
第二,互聯網的誕生。當互聯網這個幽靈從美國東海岸的實驗室裏躥將出來,攪亂整個商業世界遊戲規則時,中國已進行了15年的變革,體製和觀念已完成初步轉軌,已有足夠的開放心態去接受這樣一個新生事物。在這一點上,中國無疑是幸運的。
在這兩個背景下,1991-2001的10年間,中國製造得到了空前發展,低廉的勞動力成本使得中國產品有著強大的競爭力,在國外市場所向披靡。中國製造也成為中國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支柱。而互聯網企業也從1990年代中期開始,進入一個初步發展期,在1995年出現了第一批互聯網事業的先行者,如:亞信、阿裏巴巴、網易、瀛海威。顯然互聯網企業的輝煌時機未到,然而這一階段的試驗者們給後來者留下了無比珍貴的路徑財富。
第二階段:2001-2011
第一,中國加入WTO。2001年,中國入關成功,對外開放的大門幾乎全部打開。入關之後,利弊兼具,對於中國企業而言同樣如此。中國製造所代表的低成本增長方式日漸遭受到阻力,代工、無核心技術、無品牌日益成為製約中國企業發展的瓶頸所在,中國企業在困厄中艱難地尋求轉型。
第二,“國進民退”現象出現。2004年,為了扼製投資過熱現象,國務院對進入鋼鐵、電解鋁、水泥三大行業的民營企業進行清查,一批民營企業為此付出慘重代價,最為典型的即是鐵本。自此之後,國進民退愈演愈烈,民營企業日漸被逼退到利潤稀薄的下遊行業,度日如年,而大型國有企業利用壟斷優勢,獲利豐厚。